第一图书网

传奇李开复

唐灿 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9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作者:

唐灿  

页数:

197  

字数:

181000  

前言

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说的那句话——“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被无数人视为人生格言,但在李开复看来,似乎是最不适应于21世纪的一句“谬论”。 与“偏执”、“极端”、“片面”相对的,“融合”、“均衡”、“完整”才是李开复世界中的真理,这是他用大量的事实验证、有坚实的理论依据支持,并以各种形式向外传递的成功法则。然而,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李开复对“融合”与“均衡”的信奉也达到了一种偏执的境界。 这就是李开复,他说:“—个人甚至要同时具备多种看似相互矛盾的品质,才能在复杂的境遇中因具体情境不同而运用正确的一种。甩智慧在各种看似矛盾的因素之间主动选择‘完整’和。均衡’,这是‘选择成功’的最大秘诀。” 李开复认为,黑与白、刚与柔、进与退、伸与屈,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在两者中间存在一个非常和谐的空间,能够左右逢源、前后兼顾,顾此而不失彼。这本质上就是中国儒家主张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中和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用李开复的话来解释,就是:“用中庸的思想指导自己,把自己的态度限制在完整、均衡的范畴内,兼顾自信和自省、勇气与胸怀、积极和同理心等各方面因素,时刻防止自己在其中某一方面有过于偏激的表现。”正是凭借着这种中庸之道,李开复在各个领域表现得得心应手,在夹缝中他能游刃有余,带着镣铐他也能翩翩起舞。 潜心技术研究,他懂得融合多学科力量,,相互结合寻找突破路径。 发表教育演说,他的言辞平实普通从不哗众取宠,却又常常妙语连珠画龙点睛。 投身跨国企业,他善于以退为进以柔化刚,公关斡旋制造双赢局面皆大欢喜。 身为高层参谋,他兼顾谦和的态度与积极的行动,尺度拿捏恰如其分因而深受器重。 管理团队成员,他平和而不失威严,放权而不失原则,言传身教亦师亦友堪称典范。 把握朋友之道,他肝胆相照又懂得彼此尊重,患难不相弃、富贵不相忘,君子之交淡如水。 处理媒体关系,他心有疾雷却能面如平湖,以委婉之词化解尴尬困境,八面玲珑四两拨千斤。 创建崭新事业,他有激情魄力又常怀谦谨之心,有全局观念又同样注重细节,极致的平衡令人惊叹。 面对工作与家庭,他是疯狂的“铁人”又是生活的“达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和谐美满、真爱相随。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生活的磨砺,使李开复把这种中庸哲学内化成一种人格力量,一言以蔽之——是为“韧”。李开复的成功,一字之道,这么近,那么远。 这种“韧”,外化开去,是“融合”、“完整”、“均衡”,是智商、情商、灵商三结合等老生常谈的理论。然而,这种“中庸”并非愚昧者眼中的平庸,也更非张扬个性者眼中的无趣。但,在外人看来,成功如李开复,他同为凡夫俗子亦食人间烟火,他的成功之道并无高明之处,人人皆可为之。是为“近”。 这种“韧”,深入精髓,则如“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恰到好处,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高深境界。其中的“度”不经历练无以权衡,悟道不深定难决策。李开复的成功之道,需要“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物,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有可遇不可求之艰难。是为“远”。 李开复生于中国台湾,长在美国,中西贯通,最终回归中国文化。他用丰富的阅历证实了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他用长达三十年的旅美历程领悟到中华大地才是他最适合的土壤。他巧用“洋道”践行“儒学”成一代集成者,并能与时俱进发扬光大,惠泽广大中国青年。 成功看似遥不可及,实则触手可得,“跟随我心,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成功”,勇敢地去复制李开复式的成功吧!

内容概要

李开复生于中国台湾,长在美国,中西贯通,却最终回归中国文化。
他用丰富的阅历证实了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他用长达三十年的旅美历程领悟到中华大地才是他最适合的土壤。他巧用“洋道”践行“儒学”
成一代集成者,并能与时俱进发扬光大,惠泽广大中国青年。成功看似遥不可及,实则触手可得,“跟随我心,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成功”,《传奇李开复(从心选择的创业智慧)》告诉我们:勇敢地去复制李开复式的成功!
《传奇李开复(从心选择的创业智慧)》阅读李开复的故事,探究成功道路。本书由唐灿著。

作者简介

唐灿,媒体工作者,多年来从事财经、商业写作,公开发表深度报道数十万字。并长期担任多家湘籍知名企业顾问。

书籍目录

求知
第一章 博学积累而贯通
中西贯通,结合优势实现完整
文理兼顾,跨界融合成为必然
学艺均衡,全面发展才能身心健康
第二章 审问质疑育创意
大胆求证,不要扼杀“捣蛋因子”
打破陈规,不盲从才能立新
多维思考,培养发散思维
第三章 慎思明辨以抉择
自我负责,自我主导人生
积极乐观,态度决定切
听从内心,勇敢走自己的路
第四章 笃行实践出真知
触知社会,体验中成长
独立能力,别人拿不走的本领
表达自我,为优秀锦上添花
术业
第五章 择业:天赋兴趣与志向
寻找真正的最爱
持续天赋的能量
遵从方向的指引
第六章 专业:方法、态度与导师
研究方法是把钥匙
治学态度是种品质
导师是科学精神的化身
第七章 实业:创新、市场与未来
有实用价值的创新才是真创新
走进市场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审时度势前瞻预见才有未来之路
第八章 乐业:热爱、压力与真诚
懂得快乐来源于热爱
学会宣泄把压力释放
用真诚推开新局面
运筹
第九章 千里之行,始于团队
人才吸引力法则
员工成长型机制
团队领导者艺术
第十章 文化氛围,有容乃大
打开平等开放的广角视觉
打破中国式的沉默是金
团队合力大于个人和力
第十一章 战略战术,步步为营
带着镣铐也要跳好舞
在市场夹缝中扎下根
慎用媒体公关这把双刃剑
第十二章 高层参谋,天上人间
全心全意不离不弃乃谋士之本
斡旋调解平等互利诚信为先
慎始善终坚守正义与信誉
布道
第十三章 青年成长,心之所系
兼济天下,追随真心的行动
春风化雨,播种希望的事业
孜孜不倦,实现生命的价值
第十四章 教育忧思,上下求索
品质培养才是教育的本真
市场观念也是重要的教育理念
不因失败而停止探索的脚步
第十五章 青年创业,夫复何求
总结分享,让个人经历成为共同资产
追逐梦想,在人迹罕至风光无限的路上
投资未来,不当狂热的功利主义者
第十六章 言传身教,良师益友
以诚待人相互尊重,患难见真情
家国情怀,把更多机会给予中国
以身作则平易亲和,细节感染人
后记

章节摘录

2004年,中科院的人文论坛上,一位同学提问:“李开复先生,你最爱中国还是最爱美国?”这样的问题,李开复不是第一次遇到,曾经有美国员工也这样问他。李开复的内心很复杂,他说:“我总觉得,虽然自己的头脑是经过美国思维方式训练的,但我的心永远是一颗中国心。” 很显然,李开复是一个中西文化的集成者,出生于中国台湾,11岁远赴美国,在美国求学十多年、在美国各知名企业就职二十多年。之后,2009年正式定居北京,创立自己的公司创新工场。在剖析自己的成功经历时,李开复也坦言:“我个人的成功是典型的中西方教育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我的头脑是在美国经过了三十余位师友、同仁和领导的教诲与栽培,又在学术研究、产品开发、企业管理的实践中经历了无数次跌宕起伏后历练而成的;而我的心灵则深深地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是我的父母在我小时候用以身作则的方法培养和塑造出来的。” 李开复的母亲中年得子,因此对他十分溺爱。李开复在赴美之前,每一个夜晚都是在母亲的陪伴下酣然入睡;上小学的时候,母亲专门雇佣了三轮车接送李开复;每一次学校远足郊游,母亲都会写一张病假条,帮李开复请假以免他外出受伤受累。这种“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呵护,是中国传统意义上典型的慈母心。 但是,李开复的母亲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想教育的女性,这让她对李开复的教育既开明又严厉。当李开复在母亲怀里撒娇的时候,他就开始背诵《唐诗三百首》以及“九九乘法表”;几年后,刚刚进入小学的李开复又跟着五姐的英语家教学习标准的英语。书籍是母亲对李开复最大的奖励,李开复11岁之前,他已经阅读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双城记》、《基督山伯爵》等大量的中外名著;李开复的母亲尽管有万般不舍,但还是在李开复11岁时,毅然把他送往大洋彼岸的陌生世界,从此牵肠挂肚。 李开复曾经说:“母亲像打造一块璞玉一样,精心地打磨和教育我。是她教会了我什么是严谨和务实,什么是品行和礼仪,什么是快乐和温馨,什么是忠孝和诚信。” 李开复的父亲是不苟言笑、威严耿直的人,他的家国情怀以及高尚纯洁的品行深深地浸染到李开复的内心深处,成为他为人处世的座右铭和指南针。华夏大地,炎黄子孙,注定了李开复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以及不变的中国心。 1974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学生作文比赛上,橡树岭圣玛丽中学的一个学生跻身比赛前十强。一时间,这成为这个偏僻小镇的中学校园里的一大新闻。更让大家纷纷议论的是,这位学生是刚到美国两年的中国男孩。对于李开复而言,这次成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证明了他已经完全克服了语言的障碍。 李开复是在11岁的时候被哥哥带到美国读书的。入乡随俗,来到美国李开复第一需要攻克的关卡就是语言。’在美国田纳西州橡树岭圣玛丽中学的头两年,正是在修女老师们的精心帮助下,李开复的英语能力突飞猛进。 11岁,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年龄,也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阶段。美国文化的自由、民主、创新等基因在李开复这个中华少年的身上,如同种子撒在了春天的田地里,很快就生根发芽,新鲜翠绿。“成年以后,我才发现这种教育的真谛。美国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所注重的准则是:自由、独立、自主学习、重视理解、重视实用。老师重视学生发表的意见,甚至鼓励学生反对老师。” 在逐渐适应并融入美国文化的同时,李开复并没有忽略自己的母语。李开复所居住的大哥家中有成套的金庸武侠小说和琼瑶爱情小说,这两者都是中文造诣极高的读本。在进人大学之前的6年时间里,李开复翻阅了这些读本,甚至把金庸全集读了整整五遍。这些读物是李开复保持自身中文水准常青的养分。 另一方面,当时母亲为了照顾开复,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会在美国陪读。而在与母亲分隔两地的时候,在母亲的要求下,李开复坚持每周用中文写一封家书。这种每周一信的方式不仅是为了联络家人的感情,更为关键的是,母亲会对他的信进行修改批阅,以帮助他习得精准的中文使用习惯。 母亲的这种用心良苦是为了使李开复身上的东方基因得以延续。直至后来,为了让李开复不忘本源,母亲还严格禁止李开复找外国女友。在大三的暑假,家人就积极为李开复安排相亲。也就是在这个粉红色的夏天,李开复遇见了一位温柔善良贤惠的中国女孩,在第二年便举行仪式宣告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2l岁大学毕业的李开复便结婚成家,这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李开复心中非常中国式的家庭观念。 中西融合的意识,不仅蕴含在李开复父母对他进行的早期教育方式中,并延伸到了李开复自身学习的方向目标中。在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之后,见到学校的哲学课都是探讨的客观、理性的西方哲学,李开复向老师们提出质疑,为什么不在学习西方哲学的同时,也了解东方哲学的精髓呢?后来,在同学们的集体要求下,哲学老师果真在课堂上增加了东方古代哲学和思想等内容。 在哥伦比亚大学紧张的学习中,李开复还专门选修了中国文言文。老庄哲学、孔孟之道,天人合一、出世人世等思想,让李开复对中华文化有了深层次的触摸,从而也转化成他身上温文尔雅、谦逊平和的东方文化底蕴。 如今,中西融合是大势所趋,“当中国人欢度圣诞节的热情让西方人大吃一惊时,美国华盛顿最大的功夫社团也让政界人士趋之若鹜”。而在李开复身上,中西融合成为成功的一大因素,也成为他的一大个性特征。“我出生于热爱祖国的中国家庭,受教于崇尚自由的美国学校,是一个跨中西文化的代表者。”在信息共享、网络畅通的今天,中西融合的途径更加便捷,并不一定是要到国外留学,重要的是能依照这种思路来引导自己的学习路径,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 受益于中西文化的融合,李开复也热衷于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借鉴,他说:“我曾指导过勤奋的中国学生和积极的美国学生,看到了一个集合中外优势的机会。作为一个充分体验过中西方文化特点的炎黄子孙、融会了中西方文化特点的典型代表,我愿意、也自信有能力为那些渴望成功的中国青年提供帮助,帮他们远离困惑,走向卓越。”P4-7

后记

在全书的编写过程中,一遍遍地翻阅李开复先生的五本著作,《做最好的自己》、《与未来同行》、《一网情深》、《世界因你不同》、《微博改变一切》,似乎在与李先生不断的对话交谈。他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坦诚让人感动,他朴实无华的行文风格值得学习,而他的故事中蕴含的心灵智慧、人生哲理也慢慢地浸透到我的内心,让我慢慢学会改变,向善向上好学勤奋之心弥笃。 日日关注李开复先生的微博更新,从中看到了媒体聚焦之外成功人士的另一侧面:热爱美食,一份甜品就能营造美好一天;幽默风趣,与员工互动打成一片;随和近人,爱玩俄罗斯方块和愤怒的小鸟;嬉笑怒骂,单纯率真性情时有流露。这些真实的细节传递的生活态度给我留下深刻记忆。 多年来,各大媒体对李开复先生毫不吝啬地给予高度关注,这些翔实的报道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了李开复,让编写工作颇为受益。 在编写的同时,阅读了毕淑敏的《蓝色天堂》、《破解幸福密码》,杨澜的《一问一世界》,美国丹·艾瑞里著写的《怪诞行为学》,并再次温习了李欣频的人生创意课系列书籍,写作思路深受启发。 每次结稿之时,总要经历一个通宵达旦的夜晚。流火七月的夏夜,静静地回顾着李开复先生的精彩故事,查看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不知不觉窗外晨曦载曜万物咸睹。 由衷地感谢每一位。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传奇李开复 PDF格式下载



现在才看了一半不到,总体不错。


是好书,写的好,


当当的书的纸张好像一个印刷厂的......腌臜....暗淡...我本来不想评论,也没时间。可是,我买的书装订倒置,说了呀没人理。现在在看看,所有的纸张,都一样,大家都看看....我一本一本书看的,看到收到这些书没法读。摸摸书之后,你需要去洗手...手上泥土。里面里面。你仔细看俺工人怎么做的?我原来买那么多书,原来纸张是这样...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