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

贾春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2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

贾春华  

页数:

208  

字数:

174000  

内容概要

  目的:从命题逻辑的角度研究《伤寒论》方证理论体系。试图达到或接近以下的研究目标——创建从逻辑学角度研究《伤寒论》的范式;创建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伤寒论》的范式;构建《伤寒论》的方证理论体系框架;构建《伤寒论》的合方理论与方剂语法语义假说。  方法:从蕴涵理论研究《伤寒论》中的条件句;从命题态度探讨《伤寒论》中含有“必然”、“可能”;“应该”、“可能”等模态词的条件句,挖掘孕育其中的模态逻辑;从意义理论研究《伤寒论》条件句何以成“真”的条件;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伤寒论>>中的“证候”、“方剂”;从分析哲学的角度研究“证候”的“本体”等。 结果:从《伤寒论》中发现有关“名”的逻辑,窥及“因形命名”的印痕与“名”、“辞”、“说”的论辩形式;感悟到对“类、故、理”——“三物逻辑”的运用;提取了《伤寒论》的临床诊疗“实质公理”集;发现“证一方”与“证一法一方”治疗体系的推导异同;负概念在辨证论治中有重要的意义,负概念与正概念的联合应用隐喻证候的整体性;方证体系可由“单一方证”、“类方证”、“方证”三个基本概念构成,“合方证”是“单一方证”的“合取”,“合方证”仍可进一步分类,而形成新的“类合方证”,“合方证”、“类合方证”又构成新的“方证”。以集合论的方法得到“同一病与同一证”、“同一病与多证”、“同一证与多病”、“多证与多病”、“所有病与所有证”的关系;从语言学的视角抽象出“一首方剂看上去是一个句子”的论点;以语言学的观点提炼出证候的“语形”、“语义”、“语用”;我们发现“以方测证法”之不可行的临床事实;“以方测证法”不满足充分条件命题的逻辑特征;“以病机命名的证候”与“以方剂命名的证候”是属性与个体的关系,是一种谓词与主词的关系;从哲学的视角观察到“中医之病因病机与西医的病因病理在认识论上具有不同的本体论”,西医的本体论是“本体论的事实”,中医的本体论是“本体论的承诺”。提出证候的整体性问题应该涉及显现出的“症状体征序列”如何与显现该“症状体征序列”的背景构成一个整体,及此证候是如何演变为彼证候、此证候与彼证候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是如何体现出或构成证候整体性的。  结论:“三阴三阳系统”是一个有别于“阴阳系统”的新形式系统;由“证一方”体系到“证一法一方”体系的概念间存在着逻辑关系的转换;现今证候研究负概念“赋值为0”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方证”划分证候法是与脏腑及其它证候划分法不同的一种“证候”划分法,“方证”划分证候法与其它证候划分法存在“交叉”关系,“方证”划分证候法自身对证候划分亦存在“交叉”关系,或者说方证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伤寒论》在构建“证一方”体系的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是“如果某某证,那么某某方”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假如使用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亦多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构成“合取式”,使这一“合取式”成为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伤寒论》的逻辑类型以广义模态逻辑为主体,特别是条件句中的有方有证条文可以径将其视为“道义逻辑”或“规范逻辑”。《伤寒论》中需要研究的“模态”不只是“必然”与“可能”,更多的是“应该”、“允许”与“禁止”;若以蕴涵理论来解释它则需要“相干蕴涵”来阐述,即借助相关的背景知识架起前者通往后者的桥梁;《伤寒论》中的“证候”、“方剂”可以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来阐释,即用“语形”、“语义”、“语用”的方法揭示症状体征间的联结、中药间的联结,探讨如此联结及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以方测证法”是不可行的,或者说是测不准的,“以方测证法”在逻辑学上是“无效”的,即这种方法不是一种“能行的方法”,其得到的结论也不是“永真式”的。王永炎院士提出的有关证候研究论断“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是一连锁蕴涵,而连锁蕴涵是一常用的重言式,即为“永真式”。如果时间与空间区域都是确定的,同一“病”与同一“证”在具体的、确定的、现实的意义上是同一的;如果空间区域确定而时间区域不确定,同一“病”与同一“证”在具体的、确定的、现实的意义上可满足同一性,但这一同一性取决于时间的时段,此时将出现的是“一病包含多证”;如果空间区域不确定而时间区域确定,不同“病”与同一“证”在具体的、确定的、现实的意义上可满足同一性,即不同的疾病将在不同的空间经同一“证”的等同而表现为一致,此时出现的即“多病出现一证”。

作者简介

  贾春华,男,1961年10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曾就读于河北、安徽、北京的3所中医学院,11年的求学历程,分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金匮要略》专家周夕林先生、《伤寒论》大师刘渡舟教授指导下研究张仲景医学。从事临床、科研、教学26年。首届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遴选状元,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诊治患者15万人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科研课题十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 一、叩响被遗忘的逻辑家园之门 二、中国秦汉以前的逻辑与中医学 三、《伤寒论》中的“名”、““辞”、“说” 四、《伤寒论》中的“三物逻辑”第一章 《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系统 第一节 三阴三阳源流 一、《内经》中的三阴三阳 二、《伤寒论》的三阴三阳 三、“三阴三阳系统”是一个有别于“阴阳系统”的新形式系统 第二节 《伤寒论》中的“实质公理”集 一、健康与疾病 二、证候与“随证治之” 三、从“方一证”到“证一法一方” 四、“证一方”与“证一法一方”治疗体系的推导异同 第三节 “证候一方剂”的辨证治疗推导规则  一、“证候”本源考  二、证候是什么?  三、证候概念转换间的逻辑关系 四、负概念在辨证论治中的意义 五、病证与方药之间 六、《伤寒论》方证理论体系框架第二章 《伤寒论》中的条件命题 第一节 《伤寒论》中的条件句与假言命题 一、《伤寒论》中的条件句举要 二、《伤寒论》中的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第二节 基于蕴涵理论的《伤寒论》条件句分析 一、基于相干蕴涵原理的《伤寒论》条件句分析 二、基于反事实蕴涵的《伤寒论》条件句分析 第三节 《伤寒论》双结果条件句分析第三章 模态命题与模态逻辑 第一节 模态逻辑述要 第二节 《伤寒论分中的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一、《伤寒论》基本模态命题 二、《伤寒论》基本模态推理 第三节 《伤寒论》中的广义模态命题与推理 一、《伤寒论》规范命题及其推理 二、《伤寒论》时态命题及其推理第四章 基于逻辑推理的方剂假说 第一节 基于归纳推理法的张仲景合方理论研究 一、合方的动机与目的 二、合方的依据 三、合方的原则 四、合方中方与方间的“七情”关系 五、合方的功效  ……第五章 基于逻辑与语言的“自以为是”后记逻辑、语言、哲学类参考书目致谢

章节摘录

  名的作用之一是名以指实。实不同,则名亦不同。公孙龙是中国古代名辩思潮中的一个中坚分子,是名辩理论发展过程中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公孙龙的思想承前启后,成为中国名辩学由前期向后期发展的中介与桥梁,传世作品有《公孙龙子》。公孙龙在名辩学上的突出贡献是:对概念内容与范围的清楚认识;申明“唯乎其彼此”的思维原则而体现逻辑的同一律思想;“正举”、“狂举”体现出的逻辑分类思想。  对先秦名辩学思想加以科学总结,从而建立起中国古代名辩学的是后期墨家及战国时期的荀子。前者概括、总结了先秦辩学,创立了体系较为完整的辩学,成果体现在《墨子》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后世统称此六篇为《墨辩》。荀子在逻辑史上的主要贡献是进一步发展了名家和墨家的正名理论,使儒家的正名思想在逻辑上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  墨家后学们创立的辩学,首先从名辩即逻辑的角度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辩”。“辩,争彼也。辩胜,当也。”辨的目的与作用是“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其次,科学地讨论了“名”、“辞”、“说”等思维形式,给出了定义性说明“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揭示它们的本质、作用、分类、关系及谬误等。第三,对正确思维过程必须遵守的“唯乎其彼此”、“通意后对”、“不可相非”、“不可两不可”等论辩原则也有精当的论述。  荀子的《正名》篇创立了中国古代的名学体系。《荀子》中《正名》、《解蔽》、《非相》、《非十二子》、《儒效》等篇较集中地反映了荀子的名辩思想,特别是《正名》篇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概念论。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 PDF格式下载



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中医爱好者的不二收藏选择


现代对伤寒论的研究仍然不绝,可见其强大生命力


内容还行,非本专业的就不必买了,估计也看不大懂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