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性肿瘤外科学
2013-4
人民卫生出版社
郭卫 编
《骨转移性肿瘤外科学》共分为骨转移瘤总论、骨转移瘤各论和骨转移瘤手术三篇,共十八章,主要介绍了骨转移瘤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临床治疗等有关学术观点。详细介绍了骨转移瘤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骨转移瘤的外科分类和诊断流程;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包括X线、CT、MRI、ECT或PET—CT;骨转移瘤的病理诊断学;骨转移瘤的外科治疗原则;微创治疗和综合治疗;四肢、脊柱和骨盆转移瘤切除的适应证选择和手术操作;骨转移瘤的术后镇痛,以及不同癌症转移的临床特点等。书末附有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共同制定的“骨转移瘤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第一篇骨转移瘤总论 第一章骨转移癌的流行病学及发生机制 第一节流行病学 一、临床特点 二、常见骨转移癌 三、影像学表现 第二节骨转移癌溶骨微环境的分子机制及生物分子靶向 一、微环境分子机制 二、分子靶向策略及展望 第二章骨转移瘤的诊断 第一节诊断 一、病史 二、体格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 四、影像学表现 五、病理活检 第二节鉴别诊断 一、原发恶性骨肿瘤 二、多发性骨髓瘤 三、淋巴瘤 第三节未知来源骨转移瘤的诊断程序 一、年龄、病史及发病部位 二、体格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 四、影像学评估 五、病理诊断 第三章影像诊断学 第一节X线检查 一、概述 二、骨转移瘤的X线表现 三、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第二节CT检查 一、概述 二、骨转移瘤的CT表现 三、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第三节MRI检查 一、概述 二、骨转移瘤的MRI表现 三、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第四节PET—CT 一、概述 二、骨转移瘤的PET—CT表现 三、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第五节放射性核素显像 一、概述 二、骨转移瘤的放射性核素表现 三、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第四章骨转移瘤病理诊断学 第一节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 一、术前活检 二、术中冰冻检查 三、术后病理检查 四、骨转移瘤的病理形态 第二节免疫组织化学 第三节酶组织化学染色 第四节电子显微镜检查 第五节分子病理诊断 第五章骨转移瘤的外科治疗原则 一、四肢骨转移癌的外科治疗原则 二、脊柱转移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原则 三、骨盆转移瘤的外科治疗原则 …… 第二篇骨转移瘤各论 第三篇骨转移癌手术学
版权页: 插图: 回顾性研究表明,病理性骨折的愈合率与原发疾病相关,并且与整体的预后密切相关。尽管,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预后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肺癌出现转移后预后仍然较差。一些研究表明,肺转移癌所导致的病理性骨折术后愈合率为0%,因为这些患者很少能生存超过6个月。可以预期,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以及骨髓瘤的骨折愈合率会比较高,因为大部分患者的生存时间要超过6个月。但是,最好的愈合率也仅仅有67%(骨髓瘤)。生存时间延长了,但骨折的愈合不仅与病灶对骨质的破坏有关,而且与放疗相关。 对于股骨颈和转子间病理性骨折,尽管对于一些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可以取得一些效果,但是,进行髋关节假体置换要比进行内固定有更大的优势,可以取得即刻的稳定性以及固定耐久力的最佳平衡。回顾历史,从20世纪70年代起,人们就开始应用骨水泥作为内固定的支撑治疗病理性骨折。在那时,应用骨水泥的内固定支撑,比不用骨水泥的取得更好的疼痛缓解,并使患者早期恢复活动。另外,应用骨水泥重建还不受放疗的影响,即刻弥补骨缺损,提供支撑强度,不必等待骨折愈合就可活动。当然,假体周围界面可通过骨水泥与骨牢固连接,获得即刻的稳定性,允许患者完全负重活动。通过骨长人假体表面的多孔外表面来获得稳定性是不确切的,因为骨质受到转移病灶的破坏和化疗的影响。但是。应用带锁髓内针固定再加用骨水泥的做法仍是有争议的。最近的一些研究,应用闭合复位,弃用骨水泥,仅用带锁髓内针内固定治疗病理性骨折,取得了成功。 另外,在制订治疗计划时,尤其是要行股骨近端病变的外科治疗时,要评估定位其他受累的薄弱的骨质,为后续的治疗制订合理的计划。医生还必须评价髋臼的情况,用以决定应用内固定,还是假体置换,做假体置换要不要重建髋臼。如果没有进行很好的评估,在进行内固定治疗之后,如果髋臼病变进行性发展,我们进行处理所选择的方法就大受限制,同时,原本进行了半髋置换的病变,为重建髋臼将升级为全髋置换术。没有考虑到股骨远端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病理性骨折,将造成术后内固定或假体远端的病理性骨折从而导致治疗失败。
《骨转移性肿瘤外科学》可供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的骨科和内科临床医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