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策略与实践
2013-4
人民卫生出版社
《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策略与实践》各个部分都有特定的章节来分别满足肿瘤学家、外科医生、胃肠学家、影像学家、病理学家、青年医生和医学相关专业人士等不同层次的需求。在形式方面,以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为特点贯穿全书,这种模式无论在当前还是今后,对于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治水平都是急需和必要的。书中尽管内容详尽,但编者们没有用不必要的资料来影响读者,而是通过提供完整的参考文献灵活的帮助读者,以便读者对感兴趣的领域再进行深入研究。
蔡建强教授,1985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工作。1994年8月至1995年5月在德国海涅大学血管外科中心参观学习。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在日本熊本大学医学部第一外科任访问学者。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腹部外科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普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软组织肉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肝病医学部肝病介入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北方肝癌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师协会外科专科医师分会理事,国际肝胆胰学会会员。担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手术学杂志》、《中国肿瘤外科》、《中国实用外科杂志》、《柳叶刀中文版》、《中国综合临床》、《中国临床医师》等杂志编委。蔡建强教授对腹部肿瘤,尤其对复杂、高危腹部肿瘤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高龄患者的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多次获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奖。其中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肿瘤遗传和治疗中心合作的肝癌外显子组测序的研究结果于2011年8月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成员,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项、市科委及院所课题4项。应用解剖分离方法行肝脏不规则性切除术于2003年通过卫生部部级成果鉴定。
第一篇美国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现状 第一章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术前评估策略/2 第一节结直肠癌肝转移行肝切除的患者选择/2 第二节结直肠癌肝转移瘤切除的术前影像/13 第二章 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围手术期处理策略/23 第一节 肝切除术的围手术期管理/23 第二节肝切除技术/36 第三节肝切除术后管理/50 第四节结直肠原发灶及肝转移灶同期切除/60 第五节结直肠癌肝外转移的外科治疗/73 第六节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肿瘤热消融治疗/86 第二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模式与现状 第一章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多学科协作治疗策略/100 第一节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MDT运作模式及经验/100 第二节外科治疗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综合治疗中的作用/104 第三节辅助化疗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综合治疗中的作用/115 第四节放射治疗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综合治疗中的作用/131 第二章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实例/141 第一节同期切除实例/141 病例1 乙状结肠癌肝转移新辅助化疗后同期切除/141 病例2升结肠癌肝转移新辅助化疗后同期切除/148 第二节分期切除实例/153 病例3降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行分期切除/153 病例4乙状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分期切除/160 第三节 肝转移灶切除后复发再切除实例/165 病例5直肠癌异时性肝转移切除术后肝内复发再手术/165 第四节射频消融技术的应用实例/175 病例6直肠癌肝多发转移同期切除并射频消融/175 病例7直肠癌肝转移原发灶切除同期转移瘤射频消融/181 病例8 乙状结肠癌异时性肝转移经皮射频消融/190 第五节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应用实例/194 病例9腹腔镜辅助直肠癌切除联合开腹同期肝转移灶切除/194 病例10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切除同期肝转移灶切除术/198 病例11 全腹腔镜乙状结肠癌肝转移瘤切除术/202 第六节 以外科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实例/206 病例12 K—ras基因野生型的直肠癌肝转移靶向治疗/206 病例13肝多发转移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综合治疗/211
版权页: 插图: 我们常规行胸、腹、盆增强螺旋CT扫描。对于是否常规行胸部CT检查虽然有争议,但因其敏感性高并有可能影响治疗决策,因而我们仍然作为常规检查以排除肺转移。然而常规胸部CT是对一些非特异性肺小结节有假阳性率,且有特异性较差的缺点。同时这些小肺结节几乎不可能经皮穿刺活检的,也不是开胸或胸腔镜手术的指征,因而常常还需PET最后定论。我们的数据显示:在结直癌肝转移准备行肝切除的患者中,有43%的患者发现有
《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策略与实践》的主旨是从不同治疗角度对肝转移治疗进行阐述。各个章节即对具体治疗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又通过进一步的临床资料来展示治疗的有效性和可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