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第1时间的故事

《第一时间的故事》组委会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

《第一时间的故事》组委会  

页数:

210  

Tag标签:

无  

前言

五年风雨 从心开始刘保平五年的时间,足以使一个人从懵懂的少年,成长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同样,对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第一时间》栏目来说,五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破土而出的小苗,到枝繁叶茂的大树的成长过程。在2003年的10月,按照中央电视台的统一部署,我们经济频道在整合了频道资源之后,经过精心筹备,包括《第一时间》在内的几档资讯节目统一亮相。10月20号的早晨7点,当很多观众打开电视机的时候,打开CCTV-2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这个叫《第一时间》的栏目,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扑面而来。从这一天开始,众多观众认识了这个节目,记住了这个节目。从此,很多家庭在吃早饭的同时,他们的餐桌上又多了这道新鲜、温暖的资讯早餐。各项工作,没有不辛苦的,电视人的辛苦本也不足道,但是《第一时间》的辛苦却不能不提。一档新闻资讯节目,要保证新鲜,要保证每天给观众端上来的这顿早餐是新鲜的、热乎的,没办法,编辑们只好把“买菜、做饭”的时间放在夜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圈,我用它来做《第一时间》”,这句话成了《第一时间》全体编辑们艰苦又不乏乐观的真实写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第一时间》的成长速度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做中国最好的早间节目”,这个《第一时间》成立之初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似乎太不谦虚了,但很快,这个节目在全国普通观众和业内人士中,赢得了广泛的赞赏。不过,对《第一时间》的编辑们来说,这种赞赏和美誉,在短暂的兴奋和满足之后,更多的是压力和动力。《第一时间》这棵树,扎根在经济频道这块沃土上,它的每一点成长,每一点进步,都是和经济频道的发展目标同步的。“以专业赢得收视,以品质赢得尊崇”,面对当今电视领域激烈竞争的形势,只有实现频道专业化和品牌化的战略目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随着经济频道向频道专业化发展目标不断迈进之时,《第一时间》同样面临着向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对这个曾经以民生新闻见长,以贴近百姓著称的栏目,如何把看起来冷冰冰的经济新闻做到有“新鲜阳光”的温暖,做成一道同样色香味俱全的“早餐”,难!转身难,对一个背负着众多观众沉甸甸的目光的栏目,想华丽地转身,更难。转变的过程不说了,结果怎么样呢?打个比方吧,这份早餐的内容从“豆浆、油条”换成了“面包、牛奶”,没变的,是这份早餐的营养、新鲜和温暖,相信观众都已经看到了,尝到了。让我为这本书写前言,我想了很多。五年来,从《第一时间》的策划到实施,从预演到播出,我看到他们的努力和艰辛以及他们取得的成果,我觉得,为他们出这本书,应该。一本书的阅读价值,在于它反映了一种精神。一本书的收藏价值,在于它记录了一段历史。在此,我代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向关注《第一时间》的热情观众,向关注我们经济频道的所有观众,表示衷心的感谢。2008年12月

内容概要

“新鲜资讯一小时,健康时尚每一天!”——《第一时间》开播于2003年10月20日,是CCTV-2的早间资讯节目,主打民生新闻、实用信息和民生话题。在这五年当中,每一天的播报,每一天的信息,每一天的资讯,每一张张笑脸,都给电视观众们带来了新的精神与轻松,新的快乐与幽默。 《第1时间的故事》写了与《第一时间》栏目相关的人和事、情和理、苦恼与快乐、奋斗合作与最后的成功。也试图解读他们,顺便解读中国的电视节目。这本书很像《第一时间》,一是它很幽默,肯定会让你笑出声来;二是它很深沉,肯定会让你思考问题;三是它很纪实,肯定会让你倍感关注:四是它很向上,肯定会让你受到鼓舞;五是它很严肃,肯定会让你万分感慨;六是它很活泼,肯定会与你亲切对话;七是它很时尚,肯定会让你喜欢;八是它很个性,肯定会让你觉得新鲜。总之,这本书应该像《第一时间》这个电视栏目,有点另类,另类得好不好,由读者去说吧。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一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却成了一个好看的 “东西” “不成体统”的主持人 马斌“晕”了…… 马斌敲桌子啦…… 欧阳夏丹哭了…… 谢颖颖唱歌啦……第二部分 一些农民的孩子,却成了《第一时间》的主力 《第一时间》关键词(一) 集体劳累的“第一时间”人 发誓奋斗的制片人 哈学胜的回忆: 吴讴的回忆…… 吴讴说主持人第三部分 一个在学校里极为普通的女孩,却成了央视的一个“宝” 欧阳夏丹的故事 欧阳夏丹的“缘分情” 欧阳夏丹的“搭档情” 欧阳夏丹的艰难曰 欧阳夏丹的小插曲 欧阳夏丹第一次见到哈学胜 欧阳夏丹大病一场 欧阳夏丹说:观众们真好 最遗憾的事情 邮往天堂的家信 母女情第四部分 一个理念的确定,是一件事情成败的关键 《第一时间》的理念 哈学胜说《第一时间》第五部分 一片极为“严肃”的土地上。生长出一片五颜六色的“花” 幕后的《第一时间》 我的儿子是国家的人 《第一时间》的关键词(二) 这就是我 幸福终于来到大家面前 《第一时间》的关键词(三) 戴玉岭——一位从沙漠里走出来的主编 《第一时间》没有“时间” 《第一时间》没有第一现场 “官话”与“人话” 《第一时间》没有记者 欧阳夏丹真的很棒 戴玉岭说起自己的工作来,他会慢慢地数叨 戴玉岭说观众太智慧了 《第一时间》的关键词(四) 张鸿——一位从幕后走到镜头前的主编 《第一时间》的关键词(五) 谢颖颖——一位音乐教师走到了镜头前第六部分 《第一时间》之外的时间 马斌打人的传说 欧阳夏丹的一次“险情”第七部分尾声

章节摘录

插图:马斌来啦……电视台有多大?有多少栏目?哪个部门都在创新栏目,研究了半天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想得挺美,结果,这个栏目由谁来主持?一到这个问题就傻了,傻得可爱。这时候你才发现,自己折腾来折腾去折腾出来的这个东西,根本就没有一个合适的主持人来对着镜头完成它。没有也得有啊,结果是勉强弄上来一个,可这样的主持人根本就达不到你所创新的这个栏目的根本效果。要想有个最“牛”的电视栏目,那就要先有个最“牛”的策划;要想有个最“牛”的策划,那你就要先找一个最“牛”的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师马斌被哈学胜看中了。于是,马斌兴冲冲地来到了《第一时间》的办公室……马斌心里非常高兴,怎么能不高兴呢,去电视栏目当主持人,让谁来谁都高兴,谁都巴不得对着镜头,让全国人民都看到。能让全国人民都看到,那意味着什么?老爸老妈看到会怎么想,旧时的同学看到会怎么想?嗳,你还别说,邻居看了会怎么想,肯定到家里是一顿议论吧。那我可就平步青云、光宗耀祖啦。其实,这也许是别人所想的。马斌根本就没有想这些,他只想主持一个好的电视节目,就像农民期望着自己能种上一块好地一样,然后在上面勤劳地耕种,最后获得无比喜悦的丰收。这些丰收,是自己的,更多的也是大家的。农民最喜欢把丰收与大家共享,这就像城市人第一次拿工资和第一次拿到奖金时愿意请大家吃饭一样的心理状态。说真的,能凭自己的努力让观众看上好的电视栏目,这机会还真不容易能碰上呢。就那么几步路,走过去这个机会就是我的了。马斌就是这么想的:我要种一块好地!我要让它长出一片好庄稼来。于是,哈学胜便和马斌聊了起来……马斌:您好,哈老师,我是马斌。哈学胜:知道知道,就等你来呢。材料都看到了吧?马斌:看了,看了好几遍,我非常愿意。哈学胜:你有什么想法,说说吧。哈学胜等着马斌说想法,他想,马斌肯定会提出一大堆的建议,一般主持人都是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的。于是,他期待着。马斌足足想了半天,这才说出来……马斌:直播的时候,我能不能留着我的发型?什么?这就是你的想法?哈学胜百思不得其解,我辛辛苦苦地折腾了几个月,写了不知道有多少张纸,同一个内容写了不知道多少遍,让领导审查了多少次不说,我熬了多少夜你知道不知道?好不容易选中了你,嘿,你倒好,你来了第一句话就给我讲这个。你的发型?你的发型怎么了?哈学胜这才注意到马斌的发型……我的老天呀,这……这是什么发型啊。哈学胜刚才是要准备一边喝水一边观察马斌的发型的,幸亏他没有喝水,要不肯定会把水喷出来或者是呛进去。其实马斌一进来哈学胜就注意到了他的发型,这个注意,只是看了一眼,觉得怪怪的。令他呛水的原因是马斌竟然要求用这个发型上镜,这就让他大吃一惊了。马斌的发型其实也不能叫型,说时尚吧,它不怪;说不怪吧,可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用这种发型,估计是前无前人、后无后人的,哈学胜很犹豫。但这种犹豫只是几秒钟,几秒钟后哈学胜给了马斌一个答复,两个字,可以。马斌:那好,就用我这种发型……还有,我能不能就穿这种衣服出镜?这回哈学胜说什么也不敢再喝水了,他仔细地观察了一下马斌的服装。还好,马斌没有在服装上搞怪,这让哈学胜放心了。但说实在的,央视的男主持人,大多都是西装领带,还没有穿他这种服装上镜的。哈学胜(点了点头):可以。马斌:那好,不过服装肯定是要经常换的,但是换了以后我会让你看一下合适不合适的。那你说我要戴这种眼镜出镜行不行?哈学胜:可以!马斌:那还有,我用我这种口音和表达方式来播新闻可以不?哈学胜:可以!马斌不再说话了,好像这就算是完事了。就连哈学胜自己也不明白,当初为什么一连回答了马斌好几个“可以”。事后哈学胜回忆道:也许当初我就是想搞个另类的节目吧,所以需要另类的主持人、另类的个性。我心里想,我还怕你还不够另类呢。其实另类就是风格,是和别人差异化的风格,如果主持人都一样,都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我就满世界随便找了,如此条件,比他好的有的是。电视,是一个什么东西?这是需要研究的。也许你会说,电视就是电视呗。不行,电视就是再是电视……那它也得是个东西,也有它的属性。在我们国家刚有电视的时候,就说在北京吧,只是大机关大单位里有那么一台,甚至还放在一个柜子里锁着,俗称为“电视柜”。如果谁家里有一台电视,那种高雅,实在是令人赞叹。那个时候,电视为高雅的属性。再后来,电视机进入了家庭,但也不是全部。于是,没电视的人家就跑到邻居有电视的人家里去看电视。这个时候,电视机为渴求的属性,或者说它是共享的属性。再再后来,有电视的家庭越来越多,甚至是家家都有了,这个时候,电视就是一个大众的属性了。再再再后来,城市人基本上家里都有了电视,甚至可以有两台电视了。你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不必要大家都看一个频道了。这个时候,电视就成了个人的属性了。再再再再后来,连工地上的工棚里也有了电视,连收发室的老爷爷值夜班时都有电视看了。在这种情况下,电视的属性就有些“平民化”了,说直白一些,就是有些“俗”了,如果你非要把所有的电视内容全部高雅起来,或者都共享起来,那估计会是一种什么效果?收视率的意义在于十几亿人口,而不是那些小群体的高雅人。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让所有的农民,偏远地区的农民,娱乐活动很少的农民都能看上电视,那会是一种什么结果?那谁是主要的收视群体呢?这笔账,谁都能算过来。现在,我们的电视已经从城市走向了农村,走向了偏远的地方。文明、科学、知识、文化等内容被农民们看到了,他们在赞叹,在议论,在模仿,在学习,在改变着自己,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改变着他们的后代子孙,改变着落后的一切……什么时候,中国人民的这些文明、科学、知识、文化等能够在全国每个角落里得到丰收?让中国人民真正地强大起来?中国的农民强大,中国人就强大,中国就强大。我们电视人的责任是重大的,辛苦是值得的,未来更是令人兴奋的。这,同样是一场“战争”,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司令”,什么样的“兵”了。哈学胜想:你马斌不但可以保留你的这外表个性,你还可以在节目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适当的情况下,保证不出问题的情况下,来发表你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另类,就是哈学胜在节目策划中慢慢想出来的。不另类不行,不突破不行,不创新不行。但就是这个另类,可把马斌给害苦了。这也是他自找的,他的发型他的衣服他的眼镜他的服装他的口音他的语气忽然成为老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时,马斌反思了……我错了吗?


编辑推荐

《第1时间的故事》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一个人一大早起来,要感觉到心情好、要振奋不容易。特别是现在的人们,一大早起来心情或多或少就有些沉重,只要一睁眼,就让全天的事情压得难以轻松,所以我们能不能给大家的心情加加油?这就是我们《第一时间》的任务所在。从感受上来说,在《第一时间》的几年,身体是累的,真的很累,累得简直就像走踏找小着北,一躺下就找不肴腿,口渴了找不肴水,想吃饭都找不着嘴。但心灵是快乐的,真的挻快乐的。早上的观众是流动的,比如中国家庭,一家人起床的时问是不…样的,是分时间段的,最老的早起,最小的晚起,而白领们很长一段时间是躺在床上看电视,而且,状态是多样性的,做什么事情的都有。所以,我们做节目是给耳朵听的,而不是给眼睛看的。我几乎每天都看《第一时间》,特别是马斌读报的风格和风趣,特别喜欢马斌和夏丹,谢谢你们的勤付出,让观众在第一时间获得众多信息和欢乐的同时又丰富了知识。虽然是本职工作,但一定要注意身体,天热不要太操劳,观长需要您。马斌你今天有些激动。我们之所以每天看你读报,就是要听你对每条新闻尖锐客观的评价,你坚持这种风格,再有能不能放慢点语速。早晨醒来打开电视看到夏丹阳光般的笑容,原本呆板的新闻在夏丹口中变得生动,让我一天心情愉悦,工作效率很高。谢谢第一时间!谢谢夏丹!谢颖颖你的声音真好听!我很喜欢你。第一时间总是给人一种清新、时尚的感觉,是它让我早上不再睡懒觉,是它让我爱上了看新闻资讯!姓名:高志文(北京军区某部退休上校军官)网名:终级速度(工作用)快乐先生(生活用)从一九六八年十二月,连队的黑板报写起,一直写到现在曹执行唐山抗震救灾任务,历时六个月。曾执行老山前线防御佧战任务,历时十二个月;曾多次执行重大军事任务和国防工任务。为共和国负过伤,流过血,因此,曾荣立二等功二次、三等功四次。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系(专科)、中央党校经济管理本科班(本科)、中国电影刊授学院毫影文学专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第1时间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介绍了第一时间的历史,希望有后续的报道。


第一时间背后的一面


我家夏丹就是好~~~


内容很好,非常喜欢


客观生动


没什么内容,算作是工作记录吧


呵呵,看了两遍,挺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