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临床药理学
2010-5
化学工业出版社
孙淑娟,谷大建 主编
353
内分泌学是研究机体内激素及其调节的学科。内分泌药理学(endocrine pharmacology)是临床药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内激素的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其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从机体内分泌腺组织构成、各分泌腺的生理病理、激素的体内合成、分泌、转运、作用与相互调节,到内分泌系统与机体其他系统的联系与调节,以及调节失衡时所导致的致病。近代内分泌药理学在研究激素的作用机制和疾病发病机制时,已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化学等融为一体,发展迅速。从学科发展与细化的角度,随着各临床学科的发展,已从经典的内分泌学中派生出神经内分泌学、妇产科内分泌学、儿童内分泌学、老年内分泌学、男性学(andrology)等各学科的内分泌学分支。内分泌学还因为研究的内容广泛、涉及的问题复杂,出现了甲状腺病学(thyroidology)、糖尿病学(diabetology)、代谢病学(metabolism)及营养学(nutrition)等学科。从技术与理论创新的角度,自20世纪70年代起,随基础理论、激素测定技术的突破,激素药理学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新激素药物、新概念不断出现。70年代,HWSutherland(美国)阐明了激素作用的细胞内机制,创立了“第二信使学说”。后来人们又发现了G蛋白和其他几种第二信使以及胞内蛋白激酶的作用。1998年RobertlouisFerid发现NO作为心血管系统信息传递的第二信使。1977年Yalow和Berson创立了激素放射免疫分析法。1977年RGuillamin、ASchally用50万只羊和50万只猪的下丘脑提取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因子和黄体生成素释放因子并进行人工合成,在发现下丘脑肽类促垂体激素方面作出了贡献。70年代末Chretian证实β促脂素含有多种肽类分子,包括β内啡肽,ACTH、促脂素、αMSH、βMSH及脑啡肽等。后来发现垂体细胞先合成一个大分子糖蛋白,有265个氨基酸,命名为阿片促黑素促皮质素原(POMO),再由这个前体物分解成为上述多种活性小肽。1980年Fuychgott发现内皮细胞源性血管舒张因子。1982年有三位研究前列腺素(PG)的科学家获诺贝尔奖,Bergstrom(瑞典)分离提纯PGE、PGF并提出其对平滑肌的作用,Samuelson(瑞典)发现白三烯(LT)和血栓素(TXA和TXB),Vane(英国)发现阿司匹林能抑制前列腺素PGE的合成,具有消炎作用。以上三位学者证明PG是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细胞的新生物体系,有人称之为局部激素,从而完善了类激素理论。1984年加拿大、美国、日本学者发现心钠素。1988年Yanagisawa等在血管内皮细胞发现内皮素。后来人们在红细胞又发现多种体液因子,如高血压因子、利钠因子、抑钠素等。几乎每一次的生物学重大发现都深刻地影响着内分泌学的发展。此外,激素的作用机制和激素受体研究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用重组基因工程技术人工合成了大量的已知结构的激素、激素类似物、激素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等。最近十多年来的发展更快,先后弄清了GH、PRL、阿片肽的作用机制,发现了激素信号的各种传递途径与作用方式。近代内分泌学的另一显著成果是发现并确定了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肾上腺皮质的非ACTH调节途径及ANP的渗透压调节途径,鉴定了Na+/I-同向转运体、水孔蛋白(aquaporin)、KIR6X/SUR K+通道、离子转运体、离子协同转运体(cotransporter)、同向转运体(symporter)、反向转运体(countertransporter)和抗转运体(antiporter),鉴定了一大批多基因遗传病的易感基因及HLA类型和表达特点,代谢产物、离子、小分子营养素和药物的受体也逐渐被认识。并且,建立了动物的分子病理模型或基因模型(如转基因动物模型和基因敲除动物模型),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断已经进入微量化、自动化和分子水平时代。内分泌学的研究已从生物整体深入到基因和蛋白质分子;从器官、组织定位到细胞和亚细胞器;从出生后个体上溯到胎儿和胚胎。内分泌学和其他生命科学一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发展是以加速度方式前进的。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可以说没有一种激素的作用是单一的,也没有一种激素在靶细胞的作用无旁分泌/自分泌因子的参与。而各种理论与技术的进展,推动了内分泌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发展。传统的影像学检查(X射线、B超、CT、MRI)为临床提供检查部位的大致形态改变依据,近年的内分泌影像学检查不再满足单纯的形态学观察,已在定量测量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如QCT可用于骨微结构分析,应用μCT(microCT,微CT)可用于骨小梁的定量测定和立体观察,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之所以有“细胞CT”或“光学切片”之称,是因为它能对微小组织甚至一个细胞进行不同层面的静态与动态观察,这不仅可揭示激素信号的传递途径、神经递质和受体的代谢状况、细胞内Ca2+信号的传递与分布及其他信使物质与效应体(effectors)的相互作用环节,而且可准确地反映细胞生物学行为(增殖、分化、凋亡的细微变化)。许多激素相关性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PRL瘤、GH瘤等)和增生性病变(如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家族性婴幼儿低血糖症等)亦可用核素标记的激素受体配体来计量激素受体的数目和结合力,在药物种类选择和疗效评价中也起到了预知和可知的独到作用。而正电子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亦可动态观察肾上腺、甲状腺等的功能变化和代谢过程,具有定量和定时的突出优点。影像检查与形态学观察已不再是同义词,影像检查已形成了影像医学(imaging medicine)和功能影像学等独立的学科。由于激素受体分布和受体亚型等缘故,内分泌疾病治疗药物的特点是作用广泛,在获得某一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往往出现明显的副作用。人们根据激素受体亚型和激素作用机制的不同,正在开发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激素类似物、激素/激素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内分泌药物(也包括其他药物)的研制不再采用筛选的办法,而是有目的、有分子模型的定向合成设计。例如人们用更新一代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 SERM)或激素受体双向调节剂来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避免了乳腺癌和子宫内膜增生等副作用的发生。此书的主要内容分上、中、下篇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内分泌基础内容,阐述了内分泌的相关基本概念、内分泌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激素的作用与内分泌疾病诊治原则等内容,对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激素水平上升或下降所蕴涵的临床意义;对内分泌器官影像学基本知识框架进行了简略描述;第二部分阐述了内分泌药理学相关的内容,重点阐述了激素的分泌、代谢、调节与影响因素、失调时所导致的内分泌疾病与药源性内分泌疾病等;第三部分为内分泌药物各论,详细介绍了各类内分泌疾病用药,其特征是突出了其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的描述,并总结了其应用注意事项。本书力争全面阐述内分泌临床药理领域中的最新信息与研究前沿的内容,尽力使其保持新颖性、实用性、先进性,在编著过程中得到了许多老前辈、著名专家、资深学者、热心同行的热情指教与鼎力相助,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与崇高的敬意。并向所有参编者对此书付出的辛勤的劳动表示诚挚的谢意。《内分泌临床药理学》没有现成的书可以参考,加之包括的内容广泛,尽管编者已竭尽全力,但由于水平有限,肯定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疏漏不当之处,恳请关心此书的前辈、专家、学者与同行给予赐教,以便再版时修订和更正,我们将不胜感激。
本书主要内容分上、中、下篇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内分泌基础内容,阐述了内分泌的相关基本概念、内分泌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激素的作用与内分泌疾病诊治原则等内容,对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激素水平上升或下降所蕴涵的临床意义,对内分泌器官影像学基本知识框架进行了简略描述;第二部分阐述了内分泌药理学相关的内容,重点阐述了激素的分泌、代谢、调节与影响因素、失调时所导致的内分泌疾病与药源性内分泌疾病等;第三部分为内分泌药物各类,详细介绍了各类内分泌疾病用药,其特征是突出了其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的描述,并总结了其应用注意事项。 本书力争全面阐述内分泌临床药理领域中的最新信息与研究前沿的内容,尽力使其保持新颖性、实用性、先进性。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医药专业师生、医院临床医生、药师阅读参考。
上篇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内分泌系统的生理与病理 第三章 腺体激素分泌及影响因素 第四章 异源性激素 第五章 酸碱代谢平衡 第六章 水、电解质代谢 第七章 蛋白质与维生素代谢调节 中篇 第八章 内分泌激素的代谢 第九章 内分泌代谢疾病与遗传 第十章 内分泌代谢特殊影响因素 第十一章 内分泌与其他系统的相互影响 第十二章 药源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下篇 第十三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第十四章 性激素类及避孕药 第十五章 甲状腺激素类药物及抗甲状腺药物 第十六章 治疗糖尿病药物和胰高血糖素 第十七章 治疗下丘脑垂体疾病的药物 第十八章 治疗胃肠内分泌疾病的药物 第十九章 治疗骨代谢性疾病的药物 第二十章 水、电解质平衡调节剂 第二十一章 蛋白质与维生素类药物 缩略语表
插图:(1)PRL的分泌特点①RL的分泌有昼夜变化并呈脉冲性分泌,分泌规律是夜间比白天高,入睡后逐渐升高,清晨醒来前1h左右最高,醒后渐渐下降。②青春期后血清PRL水平始终比青春期儿童和同龄男性水平高,月经中期相当于排卵时,PRL水平可能有短暂轻微升高。③妇女在妊娠第三个月起PRL水平升高,在妊娠末期可高达200~500ug/L,睡眠伴随的GH升高和GH的脉冲性分泌仍然存在;产后血清PRL水平逐渐下降,不论是否哺乳,产后4~6周恢复到妊娠前的正常水平,产后乳汁分泌仍然保持。哺乳的刺激能引起显著的快速的PRL释放。(2)PRL生理学作用PRL是垂体前叶分泌的不通过靶腺而产生生理学效应的一种多肽激素,其作用广泛,对泌乳、生殖、调节渗透压和免疫反应起重要作用。低PRL血症时,免疫功能异常,而高PRL血症时加剧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多发性硬化症和移植排斥反应。①对乳腺和泌乳的作用。PRL主要是促进乳腺导管和分泌组织的生长与发育,引起并维持泌乳,使乳腺细胞合成乳蛋白增加而调节乳汁成分(酪蛋白、脂肪和乳糖)。青春期乳腺的发育主要是间质和脂肪细胞的发育,并由GH和PRL刺激。真正的分泌成分——腺泡只有在妊娠期才发育,在卵巢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垂体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而PRL对乳腺的调节是关键的。妊娠末期血清中的PRL水平很高但不泌乳,这是由于受高水平的孕激素和雌激素抑制所致。当胎盘娩出后,正常乳汁分泌启动,婴儿吸吮乳头,可使PRL分泌增加。TRH促进PRL分泌,可使产妇SLY-f.中脂肪增加。PRL还可促进淋巴细胞进入乳腺向乳汁中释出免疫球蛋白。给予溴隐亭抑制垂体PRL分泌则很快抑制乳汁分泌。②对卵巢的作用a.促黄体作用。PRL是妊娠早期的主要激素,通过调控卵巢内LH受体数目,与LH一起促进黄体细胞生长并分泌孕激素。b.PRL可抑制卵巢功能。血中PRL增高时下丘脑多巴胺更新速率加快,抑制(3nRH释放,LH分泌减少,同时卵巢对LH的反应性也降低。高PRL血症患者,在I临床上的初期表现是黄体期缩短、继而不排卵、月经稀少,最后闭经。③对睾丸功能的影响。PRL在睾酮存在时,对男性的前列腺和精囊有促生长作用,能增强LH对Leydig细胞的作用,从而使睾酮合成增加。慢性高PRL血症可导致性功能减退,血睾酮水平降低和精子生成减少,可发生阳痿和男性不育。
《内分泌临床药理学》:临床药理学系列
不想评论了,开门见山的说,拼凑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