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高新园区的发展和管理

邵鲁宁,陈震,卢超 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3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

邵鲁宁,陈震,卢超 编著  

页数:

145  

字数:

135000  

前言

  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全世界经济的冲击错综复杂,正处于高速发展并与全球经济密切接轨的中国也不可避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转变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机。其中,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增强先进制造业发展后劲的需要、是调整新一轮产业结构的需要、是建设现代化工业的需要。  我国很早就引入了高新园区的发展模式,力图通过创新突破和资本集聚,集中发展代表全球产业发展方向和体现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集聚、规模扩展和能级提升。高新园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质载体。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我国已经成立了56个国家级高新园区,集聚了大量的内外资投资、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优秀人才、汇集了数以万计的科技型企业、产出了丰硕的高质量的GDP,高新园区已经成为各地不可或缺的经济发展助推器。因为高新园区往往是集中了各地最优厚的配套政策,可以提供最好的创新服务,更重要的是随着各地高新园区的不断建设,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促进了高新园区跨越式发展。  为了梳理、记录和总结中国高新园区过去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总结归纳发展过程的经验和不足,为我国“十二五”、乃至更长远一段时期提高高新园区对经济贡献度,我们按照课题组的统一安排和要求,在归纳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园区概念、特征、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高新园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回顾,从区位布局、产业集群、管理和运作模式等不同角度对高新园区的管理和运作模式进行了提炼。本书分析了我国高新园区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参照国外高新园区或者高新技术产业活跃地区发展评价指标,提出了高新园区生态化、低碳化转型的建议和对策,尤其是按照世界一流高新园区的目标进行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  课题组成员积极吸纳了高新园区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和客观数据,力图更好地呈现高新园区发展和管理的最新成果的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课题组得到了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相关领导的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借助“浦江创新论坛”这个平台,完成了大量的调研和最新成果收集;同时也得到了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各位老师和同事的积极帮助,博士生张清在建设低碳和生态园区部分提供了积极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内容概要

本书结合国内外高新园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回顾,从区位布局、产业集群、管理和运作模式等不同角度对高新园区的管理和运作模式进行了提炼,分析了我国高新园区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参照国外高新园区或者高新技术产业活跃地区发展评价指标,提出了高新园区生态化、低碳化转型的建议和对策,尤其是按照世界一流高新园区的目标进行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 本书适合于高校和研究院所相关领域的教师、学者、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以及各高新园区管理者和政府官员。

书籍目录

第1章 高新园区概述  1.1 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   1.1.1 高新技术   1.1.2 高新技术产业  1.2 高新园区   1.2.1 高新园区的概念   1.2.2 高新园区的特征   1.2.3 高新园区的功能再定位   1.2.4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关系  1.3 本书研究范围界定 第2章 高新园区的产生和发展  2.1 国外高新园区的产生和发展   2.1.1 国外高新园区的萌芽和产生——20世纪50年代初   2.1.2 国外高新园区的缓慢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2.1.3 国外高新园区的快速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2.2 中国高新园区的产生和发展   2.2.1 酝酿—创办—成长与发展的历程   2.2.2 “一次创业”—“二次创业”—“争创一流”的发展历程  2.3 我国高新园区的经济发展 第3章 高新园区的类型总结  3.1 按照区位布局划分  3.2 按照产业集群划分  3.3 按管理和运作模式划分   3.3.1 国外高新园区的管理和运作模式   3.3.2 我国高新园区的管理和运作模式 第4章 我国高新园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高新园区的发展现状   4.1.1 高新园区主要经济指标   4.1.2 高新园区科技创新资源投入情况   4.1.3 高新园区科技创新产出情况   4.1.4 高新园区产业发展情况   4.1.5 和谐园区建设   4.1.6 节能及生态园区建设  4.2 高新园区的问题分析   4.2.1 功能异化和方向偏离   4.2.2 区位布局不尽合理   4.2.3 产业发展不够科学   4.2.4 风险投资体系薄弱   4.2.5 管理和运作模式尚需创新 第5章 高新园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1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高新园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1.1 美国高新园区评价指标体系   5.1.2 硅谷指数   5.1.3 欧盟区域创新指标体系研究  5.2 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高新园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2.1 科技部高新园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2.2 中关村指数   5.2.3 张江创新指数  5.3 国内外先进高新园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启示 第6章 高新园区生态化、低碳化转型 第7章 一流高新园区的支撑和服务体系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6)欧洲其他国家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欧、东欧和北欧等其他国家也相继兴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高技术园区。如罗马尼亚在1968年兴建的皮佩拉电子城,比利时在1972年兴建的卢旺大学科学园区,荷兰在1980年兴建的代尔夫特大学创新中心,芬兰在1982年兴建的奥鲁科学园,瑞典于1983年兴建的林彻平技术园区等。  亚洲兴建高技术园区最早的国家是日本。1963年日本开始兴建筑波科学城,1978年提出并于1986年开始兴建关西文化学术研究城,1980年又提出技术城设想,并于1983年选定19个地区兴建技术城,仅九州硅岛就有熊本、长崎、久留米、宫崎等6个地区在兴建技术城。  中国台湾地区。在1980年创立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Hsin-chuSciencePark)。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结合自身优势,大力打造核心产业,逐步成为了世界上有影响的科技园区,并带动了整个中国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  除此之外,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纷纷行动起来,积极兴建各种类型的高技术园区。其中比较著名的园区有:韩国的大德科学城、大田科学工业园区、光州技术城,新加坡的肯特岗科学园,印度尼西亚的瑟蓬科学城,马来西亚的槟榔屿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科学城、古尔冈电子城,以及泰国、菲律宾、以色列等国的科学工业园。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高新园区的发展和管理 PDF格式下载



不错很好好久以前买的


买这本书是为了工作需要,还可以做些借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