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过程中东亚三国的相互认识
2009-3
天津人民出版社
李卓 编
677
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中韩建交15周年,由南开大学和日本大东文化大学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协办、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和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承办的“近代化过程中东亚三国的相互认识”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9月9-10日在南开大学召开。来自日本、韩国及海峡两岸的中国学者共7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东亚各国之间因有着相临的地域关系和相似的人文传统,古往今来,共同创造出东亚社会、经济的繁荣,使今天的东亚,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东亚各国既有古代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历史,也有近代以来侵略与被侵略的惨痛经历,由此造成各国之间形成复杂的相互认识。总结历史是为了面对未来,了解近代以来东亚的近代化历程及三国之间的相互认识,有助于在中、日、韩三国之间形成健康的、长远的理解与共识,促进东亚的和平发展。当今的世界正在日益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也在逐步加深,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其合作也越来越受世人瞩目。进一步加深三国之间的相互认识,了解各自的独特性与相互之间的共通性,对于推进三国共同发展乃至促进整个东亚地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基于这一宗旨,围绕中、日、韩三国对西力东渐的认识与对应;近代以来中、日、韩三国民族主义的比较;近代东亚国家的亚洲主义;中、日、韩三国对东亚一体化的相互认识。
本次会议主要从三个层面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首先是对近代以来东亚三国相互认识的总体把握,如大东文化大学校长和田守教授的“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韩国江原大学教授李光来的“东亚时代的结束与朝鲜的应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步平教授的“关于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思考”及北京大学历史系王晓秋教授的“19世纪东亚三国对外意识的演变和比较”、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杨栋梁教授的“近代社会转型期日本对华观的变迁”等报告和论文都对近代以来东亚三国的相互认识及其演变过程做了宏观的、动态的考察,其视野宽阔,分析深刻,对加深这一问题的认识与了解极具启发性。 其次是通过对思想、文化、政治、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具体问题的分析,阐述近代以来东亚三国的相互认识。与会学者根据长期以来的研究,从不同的视点与侧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如东北师范大学韩东育教授的论文“两种‘实学’的相遇与幕末明治期的‘脱亚’行程”、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赵德宇教授的论文“江户时代日本知识界的中国观”、韩国高丽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辛炫承研究教授的论文“日本的近代化与儒教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崔世广教授的论文“近代化过程中日本文化的周期性演变”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东亚文化的共性、个性、相互影响及变化过程;韩国高丽大学政治外交学部副教授朴鸿圭的论文“日本殖民思想的形成过程与社会进化论”、大东文化大学外国语学部田中宽教授的论文“‘历史和解’与民族主义——寻求日、中、韩的对话视点”、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李文教授的论文“近代史上中日两国对‘亚洲主义’的不同认识”、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沈海涛教授的论文“近代日本民族自他认识探源及其现代意义”、韩国高丽大学宋浣范教授的论文“日本的国定历史教科书与民族主义”、台湾大学政治学系石之瑜教授的论文“亚洲的超克?——日本战后近代思想中的时间与空间”等重点分析、考察了近代东亚国家的亚洲主义、民族主义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等问题。也有一些论文侧重对东亚国家在具体时期、具体制度、具体现象等方面的相互认识进行了实证而又有说服力的研究与探讨。 第三,通过对历史上有代表性人物的实证考察,阐明近代以来东亚各国的相互认识。各国之间的相互认识,是通过具体人物的思想、看法表达出来的,因此,对人物的考察是了解东亚三国相互认识的关键。本次会议上,与会学者主要通过对中日两国近代以来重要历史人物的考察阐述中日两国的相互认识。论述中国人对日认识的有南开大学外语学院刘雨珍教授的“黄遵宪《朝鲜策略》中的日本因素”、南开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石云艳的“梁启超的日本认识”、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李国忠的“超越‘日本化’——论孙中山对日本近代化的认识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构想”。论述日本人对华认识的有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副教授戴宇的“志贺重昂国粹主义思想与初期《日本人》”、吉林农业大学外籍专家神谷昌史的“浮田和民的中国认识——以批判‘二十一条’要求为中心”、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可喜与日中友好协会福岛本部常任理事大概直司合作的“汉民族是和平论者——服部宇之吉中国观简介”、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部教授平川均的“一个外交研究者和亚细亚主义——试论鹿岛守之助的泛亚洲论”、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法学部讲师武田知己的“战前及战后的松村谦三访华”,这些具体人物的实证考察,加深了与会者对东亚三国的对华认识的直接了解。
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东亚时代的结束与朝鲜的应对——以作为文化民族主义的东道优越论为中心关于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思考19世纪东亚三国对外意识的演变和比较日本与“华夷秩序”江户时代日本知识界的中国观两种“实学”的相遇与幕末明治期的“脱亚”行程近代社会转型期日本对华观的变迁——从“仰视”到蔑视的运行轨迹近代化过程中日本文化的周期性演变亚洲的超克?——日本战后近代思想中的时间与空间日本殖民思想的形成过程与社会进化论“历史和解”与民族主义——寻求日、中、韩的对话视点日本的近代化与儒教思想近代史上中日两国对“亚洲主义”的不同认识近代日本民族自他认识探源及其现代意义东亚安全与中日韩合作1871-1881年中日之间的相互认识——以“琉球事件”为中心试析朝鲜王朝之小中华观及其演变明治时期日本货币制度及其亚洲认识日本大正时期稳健派的形成及其影响日本侵华战争起因中的心理剖析——以开战前日本方面的反省与悖反为例日本的国定历史教科书与民族主义日本对西方女性观的认识与应对——以良妻贤母观的形成为中心试论越剧《天道正义》中的近代女性形象——以2006年中国越剧艺术节作品为中心汉字文化有可能再统合吗?——东亚汉字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黄遵宪《朝鲜策略》中的日本因素志贺重昂国粹主义思想与初期《日本人》梁启超的日本观超越“日本化”——论孙中山对日本近代化的认识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构想浮田和民的中国认识——以批判“二十一条”要求为中心“汉民族是和平论者”——服部宇之吉中国观简介一个外交研究者和亚细亚主义——试论鹿岛守之助的泛亚洲论战前及战后的松村谦三访华——“日中提携论”的延续及其演变私人资本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精神与构建商业共同体的可能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日中比较中日两国非正规就业问题比较研究日本钢铁业发展动力论——以其与战后改革关联为中心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与跨国分析中国水污染与日元贷款的环境合作新地区主义视角下的东亚投资合作问题研究一附录
石桥主张修正日本的近代化道路,而不是充当帝国主义旗手争夺世界霸权。谈及日本帝国主义时代发生“米骚动”(1918.7-9),在《骚动的政治意义》(1918-9)一文中,石桥认为表面原因是米价高涨,而实际原因却是“日本的政治只为少数资产阶级服务,而对多数无产阶级却没有任何保障”。所以“他们已经对政治产生不信任,只能愤然而起来拯救自己,这才是骚动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说,米骚动的发生“绝非偶然”。这是人们与富国强兵至上、在东亚地区扩张的近代化道路的诀别,要求改弦更张,走向稳定、充实国民生活,寻求与亚洲各民族相互和解道路的宣言。石桥湛山的主要言论均刊登于《东洋经济新报》上。可以说,他提倡经济合理主义为基础的“小日本主义”,即和平主义和充实国民生活,亦即是民主主义。而吉野作造(1878一1933)则以拥有更广泛读者的综合杂志《中央公论》为主要舞台,提倡民本主义,为大正民主运动指明方向。他在1920年1月发表了《国家生活焕然一新》和《政治学创新》两篇文章,前一篇文章指出,“我们应该承认,通过这次战争以富国强兵为唯一或主要理想的政治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后一篇文章则明确指出,“目前形势发生变化,富国强兵已不是国家生活的唯一理想,以强制组织作为绝对价值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且,吉野系统化地论述了民主主义,在其《论宪政本意及其完美实现途径》中指出:民主主义首先体现在政权运用目的上,也就是要把“政治目的”定位在“为广大民众谋福利”;其次体现在政权运用方针上,即决定政策应“按照民众的意愿”。
《近代化过程中东亚三国的相互认识》是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