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研究资料(上下)
2009-7
天津人民出版社
韩袁红
837
无
凡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者大概都知道,20世纪80年代,国内数家出版社曾陆续出版过一些当代作家研究资料集。这些资料集是当时国内各大专院校的专家,花费了很大的力量搜集、整理,出版社也承担了相应的经济负担而共同完成的学术工程。这一工程的确造福于当时以及后来的研究者,可以说,一直到今天,这些资料集都是研究者和研究生们必备的参考书。但因为种种原因,90年代后,这一工作中断了。新世纪开始,很多有识之士重新呼吁应该将中国当代作家的研究资料搜集、出版工作继续下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天津人民出版社本着延续自己出版传统的宗旨,重新启动了中国当代作家研究资料的出版工作。从体例上考虑,丛书收录的对象,都应该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过较大影响的作家。每一位作家编为一卷。尽管每一位作家的研究情况有些不同,总体上,每一卷资料集都包括以下这些内容:一是作家自己的生平和创作谈;二是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和观点辑录;三是主要作品梗概;四是作家作品总目;五是研究论文论著总目。本丛书原由华东师范大学杨扬教授任主编,后因杨扬要出国工作一段时间,并考虑到便于组织更多学者参与此事,便建议由中国小说学会接手任主编。中国小说学会是以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者为主体的全国性学术团体,鉴于此项工作与学会的宗旨完全吻合,便欣然接受杨扬的建议,决定与天津人民出版社合作.共同完成这项有利于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工程。我们希望继续得到广大学者与读者的支持。
王小波以他细致、温柔、爱意、严酷的“砍头”文字寄寓着对生命本能的惊奇和尊重,重新发掘生命不可测的律动潜能及叙说不尽的生命创痛,这是对人道主义独特的诠释。他在语言的能提与所指间、尸身断裂处,缝合、重构散落的价值系统。更有意味的是,头升空,身人地,寓意着王小波悬挂、高举起了思想、精神、智慧的旗帜,向终其一生都崇尚的智慧的载体敬礼,同时,也暗寓着他超越肉身局限,思想自由飞翔的潜层愿望,但肉身无法抛弃,当抛弃肉身时,它也就抛弃了你,这是王小波的宿命,这是人的宿命。
关于王小波的对话第一辑 王小波的文学世界我的精神家园我对小说的看法我的师承我为什么要写作用一生来学习艺术小说的艺术工作·使命·信心与人交流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黄金时代》后记《未来世界》自序《红拂夜奔》序《寻找无双》序《怀疑三部曲》序《怀疑三部曲》后记《思维的乐趣》自序卡尔维诺与未来的一千年盖茨的紧身衣关于文体关于格调关于幽闭型小说沉默的大多数第二辑 王小波的写作人生王小波:最初的与最终的以理性的态度人活着必须要有尊严黄金时代的革命、爱情与荒诞——关于《黄金时代》的对话王小波的精神家园从一个作家到自由主义分子王小波:一位知识分子和一个时代世纪之交的文学心灵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悼王小波成长岁月——与宋华女士、王小平先生谈王小波母亲的忆念艺术的内丹——纪念我的弟弟小波逝世10周年顽童时代——与胡贝先生谈王小波王小波在云南王小波在大院的日子被淹没的王小波工人生涯牟平时期的王小波王小波的大学与留学生活王小波艰辛的成名小波的人生选择——与李银河女士谈王小波不虚此生——纪念王小波第三辑 王小波研究论文选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生命之流的从容叙事——王小波的小说观念与文学想象流水前波唤后波——论王小波与当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命运王小波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方式及其意义不再沉默——王小波杂文解读王小波笔下的性——常态与变态王小波作品暨小说集《黄金时代》研讨会纪要叙述在否定中展开——四旬破,符号方阵,《黄金时代》狂欢诅咒再生——关于《黄金时代》的文体重说《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心理分析重说生命、死亡与自由——读现代传奇《红拂夜奔》寻找智慧——王小波的新无双传穷尽想象——谈王小波的《万寿寺》爱情最美好之处——《似水柔情》王小波的《白银时代》关于《黑铁时代》及其他小说遗稿不合时宜的人——王小波小说中的主人公游戏:投向无趣人生的智慧之矛——论王小波小说中的游戏精神王小波:死刑游戏狂欢化诗学笑谑艺术杂文历史小说:穿越历史和现实悖论的一种可能——论鲁迅《故事新编》与王小波的历史小说王小波小说艺术的渊源与创化“伦敦天空的发明者——我读王小波小说第四辑 众说纷纭中的王小波语境与立场——关于王小波的对话他思故他在——王小波的思想世界第五辑 王小波研究资料索引第六辑 王小波作品编目
王小波在长篇小说《万寿寺》中用相当的篇幅多处写到了砍头的场景及过程,想象奇诡、笔法怪异,似乎在随意地叙述一桩桩死亡游戏,但细读之下,有深意存焉。三处砍头都是手起刀落,身首异处,砍下的人头微笑致谢,可以做丰富的表情,有砍下前一样的感觉、心理感受和思维。砍头者像升旗一样把人头升起来,对它行举手礼,人头毫不在意自己的尸身,它爱上了砍它者红线,示意她吻它,红线经常去看人头,在它腐烂时照常吻它。而整部小说都是一个失去记忆的叙述人叙述的,砍头故事应与此对照来读,失掉身体与丢掉记忆哪个更好?虽死犹生,置之死地而后生与虽生犹死哪个更好?在此存在着肉体与思想、(身首)断裂与遗忘、肉体毁灭与意识尚存的对应关系,有着狂欢化逆向、反向、颠倒、换位的语言、思维逻辑,充溢着更替和更新的激情。王小波以他细致、温柔、爱意、严酷的“砍头”文字寄寓着对生命本能的惊奇和尊重,重新发掘生命不可测的律动潜能及叙说不尽的生命创痛,这是对人道主义独特的诠释。他在语言的能提与所指间、尸身断裂处,缝合、重构散落的价值系统。更有意味的是,头升空,身人地,寓意着王小波悬挂、高举起了思想、精神、智慧的旗帜,向终其一生都崇尚的智慧的载体敬礼,同时,也暗寓着他超越肉身局限,思想自由飞翔的潜层愿望,但肉身无法抛弃,当抛弃肉身时,它也就抛弃了你,这是王小波的宿命,这是人的宿命。但王小波的死亡叙事又时时流露出对死亡的好奇、陶醉、赏玩,流露出一己的嗜死情结。“在我年轻时,死亡是我思考的主题。贺先生是我见过的第一个死人。我想在他身上了解什么是死亡”。这无疑有夫子自道的意味,他对鱼玄机的尸体、女刺客的尸体有着细致的描写,王二在“三十而立”想象自己死后尸体的模样,想象自己在刑场上被女孩们虐杀,在“白银时代”的沙漠刑场上被女老师虐杀;“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我都给自己安排一种死法,每种死法都充满了诗意。想到这些死法,我的小和尚就直挺挺”;王二边和情人做爱边编一个又一个死法讲给她听;红线想象刀架在自己脖子上、身首异处很有趣,很奇妙。这些死亡情境都和虐恋、性爱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幅奇观,由此我们可潜入到王小波内心世界的幽深晦暗之处。但在70年代的一篇习作中,他却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对死亡的恐惧。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的一番话是对其死亡意识的最好解读,他认为王小波看过的图尼埃尔的小说《少女与死》是解读他内心世界的指南:“那个玩死亡游戏的少女,对噗噗作响的无聊的厌憎,对死亡的恐惧和依恋;意外品尝到的造化的赠物——新奇的性快感,使她和生存之间增加了新的纽带。她在生和死之间徘徊,敏感的心,充满常人梦也梦不到的奇妙感受。我每次回忆到这里,就感到小波与这个少女之间斩不断的联系和相似之处。”有趣的是,王小波的“砍头”文字接上了鲁迅和沈从文“砍头”文字的“头”,在对死亡和人心灵的幽暗面的不由自主的迷恋上,在非理性的奇诡曲折的恣肆快感上,王小波与鲁迅相通,在“砍头”的寓意上,他又与沈从文接近。巴赫金认为,在许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狂欢节,它的种种形式、象征、感受世界的方式被不断吸收到多种文学体裁中去,变成它们的构成因素,成为文学发展中一个确定的强大的支脉,对17世纪、18、19世纪的欧洲文学来说,狂欢化的一个基本来源,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首先是薄伽丘、拉伯雷、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他认为狂欢体文学有自己的逻辑,作家根据体裁的某些示例甚至片断,就可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并创造性掌握这一逻辑,这样,了解一个作家的体裁来源是非常重要的。据此,我们开列一份王小波的阅读清单,以洞悉他的文学精神谱系、文学渊源和他进行创作的体裁氛围是再自然不过的。王小波“公开提供”了如下清单:奥维德的《变形记》、薄伽丘的《十日谈》、拉伯雷的《巨人传》、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拉封丹的寓言诗……这份清单和其小说的意蕴与形式足以说明他把欧洲文学传统中“一个确定的强大的支脉”跨越遥远的时空接续到中国,他文学的“根”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这在中国作家中是鲜见的。这种体裁传统的反讽、夸张、幽默、笑谑的手法把沉重、庄严的东西转移到轻松快活的音区,这种体裁的狂欢式的笑以它巨大的创造力量和两重性特征消解了绝对化、凝固化的世界。这种笑声一直回荡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学里,特别是拉伯雷的作品,笑声响彻广场,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笑声就由强减弱,在18、19世纪的狂欢化文学中,笑声逐渐弱化。这也是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中以非常哀叹、眷恋之情为之招魂的有别于欧洲19世纪标榜客观真实性现实主义小说美学而“背叛”了的游戏的、闹剧式的、自由自在的笑谑文学传统。这种狂欢式的笑不仅不应式微而理应光大,因为它:“指向世界、指向历史、指向所有的社会、指向意识形态……它使全世界陶醉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中,于嬉戏和笑声中使世界‘灵光再现’。”
编辑《王小波研究资料》,感慨良多。作为当代作家,王小波生前几乎没有得到来自文坛的承认,而他自己则说,听说有一个文坛,可我不知道它在哪儿。当代作家王小波与当代文坛的隔膜如斯。王小波1997年去世,此后其作品得到大规模出版,王小波进入文坛因此似乎仰赖极大的偶然,“王小波热”甚至成为一种现象。然而王小波的支持者不这么看。一个作家是用他的作品说话的。王小波热爱写作,写作是他一生的事业。他留下的作品是读者认识他、认可他乃至追随他的唯一依据。王小波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最终是由他留下的作品决定的,而这将由文学自身更为长久的历史来裁定,而不是在一时一势之间。天津人民出版社在这套当代文学资料编选中通过了关于王小波的选题,而我得以从事这份工作,我深以为幸。欣然喜悦之余,亦有深深遗憾。正如王小波文运多舛,对王小波作品的研究在当代文学研究中也属奇数。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研究还有待充分展开,因此这本资料的整理收集也还仅仅是一个希望的开始。文集的第一辑收集的是王小波关于写作的文章,是作家本人对写作的言说。在这里,可以看到王小波自己对于文学的根本认识和选择,他独特的师承与纯文学的追求,以及对于一切非纯文学的决然扬弃。第二辑关于王小波写作人生,包括了两个方面:对王小波写作的访谈与整体评价;亲人朋友对于王小波生平的追忆,后面一部分是了解王小波写作人生的重要资料。
《王小波研究资料(套装上下册)》是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无
喜欢王小波作品的,不容错过,如此齐全的文本。而对于王小波有研究兴趣的人,看了这套书会有更多的发现。这套书,一定程度上,帮助我顺利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主要是文本分析上)。
纸质印刷都OK,这里集中了关于小波的研究,内容也还行,对我写毕业论文还是有帮助的。
研究资料很全,研究王小波此书必不可少
这本书集中汇聚了王小波相关资料,值得收藏。尤其对于我们这种研读者而言
据悉此书是此文发表时间止,唯一手记评论文章比较齐全的出版书籍,还不错的啦,就是前面收集王小波的文章多了点,这些文章一般看过,有点撑字数的感觉。发配来的书籍质量也还行。故,此书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