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于永玉,杨呈旭 编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

于永玉,杨呈旭 编  

页数:

150  

字数:

100000  

前言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大家代代传承。 那么,什么是传统美德?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通常来说,传统关德就是在自觉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一些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在现代仍有着积极影响的那些美德。具体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指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过程中积累而成的稳定的社会优秀道德因素,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领域,并通过社会心理结构及其他物化媒介得以代代相传。 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华传统美德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成为社会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所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使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让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等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国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德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更是日渐凸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党中央非常注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全社会也已形成了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风尚。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不断发展和延续的根本,因此,青少年德育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为了增强和提升国民素质,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我们特意精心编写了本套丛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 本套丛书立足当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归纳为一百个字,即学、问、孝、悌、师、教、言、行、中、庸、仁、义、敦、和、谨、慎、勤、俭、恤、济、贞、节、谦、让、宽、容、刚、毅、睦、贤、善、良、通、达、知、理、清、廉、朴、实、志、道、真、立、忠、诚、公、正、友、爱、同、礼、温、信、尊、敬、恭、恕、责、仪、精、专、博、富、明、智、勇、力、安、全、平、顺、敏、思、积、利、健、率、坚、情、养、群、严、慈、创、新、变、革、争、谏、诲、齐、省、克、竞、求、简、洁、强、律。丛书内容丰富、涵盖性强,力图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囊括进去。丛书通过故事、诗文和格言等形式,全面地展示了人类永不磨灭的美德:诚实、孝敬、负责、自律、敬业、勇敢……这些故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人们用来警醒世人、提升自己,用做道德上对与错的标准;同时通过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又使其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从而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在本套丛书中,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我们还在每一篇故事后面给出了“故事感悟”,旨在令故事更加结合现代社会,结合我们自身的道德发展,以帮助读者获得更加全面的道德认知,并因此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同时,为丰富读者的知识面,我们还在故事后面设置了“史海撷英”、“文苑拾萃”等板块,让读者在深受美德教育、提升道德品质的同时,汲取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这是一套可以打动人心灵的丛书,也是可以丰富我们思想内涵的丛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圣洁的、高尚的生活哲学。无论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给予人类基本力量的美德从来不曾变化。著名的美国政治家乔治‘德里说:“使美国强大的不是强权与实力,而是上帝赐予的美德。假如我们丢失了最根本且有用的美德,导弹和美元也不能使我们摆脱被毁灭的命运。”在今天,我们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更应关心道德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问题,因为今天我们正逐渐面临从未有过的道德危机和挑战。 人生的美德与智慧就像散落的沙子,我们哪怕每天只收集一粒,终有一天能积沙成塔,收获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中的美德故事将直指我们的内心,指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感。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一定会在我们的倡导和发扬之下,世世传承,代代延续! 全套丛书分类编排,内容详尽、文字优美、风格独具,是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优秀读物。愿这些恒久流传的美文和故事能抚平我们每个人驿动的心,愿这些优秀的美德种子能在青少年身上扎根、发芽、生长……

内容概要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不断发展和延续的根本,因此,青少年德育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为了增强和提升国民素质,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素质,编者特意精心编写了本套丛书——《巅峰阅读文库》。
这本《师(尊师重教)》(作者于永玉、杨呈旭)是其中一册。
《师(尊师重教)》收录了《秦始皇敬重恩师》、《苻坚尊宣文君为师》、《林琴南敬师》等故事。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尊敬老师
 孔子尊师
 颜回乞米为师炊
 子贡维护师道尊严
 燕□情系望鲁台
 魏文侯拜段干木为师
 文王尊姜子牙为师
 秦始皇敬重恩师
 礼震才请求替师受刑
 汉明帝尊师拜师
 魏昭拜师尊师
 云敞冒死葬师
 迟到的学生
 石勒尊师好学
 苻坚尊宣文君为师
 李世民教子尊师
 宋太祖尚学尊师
 黄庭坚尊师重道
 雍正帝扣银罚轻师
 段玉裁尊师
 史可法探监
 柳敬亭悉听师言
 “娘娘免进书院,违者斩”
 林则徐孝亲尊师
 齐白石的悲笔情画
 林琴南敬师
 冯玉祥的“丘八”情
 小记者的遗憾
 鲁迅尊师勤学
 幸福和欣慰
 梅兰芳与齐白石师生情深
 与雷争鸣
 熊庆来路遇恩师
 热乎乎的石头蛋蛋
 才旦卓玛以师为母
 李宁把金牌送给教练
第二篇 重视教育
 华佗敬师重教
 吴道子教授李白
 岳飞从师周侗
 康熙师夷重科学
 徐特立的《校中百咏》
 程俊英终生不忘师诲

章节摘录

康熙(1654—1722年),满族。全名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为世祖顺治帝第三子。康熙六年(1667年)亲政。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康熙好学敏求,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崇尚节约。在位61年,由于他的文治武功,中华帝国的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发展,出现“康乾盛世”的繁荣,开创了中华帝国的另一黄金时代。 康熙皇帝玄烨,在清代诸帝中数得上是很有作为的,但他的文治武功实得力于勤奋好学,故史家们誉之为好学皇帝。 康熙八岁登基,作为清入关的第二位皇帝,深知年幼无知,必须把读书学习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头等要事。据《康熙政要》载,康熙的学习十分勤奋且认真,“日所读书,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并努力从书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法之意”。康熙七年(1668年),他采纳了大臣熊赐履的建议,讲学勤政并举,实行经筵与日讲两种讲学制度。经筵在文华殿举行,日讲则设在乾清宫,或弘德殿与懋勤殿。 在讲课时,康熙不仅认真听讲,而且主张“互相阐发”,因为只有这样,“方解融会义理,有裨身心”,“有裨实学”。讲完课后,他总是将讲授的内容反复琢磨,一定要求得道理明彻才罢休。在繁忙的政务中,他也是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披阅典籍,常常天未放亮就起床苦读,晚上也常读至深夜,寒暑不辍,风雨无间。 康熙十三年(1674年),镇压三藩叛乱,军务倥偬,大臣提出隔日进讲,但他驳回了大臣的请求,“仍为日进讲”。在八年的平乱战争中,无论春夏秋冬,经筵与日讲都坚持不懈。由于他勤奋学习,所以他对中国古典文化有较深广的了解。加上教他的讲官如熊赐履、李光地、叶方蔼、高士奇、张伯行等人,都是当时的大学者,所以他所学习的内容十分丰富,如对传统的四书五经、历朝典章、《二十四史》以及诸子百家之书,都有较深的理解。 康熙有了经史之学的基础,开始把学习范围扩大到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自然科学,如数学、天文学、地理学、药理学、解剖学、拉丁文、音乐理论、欧洲哲学等等。他学习自然科学,其动因在于政治需要。康熙初年,出现了一场历法之争,学者之间互相讦告,至于死者不知其数。这场历法之争实际上是一场政治斗争。 当时,因举朝无有知历法者,这使康熙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凡万几余暇,即专制于天文历法二十余年”。为了弄清历法,他把传教士南怀仁召至宫中,让他做一名有别于熊赐履、叶方蔼等人的“讲官”。以后,又陆续聘用葡萄牙的徐日升,法国的白晋、张诚,意大利的闵明我、德理格等到宫中充任内廷行走,为他进讲西方科学。 据法国传教士白晋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报告中讲:康熙每天都召见他们进宫讲授西方科学。他听讲十分认真,重复所讲内容,自己动手画几何图,并向他们提出感到有困惑的任何问题。为了记住几何定理的推理步骤,他经常温习几何定理。在半年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几何学,能够立刻说出他所画的几何图形的定理及其证明过程。对传教士说,《几何原本》他至少读了二十遍。他以极大的兴趣学习西方科学,每天除听讲课外,晚上还要自学,起早贪黑,往往在传教士到达讲课地点之前就做好了听课的准备,一见到传教士就向他们求教,帮助教正他做过的习题,和问一些新问题。传教士张诚在其日记中记述康熙学医的情况: “……皇上在这次谈话中得知我们已经写出了一些材料,放在我们书房里,他便派御前的一个太监随我们去取。这份论述消化、营养、血液变化和循环的稿子,虽然尚待完成,但我们已经画出一些足以使人领会的图例。皇上仔细翻阅,特别关于心、肺、内脏、血管等部分。他还拿起稿子与一些汉文书籍上的有关记述互相对比,认为两者颇为相近。” 自古帝王尊师求师者有之,像康熙这样打破传统观念,专心致志地学习自然科学,而且是向外国人学习,却是十分罕见的。 康熙不仅善于学习西方自然科学,而且也注重对中国自然科学遗产的继承和总结,以图社会实践的应用。他说:“朕平时读书穷理,总是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言”,“学问无穷,不在徒言,惟当躬行实践方有益于所学”。由于他讲求学以致用,所以在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首先,他组织编纂了《律历渊源》。在《庭训格言》中,康熙叙述了学习数学和整理数学遗产的良苦用心: “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至大辟。杨光先、汤若望于门外九卿前,当面睹测日影,奈九卿中无一知其法者。朕思已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今凡人算之法,累辑成书,条分缕析,后之学此者,视此甚易,谁知朕当日苦心研究之难也。” 在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过程中,康熙深知数学是天文、地理、测绘、水利等学科的基础,因此在南怀仁、白晋、张诚等人的辅导下,先后学习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巴蒂斯的《实用和理论几何学》以及代数、三角、对数等几种数学科目,并命张诚等人陆续翻译和编纂了《几何原本》、《比例规解》、《测量高远仪器》、《八线表根》、《借根方算法解要》等十几种满汉数学书籍。 在学习西方数学的过程中,他发现中国传统数学著作有不少成就先于西方,但在元代以后有的失传。为了整理中国数学成就,并把西方自然科学加以系统化,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兴办算术馆,地点设在畅春园蒙养斋,召集中国数学人才如梅钰成、陈厚耀、何国宗、明安图等人,根据算术馆教学的需要,由皇三子允祉负责组织编纂大规模的天文、数学、乐理丛书《律历渊源》。康熙不仅亲自拟定编辑方针,而且还把自己数十年积累的算稿拿出来作为编纂数学部分的资料。 其次,康熙还组织测绘了《皇舆全览图》。在西方传教士南怀仁的影响下。他对地理学产生了兴趣,一边学习《西方要纪》,了解世界地理知识;一边学习中国传统地理著作,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徐霞客游记》等,同时还在出巡、征战等机会中,进行实地的天文地理考察。他先后派人考察了长江、黄河、黑龙江、金沙江、澜沧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全国地图勘测。为了实地考察地理,他精心组织了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体的测绘技术队伍,经过十几年的培训,一部分技术人员是由张诚等人培训的中国学生。 康熙不仅重视人才培养,而且注意向西方采办测绘仪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他传谕进行全国地图测绘。这支测绘队伍走遍了东南西北中各省,绘制了一幅幅各省地图。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全国地图的测绘大功告成。他亲自命之为《皇舆全览图》。它采用经纬图法,梯形投影,比例为1:4000000,是我国第一次经过大规模实测,用科学方法制出的地图,也是亚洲当时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份,而且比当时的所有欧洲地图都好且精确。《皇舆全览图》的测绘,在世界地理学史上是一件大事。 最后,康熙还注重科技的应用,在培育优良稻种以及气象、医学方面多有建树。据记载,康熙亲自考察过二十余种植物,对某些植物、土壤及栽培技术进行过调查研究,并做了一些有效的实验。 如康熙在南巡时,发现农民运载猪毛和鸡毛到用泉水浇灌的稻田,以提高水温,促使稻子早熟。于是他回京后采用这种方法在玉泉山稻田搞试验,结果使稻早熟丰收。他曾经在西苑丰泽园开辟了一片水田,一年六月他偶尔发现有一棵稻子早熟且颗粒饱满,于是他亲自采折下来作为种子,在次年进行试验,结果在六月成熟。这种稻米颗粒细长,颜色微红,香甜可口。于是他下令年年播种,以致康熙朝几十年间宫中帝后们都食这种稻米。他命名此稻为“御稻”,后在江宁、苏州等地推广。P135-138


编辑推荐

“巅峰阅读文库”通过故事、诗文和格言等形式,全面地展示了人类永不磨灭的美德:诚实、孝敬、负责、自律、敬业、勇敢……这些故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人们用来警醒世人、提升自己,用做道德上对与错的标准;同时通过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又使其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从而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秦始皇敬重恩师》、《苻坚尊宣文君为师》……这本《师(尊师重教)》(作者于永玉、杨呈旭)是其中一册,通过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弘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使青少年增强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