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

(德)洛伊宁格尔 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3.12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德)洛伊宁格尔  

译者:

王山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 PDF格式下载



  给出“推荐”这个评价,并非现在的我认为这本书有多好,而是感觉它表达的内容,很具代表性。起码代表了活跃在当前中国政治舞台的某些力量的观念。这个从国企的实际命运变革,以及书中所提出的观点的吻合程度,可以看得出。
  这本书,是我在1994年在街头出摊上买到的。印刷质量很低下,书名有点意思,就随手翻了一下,发觉里面的东西非常吸引人——我想大多数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无论你是何时得到此书的。断断续续,时间也过去了20年,一次次的复读,感觉也逐渐地发生变化。现在来说,当时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一方面是心里痛苦的很多问题,这本书都在认真地谈。另外一方面,可以说是中国青年书生的传统习性,对政治充满着好奇,而这本书里涉及到的诸多内容,对于当时的我,无疑是内参级的新鲜。
  是否可以这么说,这是一本大胆、认真和全面揣测和声明进一步改革思路的书——1992年邓小平南下深圳讲话,这本书则成于1993年。时间上的巧合,应对着的,是北京城里对于下一步如何过河的探讨,作者显然自信于手中颇有几块垫脚的石头。而且,书中内容,与当时的政策走向并不完全一致,最典型的,就是国企问题。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是王小二过年的命运,改制、合资,是主旋律,甚至破产,都可以为当局接受,数千万下岗工人,正是那个时期的作品。但是,该书作者却指出“国企是政府在和平时期手中的重型装甲部队”,言语之间,国企宛如党战争时期的手中枪,是对保护江山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力量。当时看了之后,很惊悚,甚至觉得有些反动的味道。(在改革开放前期,读到这样的反潮流文字,依然是很新鲜的)。
  同时,本书也显然充满着当政者的现实的调和色彩,譬如对已经被软禁的赵紫阳的肯定,以及对毛泽东的苦衷。这种调和色彩,没有丰富的从政经验,断难如此流畅自如地表达。所以,这或许是当政者委托笔者托“洛伊宁格尔”这个很可能并不存在的德国学者,为着思考中的下一步改革路线,试探社会和民间反应的一种方法。可惜,社会表面的回复,是新鲜好奇,然后还是……新鲜好奇。因为,这本书谈到的所有问题,都不是社会和民间所熟悉,可以有效呼应的。即使有些回应的冲动,也会书中表达的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而无从下嘴。
  
  潜意识里的冲动,用理智的文字,尤其是用高度政治化的题材去表现,往往就谬以千里了……文革的诉求,从形而上学的意义上说,其实是所有文明体必然的进化过程,只是被人为操控,人为加速,人为扭曲了。“从推翻三座大山”,到“十五年赶英超美”,到“大跃进”,再到十年。甚至看到当下。中国政治人物的焦虑状态始终是高水平的。他们为了证明什么而努力,希望加速得到某些结果,但社会却并不买账,并呈现出逐渐脱离他们控制,去自组织生活的趋势。于是,他们找到了“文化”这个题目。但找对了题目,却给错了答案,文化的新生路径可能有很多,但依靠“革命手段”,却需要极多条件的啮合,和充分的社会准备。马丁路德的99条,也是基督教社会发展、准备了千多年之后,得到了革命性的结果的。革命首先是结果,以之为手段,短期的政治目的可能达成,一如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但文化的升华与新生,却远非这样简单。财富带来主人的,是“虫子”的称号。可见,文化演进需要耐心。耐心,却是我们二百年来,中国人彻底扔掉了的优良品质。失去了耐心的高焦虑政治,带来的也往往是神经症性的社会生活。放眼当前的电影电视剧、CBA和中超赛场、法庭内外,社区街头,歇斯底里近乎成了一种最为典型的共相。
  
  这本书的诞生,可以说也就是中国社会现状的结果。有话不能好好说,只能拐着弯来,不能直抒胸臆,只好攥着拳头由你去猜。这或许不是当政者有意为之,而是根本没有什么精确到可以直接表达的答案。一切,都在两可之间,能够做的,就是让别人先行,当政者自己殿后纠错。这不是一种将信用的厚道做法,我相信也是无奈的选择。
  
  另外,这本书流畅不失优雅的文字之下,蕴藏着极为自觉的国家主义情结。我相信,假如作者从改革成仁的角度去展开,将是一部更为惊人的国家社会主义读物。结合当下的局面来看,无论成功,还是成仁,作者的很多话,都是兑现了的。而且没说却蕴含了的另外一半话,似乎也正在酝酿成形。
  
  最后,借助本书中的一句话:“这个国家的政治人物,只能产生悲剧性的英雄”来OVER吧。
  
  祝福我的同胞,即使未来血雨腥风,也将之看作走向新生的洗礼吧
  


  轻狂年代,高三晚自习,发完考试成绩后,一哥们突然冒出一句
  -——如果我们的铁蹄继续向前!”
  大家一振:
  ——“那螳臂当车的匪徒能挡得住吗?”
  说是异口同声,但声音前高后低,一个个私下窃窃:怎么都知道...
  顿时班级气氛一凛,大家都认识几个月了,眼前的人突然变得陌生又亲切
  ..............................
  【lz默默想起来经典脑残电影中地下党互相认识时的惊喜“原来你也是----‘同志’!”】
  ..............................
  当时的自己向来是用软件代理,什么虚拟vpn都丝毫不清楚,更别说什么switchysharp和proxyhunter,以为自己知道些什么”不能说的秘密‘倨傲不已,眼前的深夜苦学党政治背的滚瓜烂熟的四有青年竟然也会受到那些资产阶级自由化腐朽落后思想的指导,乃大惊。
  一些东西已经不可避免的互相了然了,有些东西索性不再顾及,当时恰巧发生一些匪夷所思的新闻,为表现自己“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桀骜不屈对社会的反叛姿态’,班级气氛有点躁动,都想一吐为快。
  ............................................
  【我们是久经考验思想坚定的三无青年】
  ..........................................
  大谈争取思想自由,话说当时能有什么自己的思想,有个数学习题的解题思路就不错了,年轻人,一个反叛的姿态,够了,许多兄弟一拍即合,一副生死与共与某某不共戴天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从容就义我自横刀向天笑。。。。
  
  唉,年轻人。
  
  前几天,当时结交的一朋友给我发短信:
  ”身在帝都,身不由己“
  呵了个呵‘。
  
  讲课时有时有些张狂,听课的老师善意劝导:
  ”莫谈国事“
  "我们是在搞学术"
  
  我们都在嘲笑年轻时的幼稚,特别认识的一些长辈,他们经历过那几个月,虽然现在我看那几个月放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极意义几乎没有:
  ”我当年吃过亏“
  ”埋头赚大钱“
  ”早点出国“
  ”普通人, 唉,别看那些东西“
  
  反正有人在下一盘大棋,我们要做的是顺应体制和利用体制。
  混乱的年代没有人能够冷眼看中国,王山的立场很稳?在这本书中,突兀的结论,生硬的逻辑,无奈的涂抹,煞费苦心的隐藏观点,比比皆是。
  
  一声叹息
  我默默走开,渴望发财。
  
  


  争论缘起于王蒙在《读书》上发表的文章《洛伊宁格尔和他的眼睛》,当初的文化部长,毫不客气地指出,此书是假托德国专家的口吻而写就的。因此,为毛泽东翻案的这些理由、视角也就根本不可能是第三只眼睛那样客观了。
  王蒙所在的年代,耀邦同志主观科技文化,王蒙老先生自然如鱼得水,可随之而来的问题却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统治的权威,这样的结果,很自然地会导致耀邦同志的下台。
  黄仁宇在其《万历十五年》中论述过中国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对于那些身在高位的家伙,特别是不利于这个阶层的那些高官,总是会采取舍生取义、飞蛾赴火的姿态,千方百计要把这群家伙拉下马来。当然,最高的仲裁者,这个阶层是不会想着去动他的,因为士大夫还是需要仲裁者帮着去完成这个这样一种任务的。
  知识分子(士大夫)对待毛泽东的态度上,当然是恨之入骨的,就算是在我的家庭中,就有知识分子和农民的截然对立。外公外婆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对毛泽东真是恨得牙痒痒;而爷爷奶奶却是地地道道的贫农,对毛泽东是感恩戴德,希望他的牌位早日摆在庙里被人供奉。
  北京的毛主席纪念堂,有不少老人、老农民,去了之后就哭、都三十多年了,如果这个人真的一无是处,怎么会赚来这么多的眼泪呢?
  毛泽东自有其不待提的部分,也有他好的地方。毛泽东先把土地分给农民,然后又一下子收上来,国有化。从政治技巧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能成功把私有化土地收归国有的,只有毛一个。君不见,当初王莽也要搞土地国有化,结果呢?雄兵百万,在昆阳被光武帝打得樯橹灰飞烟灭了。关键是,毛泽东用剪刀差剥削农民,很多农民心里也多少有这种意识,但农民们却始终坚持要跟着毛主席走,这真是耐人寻味的地方。
  可惜本书作者王山先生作古已经两载,对于这本书的争论,似乎也随之而告一段落了。


  这本书写于1993年,我在时隔近20年后初读这本书,仍有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震的感觉。这是一本值得流传的书。
  
  对历史的脉络背后深藏的规律,有着相对客观理性的分析。在那个年代,能够如此有勇气、深度和决心进行有一定成熟度的独立思考,确实是令人敬佩的。
  
  20年,中国的进程,在某些维度上发生了质的飞跃,而在某些维度上仍然徘徊不前甚至有一定程度的倒退。然而情绪化的批判只能对徒增社会的无知和无序,时代呼唤建设性的出路。对于愿意为中国的明天思考的人,这本书无疑是必读之一。


  上世纪90年代的书,对于现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方式的解读竟仍然有很强的借鉴,足见其视角独特,见解深刻,真是相见恨晚。
  
  用一种纯理性的方法解读历史的进程和分析社会的发展总是很困难的,容易陷入主观和偏见,但一次合理的解读其意义却非同一般。
  
  这本书真应该重印个十次八次的,憾是没有找到王山的博客,网上说这本书根本就是他写的。很厉害。


  发生的原因是清楚的,专家们比较一致的认为,当一个社会由人为的平等进入自然的不平等时,事实上的差距与意识、感情、道德上的不适应是产生攀比性社会心理的根本原因,而社会缺乏宿命性宗教的保护以及社会没有颁布明确的反平等的纲领则是辅助性原因。真正的幻觉是对绝对平等的追求,而绝对平等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表现为一种反动。所以,这种社会心理的作用结果和性质评价也是两方面的。在主观上它要求社会倒退过去的平等去,在客观上它从意识上把不平等的事实确定下来,它完成了从无产阶级到有产阶级的过渡。这种过渡一旦完成,社会攀比心理将立即转变了它的存在形式。
  P190 第三段
  
  依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社会分配有两个古老的公平原则,即按劳动分配和按资本占有的产品。当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中前一个原则从属于后一个原则,即通过按劳动来分享和占有生产成果从属于按资本占有产品,那么这个社会就完全具有了资本主义公平准则的特征。
  中国是否已在进行资本主义改造,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把正在发生的事情向它的国民讲清楚。一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在不断生产出来,并逐渐积聚成富裕和贫穷的分化,另一方面有用“共产主义世界观”去教育国民。观念的虚幻和无依据,与现实得残酷和不可逆转形成了很大的落差。而这种落差却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一旦虚幻破灭,社会将处于受骗被愚弄的绝望之中,一般公众和干部的心理师无法承受这种打击的,这是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危险!
  1989年以后,邓小平一再告诫他的继任者必须时刻警惕“舆论导向”问题,绝不在新闻自由问题上后退半步。但是在以后的几年中,中国的官办传媒却从两个方面极力使邓的意见发展成为一种错误。一方面,在意识形态的宣传上杜绝一切“自由化”痕迹,向社会灌输虚幻的美妙的空想;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的争论中却极度自由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地方向中央争权的战斗中。一位德国游客在中国逗留的10天中,至少有3次从官办电视节目中看到企业主管人对中央政府的公开抱怨。这3位国营大企业的主管人说,他们的企业之所以竞争不力是因为中央放权不够。他们强调要求与私营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这种言论在西方人看来如同政变宣言一般令人惊心动魄,但是中国官办电视台却不受约束地为他们提供讲坛,而官员和公众听到这些宣传几乎全都无动于衷。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邓小平的结论;中国社会维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结构主要这些国营大企业的支撑。而当这些大型国有企业摆脱了对国家的义务的负担,“同私营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时,这个国家的社会主义还能够存在吗?
  P206 第三段
  
  


   我是深知自己能力的,这样一本书,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似乎还没有做全面层次清楚的评论的能力。这本书我不知看了多久,中途搁置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再次拾起,前面说了什么已经忘记了,只能走马观花的扫一遍,再继续后面的内容。今晚终于把它看完了,长舒一口气想记下点什么,虽然力有未逮。
  
   这是一本将近20年前的政治类书籍,由于我从初中开始,已经逐渐远离政治课本,高中学了理科,大学因为教学计划改革的原因,更是连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没上过,政治经济学虽然上了,但是交论文的课程我从没好好听过。偏偏从小给西方科幻熏陶长大的我又觉得,要了解这个世界,就要尽可能的了解它的方方面面,地理,天文,政治,历史,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一切的一切我都想了解,这样的状况,所造成的在读书上的局面只能是螺旋形前进的情形。又废话了……其实我是想说,这样一本书籍,在今天的我看来,仍然很有力度和深度,虽然看得有点懵懂,也没有办法结合今天的实际来判断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的各种指标,但是,对于书中前几章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我还是觉得心有戚戚焉的。当然也许这只是因为我之前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些事情,也没有过多的了解,所以对于填补空白的知识就更容易接受的结果。无论如何,我能够想象得到17年前的那个年代,当人们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的惊悚和震撼。
  
   而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方面近乎白痴的我,读完这本书后或许少了那种被人当头棒喝的震撼和惊讶,留下的感慨更多的是关于作者本人以及书的逻辑性等等。
  
   作者,洛伊宁格尔,据各种小道消息说此名为杜撰,真正的作者即译者:“王山”。说到这个名字,不得不提到,前年非常热爱顽主文化的我看了《血色浪漫》,然后热血澎湃到百度的北京顽主吧乱逛,在那儿看到了很多帖子,接着读了广受推荐的《血色青春》,这或许不能算小说,我觉得更像纪实文学。作者正是王山,而且,咳咳,又是小道消息,书中的主人公之一“陈成”的经历也是根据王山本人而创作的。无论那些经历是真还是经历很多艺术加工,至少曾经让我着迷过。而王山本人在书中表现出来的博学也让我钦佩。五十年代出生在十几岁时经历了文革的那样一批知识分子,有着独特的时代魅力。他们从小经历了相对自由的思想环境,奋发向上秩序井然的生产建设时代,严酷的自然灾害以及其后的文革。考迪莉娅说巨大的考验就是上天赐予的巨大的礼物。那么那批人经历了甜蜜的梦幻的艰苦却又是纯洁而热情的童年时代,然后在少年时代,又经历了从物质到精神上的一次次巨大的颠覆和震撼,固然有很多人迷失,但坚持下来的那一批,在其后的人生中都会带着那股钢铁外壳包裹着的甜蜜巧克力般的精神和勇气去面对命运——用王山的话来说,就是各民族合乎自身逻辑的发展,我想同样也是个体合乎自身逻辑的发展——带来的一切考验。这样的人生,在积淀了几十年后,现在正是开花结果的时期,所以感谢王山,我们看到了《第三只眼睛看中国》这样一本好书。


  在那个年代,是一本能引起人思考冲动的书,冷峻不能掩饰的激情。印象深刻的却是作者夏天在屋子里满身大汗用模拟欧式长句的手法写作的情形。怀念曾经的生活。
  
  


  这书我以前在大学的时候看过一些,个人觉得很有"第三只眼"的角度.
  
  不过我只我以前大学老师说,这个作者根本不存在,貌似是一个中国人以外国人名义写的.


  这本书现在可能已经默默无闻了,但是,你可曾知道在二十世纪90年代,这本书是多么的灿烂夺目吗?
  
  现在,地球人都知道,这本书的所谓的德国作者纯属扯淡,根本就是王山写的。王山,就是写《天爵》、《天罡》等小说的那个哥们。要搁到现在,估计王山也得是在某些论坛上、博客上点击率靠前的主儿。
  
  读书不可避免地要了解它出笼的背景。要知道,在九十年代初,《第三只眼睛看中国》这本书几乎可以说有着振聋发聩的影响。此书刚刚问世的时候,据说是没有出版社敢于出版的。所以最早的印制品是地下书商。而这么一本写中国的书,如果作者属一个很中国的无名小辈的名,那一准儿砸到手里。于是不知从哪里弄来这么一个“洛伊宁格尔”的不伦不类的名字。那个时代,真的是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呢。
  
  话说书出来后,一下子吸引了很多人的兴趣。对书中那些观点论述,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反正大家心里都极其疑惑:怎么一个德国人会对中国了解得如此透彻呢?于是自然有好事之徒到欧洲四处查访这位著名汉学家、中国通“洛伊宁格尔”,那自然是落空了,让人家德国人好一阵子睡不着觉:咱这儿什么时候冒出个让中国人都佩服的汉学家了?
  
  传说中,这本书扩散过程中的高潮是,江总书记在视察山西的时候提起了这本书。
  
  后来,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个正式版本。说实在话,印刷质量几乎等同于盗版。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地下出版业的丰碑。强盗收编为正规军,只是没有改造过来。
  
  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读的书。“第三只眼睛”从这本书之后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语,可见得这本书的影响多么巨大。
  
  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是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或者说从来没有人公开表达出来的角度——探索新中国的建国道路,提出了多年来,中国建设很大程度上是剥夺了农村的利益的观点。书中触及的东西在当时看非常敏感。很多东西即使是今天依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比如户籍制度。
  
  你可以不同意书中的观点,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是不应该忘了这本书的——即使你会疑惑:写那种小说的王山怎么可能写出这么一本书来呢?!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http://shenzhen.blog.sohu.com
  


...耀邦同志


潜意识里的冲动,用理智的文字,尤其是用高度政治化的题材去表现,往往就谬以千里了……文革的诉求,从形而上学的意义上说,其实是所有文明体必然的进化过程,只是被人为操控,人为加速,人为扭曲了。“从推翻三座大山”,到“十五年赶英超美”,到“大跃进”,再到十年。甚至看到当下。中国政治人物的焦虑状态始终是高水平的。他们为了证明什么而努力,希望加速得到某些结果,但社会却并不买账,并呈现出逐渐脱离他们控制,去自组织生活的趋势。于是,他们找到了“文化”这个题目。但找对了题目,却给错了答案,文化的新生路径可能有很多,但依靠“革命手段”,却需要极多条件的啮合,和充分的社会准备。马丁路德的99条,也是基督教社会发展、准备了千多年之后,得到了革命性的结果的。革命首先是结果,以之为手段,短期的政治目的可能达成,一如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但文化的升华与新生,却远非这样简单。财富带来主人的,是“虫子”的称号。可见,文化演进需要耐心。耐心,却是我们二百年来,中国人彻底扔掉了的优良品质。失去了耐心的高焦虑政治,带来的也往往是神经症性的社会生活。放眼当前的电影电视剧、CBA和中超赛场、法庭内外,社区街头,歇斯底里近乎成了一种最为典型的共相。


尤其是比对成书后十多年中国的发展变迁,更显此书价值。


正在看,感受和你的很像,开篇对几个历史事件的解读非常认同,尤其是对北京事件中的青年领导人的评价,跟我之前对他们的印象非常吻合。
但后面的观点我越来越不能完全赞同。事实上,20年过去了,很多作者所期待的变革并没有出现,政治体制至今没有实现邓当年的设计——形成有效的党内监督机制。没有什么迹象说明短期内政治体制会有什么改变。


好古老的书啊。


呵,当年中南海人手一本啊…这个五毛,绝对够境界


伪书是也


原来是这样。
在书中有许多观点,今天已成了流行话语。如对于知识分子的评论:没有独立思考能力。
不过,这本书里有些观点也值得商榷,比如说中国几千年了,农民自由生产,才办起了几个工厂?工厂的产生本来就是机器的发明以后才有的,并不是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出现的。
总的来说,作者通过探讨各阶层的性格与政治经济遭遇来分析的社会学方法,还是很有道理。
作者王山的视野也比较宽阔,敬佩一下先。


原来如彼!王山这个名字估计也是化名,我找了个封面上传了!长尾效应的结果让我来到了这里!


ksk 呵呵,这算是我在大学看到最好的理论著作。。。


前天在整理文件的时候发现硬盘movie文件夹里有这么一东东,打开一看居然还是一本电子书。很纳闷是从哪里淘过来的。
跟楼主一样,我也先看的是作者,呵呵,确实被一老外迷惑了,其中有很多观点仍让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我感到震撼。有讲文革,有讲农民问题的,涉及到毛泽东的一些内容也有独特的视角。让我最有共鸣的就是农民起义或者说流民问题,因为前几天还跟一朋友讨论农民起义推翻现有政权的问题,我们的结论是在现代社会,更有可能是通过上层的政变改变国体。所以文章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现代政权或政党的命运仍取决于农民么。


靠,原来是这么回事,我不知道从哪搜的一个txt版,看的真实血脉喷张啊
很好的一本书。


德国人很难把毛当神看吧。


当代的年轻人完全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218635


说的很好~~LZ


楼主说的很好,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的高,将每一个利益阶层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其行为的动机。我想,这就是还历史以真相吧。
书还在读中,真是本好书。


中共中央恨不得从中国人的头脑中把民主两个字给洗掉。而假如连中国知识分子都不配搞民主,中国还有什么人有资格来谈民主呢?于是由王山扮演的洛伊宁格尔就来为主子效劳了:“我们把中国民主化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这个阶层(指知识阶层)的身上。”(75页)但“明确地说,中国知识分子的斗争并未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73-74页)不仅此也,“知识分子的民主运动往往具有反动性。”(74页)既然如此,“中国尚不具备进一步实行民主政治的条件”(131页)就不言而喻了。


一群无知的傻逼。
(对不起,我不能不粗口)


发明之一:中国人害了中国共产党
迄今看到的评《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的文章,多认为此书最大的坏处是它褒毛贬邓,反对改革开放。我却不这样想。毛泽东的长处和贡献也不是不可以谈;邓小平改革路线的错处,不是写得太多而是太少了。问题是作者无论是吹捧毛泽东或批评邓小平,都不过是手段,他们的最终目的不在这里。北京有的年青人说:“看完《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你得到一个总的印象是:中国今后还是离不开共产党。”我觉得这本书的要害是在这里。
这只眼睛很奇怪,它看到的中国这四十多年来的历史和今天的现实同中国多数人从经验和反思中认识到、甚至已成为常识的东西正好相反。不是毛泽东和中共自五十年代以来屡犯错误,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直至一次又一次把中国人逼入绝境,而是中国人太不争气,一次又一次错过大好历史时机,使用心良苦的毛泽东的希望和设计落空,并把中国共产党推向失败。
一九五七年,毛泽东给中国提供了一个走向民主的机会,允许大鸣大放,批评共产党的缺点。无奈中国知识分子太“贱”,那“贱”还“表现得极其充分”,“男人对你露出笑脸时,你就撒娇翘尾巴,甚至抽男人的嘴巴子”(88页)那“男人”(党的领导)还能不恼吗?知识分子又在“团结、让步、尊重工农干部的领导方面做得稍有不足”,因而“触怒政权,伤及自身”,造成“对国家的损害和对民族进步的犯罪。”“违背历史似乎已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遗传性疾患。”毛本来无意“引蛇出洞”,发动反右派运动,无奈“不识时务、不顾大局的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屠杀了自己。全部问题的初始原因只能从这个不成熟的群体自身去寻描述了。”(89页)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毛泽东有没有责任呢?没有。不是他头脑发热,而是
“毛泽东似乎被他的热情的下属们的工作激情所迷惑,迅速堕入一种奇迹即将发生的神奇预感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初始设计”也是很好的,不幸也是毛泽东以外的原因使那些设计“发生了预料之外的偏移。”(38页)
文化大革命怎么样?毛的本意也是好的,他是要“对旧的政权进行改造以解决由这种政权性质必然引发的政治危机。”(106页)“公允地说,毛泽东发动文化革命的一个本质动机是想在中国建立一种有群众参与的民主的政治机制。”(52页)但是“中国社会并没有在这场乱糟糟的民主鼓噪中获得丝毫发展。相反,极端鼓吹民主的文化人帮团一旦控制了政权,立即就变了脸,成为一群绝不给民众任何民主权力的独裁者。人民在一场民主革命中感受最多的是无序、无理和压迫”。(138页)
总之,中国人不行,知识分子尤其不行,他们“缺乏自律精神”:“道德修养和自主意识欠缺使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群体行为呈现低道德水准和天然违法性。一九五七年在向共产党提意见过程中的违宪言论,文化革命中的造反行动以及文革后历次风潮中的过激言行,都是严重的自伤行为,使运动在一开始就偏离了目标并改变了它的性质。此外,思维的单线式和固执性造成中国社会极少出现有进步意义的公正辩论气氛。公正的辩论是一个民族获得认识上的进步的唯一可行途径。”(147页)公正辩论气氛!是在说中国的事吗?辩论,需要说话,还必须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党什么时候允许过呢?在另一处,“第三只眼睛”还看出中国人的一个问题:“民主运动并没有造就一支真正代表某一社会阶层利益的有组织的政治力量!”(74页)天啊!那不就得成立地地道道的政党吗?中国人不是没有尝试过,还不是成立政党,不过是成立个类似读书会的马列主义研究小组什么的,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倒是有过不少。有几个人活下来了呢?结论: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九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斗争并未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知识分子的民主运动往往具有反动性,是他们自己一次次地搬砖运石加固了禁锢自己的院墙。”(74页)
总之,毛是“希望有一个合理的公正的政治秩序”的。然而“毛在中国根本无法做到这一切。”既然“以毛的威信、权力和政治经验都无法做到,这大约说明在中国尚不具备建立这种政治体制的自然条件。”文革的悲剧,就是“没有条件而又要强行去做,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去碰撞,这就是毛发动文革的悲剧,也是他个人的不幸。”(53-54页)


发明之一:中国人害了中国共产党
迄今看到的评《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的文章,多认为此书最大的坏处是它褒毛贬邓,反对改革开放。我却不这样想。毛泽东的长处和贡献也不是不可以谈;邓小平改革路线的错处,不是写得太多而是太少了。问题是作者无论是吹捧毛泽东或批评邓小平,都不过是手段,他们的最终目的不在这里。北京有的年青人说:“看完《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你得到一个总的印象是:中国今后还是离不开共产党。”我觉得这本书的要害是在这里。
这只眼睛很奇怪,它看到的中国这四十多年来的历史和今天的现实同中国多数人从经验和反思中认识到、甚至已成为常识的东西正好相反。不是毛泽东和中共自五十年代以来屡犯错误,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直至一次又一次把中国人逼入绝境,而是中国人太不争气,一次又一次错过大好历史时机,使用心良苦的毛泽东的希望和设计落空,并把中国共产党推向失败。
一九五七年,毛泽东给中国提供了一个走向民主的机会,允许大鸣大放,批评共产党的缺点。无奈中国知识分子太“贱”,那“贱”还“表现得极其充分”,“男人对你露出笑脸时,你就撒娇翘尾巴,甚至抽男人的嘴巴子”(88页)那“男人”(党的领导)还能不恼吗?知识分子又在“团结、让步、尊重工农干部的领导方面做得稍有不足”,因而“触怒政权,伤及自身”,造成“对国家的损害和对民族进步的犯罪。”“违背历史似乎已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遗传性疾患。”毛泽东本来无意“引蛇出洞”,发动反右派运动,无奈“不识时务、不顾大局的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屠杀了自己。全部问题的初始原因只能从这个不成熟的群体自身去寻描述了。”(89页)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毛泽东有没有责任呢?没有。不是他头脑发热,而是
“毛泽东似乎被他的热情的下属们的工作激情所迷惑,迅速堕入一种奇迹即将发生的神奇预感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初始设计”也是很好的,不幸也是毛泽东以外的原因使那些设计“发生了预料之外的偏移。”(38页)
文化大革命怎么样?毛的本意也是好的,他是要“对旧的政权进行改造以解决由这种政权性质必然引发的政治危机。”(106页)“公允地说,毛泽东发动文化革命的一个本质动机是想在中国建立一种有群众参与的民主的政治机制。”(52页)但是“中国社会并没有在这场乱糟糟的民主鼓噪中获得丝毫发展。相反,极端鼓吹民主的文化人帮团一旦控制了政权,立即就变了脸,成为一群绝不给民众任何民主权力的独裁者。人民在一场民主革命中感受最多的是无序、无理和压迫”。(138页)
总之,中国人不行,知识分子尤其不行,他们“缺乏自律精神”:“道德修养和自主意识欠缺使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群体行为呈现低道德水准和天然违法性。一九五七年在向共产党提意见过程中的违宪言论,文化革命中的造反行动以及文革后历次风潮中的过激言行,都是严重的自伤行为,使运动在一开始就偏离了目标并改变了它的性质。此外,思维的单线式和固执性造成中国社会极少出现有进步意义的公正辩论气氛。公正的辩论是一个民族获得认识上的进步的唯一可行途径。”(147页)公正辩论气氛!是在说中国的事吗?辩论,需要说话,还必须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党什么时候允许过呢?在另一处,“第三只眼睛”还看出中国人的一个问题:“民主运动并没有造就一支真正代表某一社会阶层利益的有组织的政治力量!”(74页)天啊!那不就得成立地地道道的政党吗?中国人不是没有尝试过,还不是成立政党,不过是成立个类似读书会的马列主义研究小组什么的,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倒是有过不少。有几个人活下来了呢?结论: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九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斗争并未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知识分子的民主运动往往具有反动性,是他们自己一次次地搬砖运石加固了禁锢自己的院墙。”(74页)
总之,毛泽东是“希望有一个合理的公正的政治秩序”的。然而“毛泽东在中国根本无法做到这一切。”既然“以毛泽东的威信、权力和政治经验都无法做到,这大约说明在中国尚不具备建立这种政治体制的自然条件。”文革的悲剧,就是“没有条件而又要强行去做,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去碰撞,这就是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悲剧,也是他个人的不幸。”(53-54页)


对你的说法有些半信半疑。因为文中不仅表现出作者对中国的了解,而且表现出他的西方式的思想很原汁原味。


另外我还有一点疑惑:在75事件刚刚过去的时候,zhong/yang对这类出版物的审查相当严格,这本书怎么会出版呢?


一篇穿着泥胶鞋洗地的文章,至今处于半禁状态。


我不禁总想着王山的背景,也许是哪个龙子龙孙的化名,反正是家学渊源,视野开阔。


本来想骂那个说脏话的,自习看了下就这哥们说得靠谱点 。这本书我翻了下差点没吐了。全是舔屁股的话,什么农民饿死了毛泽东哭了都写出来了。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90年代封闭,你信了不怪你,现在你还信我就真要骂你了。算了算了。


①我认识王山
②现在他死了


是啊楼上的。
挺可惜的一个人。


这书我起初以为是何新杜撰的呐


王山這人人品不咋樣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