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禹渡志

《大禹渡志》编纂委员会 编 《大禹渡志》编纂委员会 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09出版)
出版时间:

2010-9  

出版社:

《大禹渡志》编纂委员会 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09出版)  

作者:

《大禹渡志》编纂委员会 编  

页数:

633  

前言

在我市国家级大型引黄高灌水利工程——大禹渡扬水工程建设40周年喜庆之际,一部具有创新精神,充分体现黄河文化、大禹文化、水利文化、企业文化精粹的鸿篇巨制《大禹渡志》付梓问世,这是大禹渡水利工程建设乃至全市水利系统的一件大好事,可喜可贺!大禹渡扬水工程是芮城农业翻身、农民致富、经济腾飞的基础工程。早在40年前,勤劳勇敢的芮城人民秉承大禹洽水精神,为改变十年九旱的自然面貌和生产条件,在当年大禹治水的营地——大禹渡黄河岸头上,擂响了向黄河要水、引水上高塬的战鼓,用4年的时间,在大禹渡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引黄高灌泵站,并创造了当时水利建设的三大奇迹:滑动泵车移动吸水科学解决了黄河水位变化抽水不稳问题,两厢沉沙池解决了抽黄灌溉泥沙问题,二级站单级扬程大大突破扬高百米极限,为世人所瞩目。建成运行后,该站充分发挥设计效益,创新经营理念,强化内部管理,持续推进企业良性发展,抓住契机,申报立项,纳入国家大型灌区改造之列。大禹渡扬水工程的建设和发展,为芮城县乃至运城市经济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内容概要

  大禹渡扬水工程是芮城农业翻身、农民致富、经济腾飞的基础工程。早在40年前,勤劳勇敢的芮城人民秉承大禹治水精神,为改变十年九旱的自然面貌和生产条件,在当年大禹治水的营地——大禹渡黄河岸头上,擂响了向黄河要水、引水上高塬的战鼓,用4年的时间,在大禹渡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引黄高灌泵站,并创造了当时水利建设的三大奇迹:滑动泵车移动吸水科学解决了黄河水位变化抽水不稳问题,两厢沉沙池解决了抽黄灌溉泥沙问题,二级站单级扬程大大突破扬高百米极限,为世人所瞩目。建成运行后,该站充分发挥设计效益,创新经营理念,强化内部管理,持续推进企业良性发展,抓住契机,申报立项,纳入国家大型灌区改造之列。大禹渡扬水工程的建设和发展,为芮城县乃至运城市经济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者简介

李宏志(1943.3.20-),山西芮城县南卫乡石门村(翟家村)人。1964年入伍,2003年军退,现居山东省济南市。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空军专业画家,山东艺术学院毕业。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名人文化研究会特级书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代表作品《长城万里图》长633.6米、高2米,由662个立轴组成,曾在北京、济南、郑州、广州1等地展出,引起轰动,国内外180多家新闻单位对此作了报道和评价。1999年获20世纪世界艺术家最高荣誉“大王杯”奖,《长城万里图》荣获世界艺术家成果“国际最高金奖”,获20世纪世界艺术家“对人类贡献最高荣誉”奖,获“中华名人”、“20世纪功勋艺术家”称号。李宏志情系大禹渡。2010年4月,其在病中仍坚持为大禹渡作画,画长6.2米、高1.6米,其笔墨浑厚、气势雄伟、不拘一格的画风,深得家乡人民的赞赏。

书籍目录

序序序序序凡例目录卷一 概述卷二 环境第一章 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理位置第二节 地质地貌第三节 气候条件第四节 水资源状况第五节 自然灾害第二章 社会环境第一节 历史变迁第二节 “大禹渡”由来第三章 文化环境第一节 根祖文化第二节 大禹文化第三节 儒家文化第四节 道教文化第五节 佛教文化卷三 工程建设第一章 扬水工程第一节 选址第二节 设计第三节 枢纽工程建设第四节 灌区工程建设第五节 科技成果第二章 续建改造第一节 项目第二节 申报第三节 实施第四节 信息化第五节 验收及成果第三章 绿化第一节 荒坡绿化第二节 渠道绿化第三节 站区园林化第四节 林权改制卷四 管理第一章 党政领导第一节 党的领导第二节 行政领导第三节 群团组织第二章 工程管理第一节 机电管理第二节 灌区管理第三节 工程管护卷五 多种经营第一章 选项与发展第一节 选项第二节 发展第二章 多种经营企业第一节 机修厂第二节 制管厂第三节 预制厂第四节 钢木家具厂第五节 机制砖厂第六节 航运站第七节 化工厂卷六 效益第一章 泵站效益第一节 灌溉第二节 节水节能第二章 社会效益第一节 水利事业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第三节 新农村及小康建设第四节 综合县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第三章 灌区第一节 东垆乡灌区第二节 西陌镇灌区第三节 南卫乡灌区第四节 古魏镇灌区第五节 学张乡灌区第六节 大王镇灌区第七节 永乐镇灌区卷七 旅游第一章 景区建设第一节 景区开发第二节 股份制经营第二章 大禹渡景区第一节 神柏峪第二节 禹王山第三节 合林寺第四节 黄河胜景第五节 灌区游第三章 黄河游第一节 大禹渡——三河口第二节 大禹渡——三门峡第四章 服务设施第一节 旅游管理第二节 游客接待第三节 餐饮住宿第四节 购物服务第五节 名、特、优产品第六节 交通通讯第七节 旅游安全第五章 古渡民俗第一节 衣食住行第二节 喜庆礼仪第三节 节日习俗第四节 祈福祭拜卷八 文档第一章 文件第一节 省部级文件第二节 市级文件……卷九 媒体文摘卷十 艺文卷十一 人物卷十二 荣誉卷十三 大事记修志始末

章节摘录

插图:20世纪70年代初,中共芮城县委、芮城县人民政府为改变芮城十年九旱、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举全县之力、集万民之智,在大禹渡劈崖建站,兴建国家大型引黄高灌扬水工程,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动用土石410万立方米,4年时间完成首期工程,1974年10月1日提前一年竣工上水。灌区修建6条大干渠,支斗渠成网配套,灌溉范围达7个乡镇,占芮城县水浇地面积的70%,解决26万人畜吃水困难。工程设计先进,建筑宏伟,创我国水利史上多项第一:采用了滑动泵车,创多变水位条件下稳定抽水的先例;创建两厢沉沙池,解决了引黄灌溉工程泥沙不易处理的难题;最高单级扬程193.2米,突破了单级扬程不超过100米的极限。1974年被国内外媒体誉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十大成就之一”。工程上水后,大禹渡扬水工程管理局抓管理、多上水,以水为业,以站为家,服务农业,多种经营,在灌区抵御干旱中发挥了大型水利工程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成为芮城农业的翻身骨干水利工程。世纪之交,历经30余年的上水运行,工程已不适应灌区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在国家、省、市水利主管部门和发改委等有关部门支持下,大禹渡扬水工程管理局阎庆利局长带领一班人,抓住机遇,谋求发展,开拓创新,把大禹渡扬水工程纳入全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续建配套之列,把大禹渡泵站纳入全国两家大型泵站改造试点单位之一和30家信息化试点单位之一。他们传承大禹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刀阔斧地对工程进行了全面更新改造,使工程设施标准和供水能力大大提高,创造了四大科技亮点:机泵选用KSY1900-105×2型水泵,填补了国内水泵扬程190~210米,出水量达0.5立方米/秒的空白;沉沙池运用滑模现浇施工新工艺、新设备,解决改造技术难题,达到两厢交替运行设计要求;十大主功能、723项子功能的二级站微机操控系统,在山西省大型泵站中首先运用,率先实现自动化;干渠首次采用3.9米口径u形渠和6.9米口径弧底梯形渠防渗施工,创造了两个全省第一。使灌溉面积大幅增扩,达到了31.35万亩,为灌区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水利基础,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了水利保证。工程运行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现代化的要求,被专家称为我国中西部泵站工程改造的样板,被誉为“伟大的世纪工程”。


编辑推荐

《大禹渡志》是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大禹渡志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