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与仰韶文化
2011-8
山西人民出版社
王克林
164
本书书的出版很有首创性和开拓性,在写作方法上,将考古与历史紧密结合,为目前我们探讨中国古代文明,开启了一条新的途径或拓展了新的领域。以《山海经》所记炎黄时代的史事,与仰韶文化整合,有“史”有“物”,“物”、“史”相印证,正反映了炎黄时代的文化。它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同类著述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有比较可信的素有原始史料丰富之称的《山海经》作铺垫,从而使我们对炎黄文化的看法并不感到那么空泛,不像在雾里看花。
此外,对炎黄文化面貌的解读,《山海经》中记载的那些奇思妙想、迷幻诡异的,诸如人面鱼身、人鱼合首、人面兽身、人面鸟嘴、三面人和·增减肢体的鸟、兽、鱼等动物形象,无枝的“建木”、树干“长无寻、大五围”的“木禾”以及“黄华赤实、其味如饴”的丹木等现实的和非现实的动植物,本书均在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两大类型的彩陶中找到了相应的纹饰。
王克林,1935年生于四川省邛崃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历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山西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山西省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华夏文明研究中心”顾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文物世界》杂志顾问。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夏文化、晋文化考古学研究。专著有《华夏文明论集》、《山西新石器时代文化》、《华夏文明与“中国”之名探源》、《北齐库狄遛洛墓》。曾在国内外发表《略论夏文化的源流及其有关问题》、《骑马民族文化渊源初探——兼论与日本古坟时代文化的关系》、《煤的发现、利用与人类文明进程——山西是我国最早发现煤的地区》等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为《新华文摘》等杂志转载,并获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奖。
序
自序
第一章 《山海经》与仰韶文化概论
引子
第一节 《山海经》内容简述
一 历史神话化
二 神化地理学
三 神话民族学
四 神话天文和气候学
五 神话动植物学
六 矿物与天然气
七 药物疾病与巫医
八 宗教与占验
第二节 《山海经》性质之我见
一 “生”与“化”的哲学理念
二 老庄哲学的“混沌”思想
三 “天人合一”思想
四 《山海经》与《易经》的比较
第三节 《山海经》图说考
第四节 《山海经》创作目的与价值
一 《山海经》的写作目的
二 《山海经》的学术价值
第五节 《山海经》与仰韶文化整合研究
一 关于《山海经》的时间段问题
二 《山海经》——仰韶文化——传说时代考古
三 从古代氏族证《山海经》为传说时代的文献
第二章 对半坡类型彩陶动物纹饰所含信息的解读
第一节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动物纹饰
一 现实的动物纹饰
二 非现实的动物纹饰
第二节 《山海经》对仰韶文化彩陶动物纹的诠释
第三节 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的性质
第四节 人面纹、饕餮的性质与含义
一 饕餮的性质问题
二 饕餮的起源和发展
三 饕餮含义的阐释
第五节 半坡类型的群体移动考察
第三章 对庙底沟类型彩陶纹饰为柿花的解析
第一节 庙底沟类型的梗概与彩陶特征
一 庙底沟类型的梗概
二 彩陶纹饰图例
第二节 对纹饰的评议
一 几何形图案系说
二 花卉纹说
三 太阳纹说
四 鸟、鱼纹说
第三节 不是蔷薇是柿花
一 《山海经》文献记载的信息
二 “丹木”产地的地理环境
第四节 柿树的价值与人文意义
第五节 柿花的整合研究
第六节 柿花与“帝”的探讨
第七节 图像的意蕴
一 “天人合一”思想的启蒙
二 历史神话的表象
三 生育观的表现
第四章 《山海经》、仰韶文化与炎、黄二帝
第一节 炎、黄二帝的族源
第二节 炎帝史迹与文化
一 《山海经》记录的炎帝史迹
二 炎帝史迹解读
三 炎帝名号与神农
第三节 黄帝史实与文化
一 黄帝一词的概说
二 黄帝史迹的试解
三 黄帝族的发展
第四节 从《山海经》看黄帝时代的社会
第五章 《山海经》的记录形式
第一节 记录形式的议论
第二节 历史学和历史民族学索引
一 历史学的线索
二 民族学的资料
第三节 考古民族学资料
第四节 图画文字的考古学类比
后记
版权页: 插图: 我收到信,十分激动,这是中央领导同志对我们工作的最大关际和支持,是对新中国考古成果的重视,也是我们扩大影响、争取领导和社会关注的一个难得的机会。我便和队里的同志商量决定题目、内容和写法,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就完成了,题目是《我们祖先在原始社会时期的生活情景》。报导用写实文学的笔调,生灵活现地将重要发现做了综合报导,约5000字左右。寄走后不久,即在1955年11月6日《人民日报》学术版全文刊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的关注。没有多久,我就接到解放军一位服役战士的来信,他说他读了之后,觉得很有意义,才知道数千年前我们祖先的社会生活情景,对群众了解古代历史很有好处,并建议能否编成剧本,制成电影向广大群众放映,以起到对群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作用。《新华月报》也作了全文转载,我也将这些意见向文化部门及领导作了反映。1956年春,我们在侯马开会,谢元璐同志(时任社会文化管理局的秘书,王冶秋同志的学生)对我说, “老石,你那篇文章冶秋同志很赞赏,他说这是文博考古界近年来最好的文章,既通俗易懂,又富有知识性。”从这个话题,我们谈起文物考古工作如何将取得的成果转化为社会精神财富,进而为广大人民所利用的问题。他谈到了许多设想和见解,觉得半坡这种模式是可取的有效途径之一。 由于邓拓同志的指示,我也更加重视这一问题。的确,《山海经》中的各种记述与古代先民的生活实际是密切相连的,我也曾想过对这一历史文献进行整合研究,但因为工作忙而无暇顾及就放下了。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不只我一个人,今天克林同志这一部研究著作,便是代我们向邓拓同志交了一份答卷,圆了大家的理想,其功甚大、影响颇巨。 一是家蚕何时被饲养。《山海经》多处记载有桑树,而在《海经》中桑树又被神化,这就为家蚕的饲养是在史前传说时代提供了文献上的线索,并且还佐证了历史记载中家蚕的饲养首先由女性所发明这一事实。这一点也得到了考古文化的支持。 考古资料表明,20世纪6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山西芮城西王村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掘出土了一件蚕蛹形陶器模型。说明蚕为人类所饲养始于其时。
“《山海经》与仰韶文化”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一部书。
值得一看~作者写的很好~对山海经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
书非常好~也很快~
多创见,很喜欢,尤其是饕餮纹的来历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