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民国山西史

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编 山西人民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山西人民  

作者:

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编  

页数:

65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民国山西史》共分清末基本省情、辛亥革命后的政局、阎锡山统治的确立、中共地方党组织的建立、晋军参加北伐战争、举力混战中原、省政十年建设、中共地方组织的斗争、抗日救亡运动的前哨、对日正面作战、敌后战场的开辟、日伪在沦陷区的统治、华北抗战中心、敌后根据地的巩固、反攻作战的展开、抗战胜利后的形势、两种前途的较量、山西的全面解放十八章,既客观记述了山西国民革命的兴起和民国当政的兴衰,也全面记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发生、发展及最后胜利的历程。
  《民国山西史》的出版不仅有利于勾勒山西近代的全貌,有利于恢复历史的本然,更有利于增加广大干部和青少年民国史的知识。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清末基本省情
 第一节 地理环境
 第二节 行政区划
 第三节 人口分布
 第四节 民俗风情
 第五节 资源物产
 第六节 经济状况
  一、经济结构变化
  二、农业遭受打击
  三、近代工业起步
  四、交通邮电发展
 第七节 教育文化
  一、新式学堂的诞生
  二、文化事业的进步
 第八节 腐败政治
  一、社会的衰微
  二、“宪政”运动
第二章 辛亥革命后的政局
 第一节 太原首义
  一、革命党人的活动
  二、太原光复
  三、成立军政府
 第二节 革命的反复
  一、组织燕晋联军
  二、吴禄贞被刺
  三、清军攻占娘子关
  四、民军战略分兵
 第三节 袁世凯的政治控制
  一、南北议和
  二、军民分治
  三、金永乱晋
  四、孙中山巡省
 第四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区划
  
第三章 阎锡山统治的确立
 第一节 统一军政财教
  一、兼任省长
  二、厉行村治
  三、两次扩军
 第二节 发展经济
  一、推行六政三事
  二、提振金融业
  三、实施厚生计划
  四、支持民族工业
 第三节 给力文教卫生
  一、教育进行计划案实施
  二、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医疗卫生的进步
  
第四章 中共地方党组织的建立
 第一节 响应五四运动
 第二节 成立中共党团组织
 第三节 推动国共合作
 第四节 开展民众运动
 第五节 国共两党的斗争
  
第五章 参加北伐战争
 第一节 准备北伐
  一、发展军火工业
  二、击溃国民军
  三、扩充军队
  四、加强军教
  五、宣布“易帜”
  六、实行“清党”
 第二节 参加北伐
  一、首次出兵讨奉
  二、二次讨奉告胜
  三、废道存县
  
第六章 举力混战中原
 第一节 北伐后的政局
 第二节 组建反蒋联合阵线
 第三节 中原大战
  一、秣马厉兵
  二、全线溃败
 第四节 召开扩大会议
 第五节 沉重代价
  一、祸及地方
  二、晋钞“毛荒”
  
第七章 省政十年建设
 第一节 阎锡山寻机复出
  一、九一八事变
  二、阎锡山复出
 第二节 省政建设
  一、制定《建设计划案》
  二、整理晋钞
  三、修筑同蒲铁路
  四、创办西北实业公司
  五、支持民营经济
  六、推行土货运动
  七、发展教科文卫
  
第八章 中共地方组织的斗争
 第一节 挫折中的坚持
 第二节 领导武装斗争
  
第九章 抗日救亡运动的前哨
 第一节 华北事变后的形势
  一、救亡运动高涨
  二、红军东征
  三、“守土抗战
  四、成立牺盟会
 第二节 广泛动员民众
  一、民众的组织与训练
  二、国防设施的建设
  三、绥远抗战
  四、援绥运动
  
第十章 对日正面作战
 第一节 军事应变
  一、日军向华北的进攻
  二、南口激战
  三、八路军挺进山西
  四、大同会战
 第二节 政治准备
  一、周恩来莅晋
  二、战动总会成立
  三、颁布抗战政令
  四、山西新军创建
 第三节 团结抗战
  一、内长城防御战
  二、乔沟伏击战
  三、忻口战役
  四、娘子关作战
  五、太原城防战
  三、“守土抗战
  四、成立牺盟会
 第二节 广泛动员民众
  一、民众的组织与训练
  二、国防设施的建设
  三、绥远抗战
  四、援绥运动
  
第十章 对日正面作战
 第一节 军事应变
  一、日军向华北的进攻
  二、南口激战
  三、八路军挺进山西
  四、大同会战
 第二节 政治准备
  一、周恩来莅晋
  二、战动总会成立
  三、颁布抗战政令
  四、山西新军创建
 第三节 团结抗战
  一、内长城防御战
  二、乔沟伏击战
  三、忻口战役
  四、娘子关作战
  五、太原城防战
  
第十一章 敌后战场的开辟
 第一节 太原失守后的局势
  一、政府机构的南撤
  二、正面战场的转移
  三、八路军实施战略展开
 第二节 中共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一、晋察冀根据地的创建
  二、晋西北根据地的创建
  三、晋冀豫根据地的创建
  四、各界救国会的组建
  五、旧政权的改造
  六、山西新军的发展壮大
  七、华北敌后战场的开辟
  
第十二章 日伪在沦陷区的统治
 第一节 日伪在沦陷区的政治统治
  一、日伪政权机构的建立
  二、奴化教育和殖民文化
  三、毒化政策
 第二节 日军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一、经济掠夺机构
  二、对煤炭资源的掠夺
  三、对钢铁工业的控制
  四、对盐业资源的劫取
  
第十三章 华北抗战中心
 第一节 相持阶段到来
  一、临汾失陷后的军政局势
  二、抗日根据地的扩展
  三、第二战区的冬季攻势
 第二节 国共“磨擦”
  一、十二月事变
  二、划路而治
 第三节 百团大战
  一、日军的封锁
  二、战略部署
  三、作战经过
 第四节 中条山会战
  一、敌我双方部署
  二、会战经过
  三、八路军配合
  四、战后变局
 第五节 阎锡山政权克难求存
  一、恢复国民党省党部
  二、组建民族革命同志会
  三、重振西北实业公司
  四、推行新经济政策
  五、实行兵农合
  六、成立公营消费社
  七、与日谈判
  八、“开展政权
 第六节 晋西南的战时教育
  一、中小学教育
  二、复校后的山西大学
  三、各类培训学校
  四、民族革命大学
  
第十四章 敌后根据地的巩固
 第一节 根据地的反“扫荡”作战
  一、日军实施“治安强化”
  二、根据地反“扫荡”
  三、根据地反“蚕食”
 第二节 根据地的政治建设
  一、民主政治建设
  二、精兵简政
  三、整风运动
  四、一元化领导
 第三节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一、生产自救
  二、自办工业
  三、发展商贸
  四、组织合作
  五、统一货币
  六、加强财政
  
第十五章 反攻作战的展开
 第一节 根据地的局部反攻
  一、晋绥边区“挤敌人”
  二、太行、太岳区的攻势作战
  三、北岳区的攻势作战
 第二节 根据地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减租减息运动
  二、大生产运动
  三、发展文化
  四、推进教育
 第三节 根据地的全面反攻
  一、晋察冀区的反攻作战
  二、晋冀鲁豫区的反攻作战
  三、晋绥区的反攻作战
  四、日本宣降后的收复作战
  五、山西人民的贡献与牺牲
  
第十六章 抗战胜利后的形势
 第一节 阎锡山还府太原
  一、捷足返并
  二、接收敌伪资产
  三、改编伪军
  四、“寄存”日军
  五、整编晋绥军
  六、抢占上党
 第二节 解放区巩固胜利果实
  一、调整战略方针
  二、壮大武装力量
  三、发起上党战役
  四、自卫反击战
  
第十七章 两种前途的较量
 第一节 阎统区的重重危机
  一、加强政治控制
  二、再推兵农合
  三、实行“平民经济
  四、垄断商贸市场
 第二节 解放区的广泛动员
  一、贯彻五四指示
  二、开展生产运动
  三、发展民兵武装
 第三节 内线作战的展开
  一、大同战役
  二、晋西南战役
  三、汾孝战役
  四、晋南战役
  五、正太战役
  
第十八章 山西的全面解放
 第一节 解放军全力反攻
  一、转入战略反攻
  二、三围运城
  三、攻克临汾
  四、解放晋中
 第二节 解放区的各项工作
  一、土改纠“左
  二、整党与整军
  三、恢复农业生产
  四、发展工商业
 第三节 阎锡山政权的崩溃
  一、阎锡山妄称“总体战”
  二、解放军围攻太原
  三、黄樵松起义
  四、阎锡山离晋
  五、解放军攻占太原
  六、大同和平解放
  七、新政权建立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十二月事变发动伊始,阎锡山曾满怀信心地制定了“扫荡晋西南,掌握晋西北”的行动总方针。但是,结果却是新军的大部分脱离了他的控制,随后编入八路军序列。虽然扫荡了晋东南,但不仅没有掌握晋西北,反而失去了原来的地盘。十二月事变后,阎锡山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不得不诿过于人,将第7集团军总司令赵承绶、第33军军长郭宗汾撤职留任,将骑兵军军长白濡青和第33军的6个师、旅长一律撤职,将第6集团军总司令陈长捷送往重庆、第83军军长杜春沂派驻重庆办事处处长、第19军军长孟宪吉离开晋西。其他一些高级将领也由此产生了严重的离心力。第二战区“模范战区”的美誉不复存在,抗战初期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许多进步人士和爱国青年纷纷脱离二战区。蒋介石也进一步对阎锡山施加压力,指派胡宗南增援山西,拟以卫立煌统一指挥晋东南之中央军及孙楚部,并电告朱德,准备将新军调出山西,由国民党中央改编。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为了维护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势,争取阎锡山继续抗战,并使山西内部新旧力量团结起来,并不使阎锡山与蒋介石联合对付共产党,以便中共在今后的抗日斗争和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决定出面调停。1940年1月27日,中共中央以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主任肖劲光的名义,向阎锡山提议调停。并指示新军各部队继续保持与阎锡山的所属关系,新军各部将领相继给阎锡山发电,表示愿与旧军恢复团结,在阎锡山统一指挥下一致抗日。困境中的阎锡山同意和平解决山西新旧军冲突问题,表示不拒绝谈判。

后记

民国时期的山西历史具有丰富的内容,是山西地方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研究这段历史,对于指导现实很有必要。 编写《民国山西史》动意于2002年。时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的景占魁同志充分认识到民国山西史在中华民国史中的典型意义,以及民国地方史研究的发展前景,主持开展了相关民国史领域的研究与探索,推出了一些研究成果,组织撰写了《民国山西史》初稿。但鉴于当时认识不够成熟,也不具备出版条件,一度搁置起来。 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成立后,立即组织发动,重新购架体系,并吸收了大量的新的研究成果,对初稿进行了大范围的增删,必要的章节在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撰写,并经省地方志专家反复研讨、补充完善、编辑审查,终成此作。 今年适逢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担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民国山西史》一书,是值得欣慰的。这部书是在多名省内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书稿的第一章至第九章由雒春普撰写,第十章至第十五章由刘晓丽撰写,第十六章至第十八章由景占魁撰写;景占魁在前期的编写中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李静萍审读了部分章节,最后由李茂盛统稿并审定。山西人民出版社的李广洁社长、张建英主任为《民国山西史》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高文宏、李荣参与了本书的编校,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多方面原因,书中的不妥疏漏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指正。 编 者 2011年9月


编辑推荐

《民国山西史》是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民国山西史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真是太好了,对于研究近代山西史,无疑是一本必备的资料,内容也不错。


如果能够退货 我愿意退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