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 徐悲鸿
2012-6
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范敏,王连敏,赵琳琳
265
138000
时光在流逝,生命在燃烧。当我同理想和希冀相伴的青少年时代依依惜别,即将步入厚重的中年时,一种“人生几何”的感喟时常萦绕于怀。遥忆往昔贫寒的童真岁月,仍愿咀嚼那涩涩的酸楚中播撒出的永生不灭的希望之火。 幼年的时候,家乡总共不过百种物品的“百货店”里,竞有一个柜台是专门售书的。在这里,我发现了牛顿,知道了高尔基,认识了列宁,记住了鲁迅。记得那是小学三年级的事。一天放学回来,一位女同学悄悄地对我说:“供销社来了一本好书,去看看!”我们一同跑到柜台前,一看是《闪闪的红星》,价格是3角5分钱,这在当时是7个鸡蛋的价钱。我一连三天,每天放学都要去看一看那本书,很怕被别人买走。第四天,我终于鼓足勇气,对母亲说明了缘由。我怯生生地站在母亲面前,好长时间母亲没有说话,母亲那慈爱的目光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我拿着3角5分钱,终于如愿买回了那本书。“那一年,我7岁,听大人们说,闹革命了……”一晃,20多年过去了,当我面对苍老的母亲时,仍会清晰地记得买书的情景和书中的故事。 今天,当我踏上生于斯、长于斯又阔别多年的故土时,先要找回的还是少年的梦。还是那个位置,还是那个供销社,房屋早已翻盖一新,店主当然不再是戴着近视眼镜、眼睛一眨一眨的老师傅。除“大件”外,几乎和城里的物品一样丰富,应有尽有。可柜台里再也找不到一本书。当我看到读初一的侄子和读小学五年级的侄女的书架上,课外书几乎都是机器猫、卡通之类时,喉咙里似乎有什么东西难以下咽,心里沉甸甸的。时代不同了,教育的内容、目标和对象都在发生变化,社会改革和财富增长无疑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我没有恋旧癖,更无意美饰贫乏的年代。但当怀念起童年少年时代那种难以忘怀的景象时,内心深处总觉得我们这个社会在走向富裕的路途中还应弥补一些遗憾——强健精神的遗憾。 人无法超越生命的自然极限,但可以超越生命本身。人类正是通过他们的创造将自己的文明史推向前进。当我驻足在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前,分明感受到伟大人物的人格力量和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毫无差错却被外公毒打;不是为了几枚铜板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在棺木上睡觉;为了生生不灭的理想在阴暗的面包房里读书:这一幕幕情景仿佛伏尔加河畔不屈的少年高尔基就站在我的面前,与苦难的命运抗争。出身贵族家庭却自幼身残的拜伦,在高贵与卑贱的矛盾中让内心的苦楚升发出一种倔强、刚毅和力量。苦难的确是人生的最好教科书。当他们用心灵慢慢消受种种不幸时,也在创造一种辉煌和永恒。“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每一次记起陈独秀《敬告青年》中的这几句话,都有一种催人奋发的鞭策力量。对于不再拥有生命自然时段上的青少年时期的我,真想让心灵再走一番青少年的路:热爱生命吧!因为生命是一次性“消费”;珍惜青春吧,让青春的亮点变成一片光明,普照以后的所有生命里程。 影响人类文明史的中外名人在他们有限的生命里,创造了辉煌和永恒。他们的许许多多成功在青少年时代就奠定了基础,他们在青少年时代就怀有救国救民、立志创业的信念,这种信念强烈地影响了他们的一生。名人成功以后的事迹为人们所熟知,但他们成功之前的历史却鲜为人知,这方面的材料也很缺乏。本书对名人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中外名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我们由衷地希望这番努力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林乾
范敏、王连敏、赵琳琳编著的《张大千
徐悲鸿》是《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之一。 《张大千
徐悲鸿》对张大千、徐悲鸿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本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希望可以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张大千
苦乐童年
少年师爷
海外求学
百日和尚
寻找自我
首展成功
一代宗师
徐悲鸿
苦难童年
少年壮志
流浪求生
肩负重担
漂泊上海
艰苦求学
初涉爱河
执著追求
欧洲深造
不尽思念
苦乐童年 19世纪末,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助长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本为争夺在中国东北及朝鲜的战略地位,经过精心策划,光绪二十年(1894年)挑起了侵略战争,即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消息传来,全国哗然,立即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反对割地赔款、要求继续抗战的浪潮。 甲午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进入中国,促使一批商人、绅士和官僚投资于新式企业,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振兴中国的经济,迫切要求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主的维新派,展开了要求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但终因缺乏广大人民的支持,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下以失败告终。但它是一次爱国主义运动,为辛亥革命的兴起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 在这多事之秋的1899年5月19日,天府之国的四川内江县西城外,张家第八个男孩降生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画坛一代宗师的张大千。大千并不是他的原名,他出生时按父亲的“正心先诚意”的字辈他是“正”字辈,所以取名正权。 小正权的降生并没有给张家带来半点的喜悦,因为在他出生前的一年,内江经历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浩劫。接连数日的滂沱大雨,使沱江大堤决口,水淹县城,洪水一丈多高,几乎湮没了城墙,农田绝收。接着第二年又发生了春旱,三个多月没有下雨,土地龟裂,民不聊生,不到万户的县城,三干多户无家可归。所以小正权真可谓生不逢时。 大千的祖籍是广东,后来迁到湖北的麻城。祖上张德富做了四川内江的知县,才搬到了内江。张德富为官清廉,一身正气,对子女要求也非常严格。他对子女说:“我乃朝廷命官,是奉旨来治理四川,不能只图自己的利益。”由于他的努力,使内江产生了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受到百姓的爱戴。张德富卸任以后,对四川有了较深的感情,而且四川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适合长期居住,所以他用多年的积蓄在内江一泗滩买下了一些田产,安居下来,内江成了他的第二故乡。由于后代经营不善,家道逐渐败落,到了大千曾祖父时,已入不敷出。大千曾祖父变卖了田产,举家迁至内江县城,做一些小生意。到了大千父亲张怀忠时,为了中兴门第,到自贡经营食盐的生意,可是由于不善经营,破产倒闭,从此家庭生活每况愈下。但他不甘于门第在他手中败落,又做其他一些生意,到头来正如他所说:“霉运像我的影子,我走到哪儿,它跟到哪儿。”接二连三的失败,使得家境困窘。 为了生活,他先后干过捡破烂、弹棉花、给人家挑水的活。每天沿街收捡破烂,背着弹棉花的工具走街串巷,或沿着石阶弓背弯腰地给人家挑水。在收捡破烂的叫喊声中,在弹棉花的嗡嗡声中,在倒水的哗哗声中,他彻底地失望了,渐渐地染上了鸦片,在吞云吐雾的时候,他才感到了一点点的安慰。为了切实反映自己悲怆的生活现实,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号——悲生。 大千的母亲曾友贞,贤惠聪颖,为人善良。小的时候就喜欢描花绣凤,嫁给张怀忠后,为贫困的生活所迫,重操旧业,做起了绣花的活,换几个铜钱贴补家里的生活。由于手艺好,绣得精,久而久之她成了内江县有名的“张绣花”。她不但勤劳,而且教子有方,虽然家里很穷,但是她还是让孩子读书,而且要读好书。在她的精心培育下,儿女后来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好的成绩。 大千兄弟十一人,但在当时的社会里,由于医疗卫生状况极差,加上家境贫困,大千出生前就失去了大哥、五哥、六哥、七哥和二姐。 大千刚刚出生时,由于连年的灾荒,母亲营养不够,没有奶水。大千饿得手抓脚蹬,啼哭不止,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父亲害怕再失去一个可爱的孩子,母亲在大千的哭声中也暗暗地落泪。恰巧邻居生活较富裕的张荫悟家也生了一个小宝宝,而且孩子的母亲奶水很多,为了儿子张怀忠便求助于张家,由于他们是世交,所以张家马上就答应了,而且还周济了他们一些钱物。 从此大千每天由三哥十三岁的童养媳抱着到张家去吃奶,就这样,大千在三嫂精心的照顾下和张家大妈乳汁的哺育下顽强地成长起来。 大千的三嫂罗正明,十岁来到他家给张起来做童养媳。在旧社会,穷人的生活是非常艰辛的,女孩子一般七八岁定婚,而且得到婆家做童养媳,一是自己家可以得一些定礼,改善一下生活,家里也少了一张嘴吃饭;二来也是到婆家帮助干一些家务。 P3-6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特别在艺术界更是深得敬仰和追捧。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画马享名于世。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翻开范敏、王连敏、赵琳琳编著的《张大千 徐悲鸿》,你可以发现,其实每位名人的生活历程、成才之路本身就是一部极佳的、罕有的作品。本书精选张大千和徐悲鸿青少年时代的故事,阅读这些故事,可以帮助青少年朋友们了解名人们的成才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