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2007中国最佳中篇小说

林建法 辽宁人民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辽宁人民  

作者:

林建法  

页数:

452  

字数:

423000  

内容概要

辽宁人民出版社太阳鸟文学年选为当代文学存档,已历时十年。  丛书将目光锁住纯文学的佳作精品,以其独具的民间视野,爬梳整理着文学的年度精品。它恪守纯文学阵地,坚持编选的民间视角,逐年梳理,逐年集粹,自成风格。  选本在传统阅读的基础上,打开了文学的多元生存空间,走的是平民化、大众化的阅读路线。它更多的是参与其中,而不是以客观审视或居高临下的姿态亲近现实,它关注生活,靠近民众的阅读心理。因此,这套选本不奇异、不乖张、不空蒙、不小资,平实、亲切、生活、现场,就是它的特点。 本书是该丛书之一《2007中国最佳中篇小说》。

书籍目录

序 中国叙事与中篇小说迟子建 起舞格 非 蒙娜丽莎的微笑方 方 武昌城徐则臣 苍声戴 来 看我,在看我麦 家 四面楚歌丁伯刚 两亩地王 手 本命年短信董立勃 野娘们乔 叶 旦角

章节摘录

  起舞  第一章 老八杂  丢丢的水果铺,是老八杂的一叶肺。而老八杂,却是哈尔滨的一截糜烂的盲肠,不切不行了。  上世纪初,中东铁路就像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彩虹,把那个“松花江畔三五渔人,舟子萃居一处”的萧瑟寒村照亮了。俄侨大批涌入,商铺一家家地耸起肩膀,哈尔滨开埠了,街市繁荣起来。俄国人不仅带来了西餐和“短袖旗袍、筒式毡帽、平底断腰鞋”的服饰风尚,还将街名赋予了鲜明的俄国色彩,譬如“地包头道街”“霍尔瓦特大街” “哥萨克街”等等。其中, “八杂市”和“新八杂市”就是其中的街名。 “八杂市”,是俄语“集市”的音译,与它沾了边的街,莫不是市井中最喧闹、杂乱之处。解放后,这些老街名就像黑夜  尽头的星星一样一颤一颤地消失了,但它们的影响还在, “老八杂”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  老八杂不是街名,而是一处棚户区的名字。这是一带狭长的房屋,有三十多座,住着百余户人家。房子是青砖的平房和二层的木屋,大约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它们倚着南岗的马家沟河,错落着排布开来,远远一望,像是一缕飘拂在暮色中的炊烟。这儿原来叫四辅里,只因它芜杂而喧闹,住的又多是引车卖浆之流,有阅历的人说它像“八杂市”。因有过“八杂市”和“新八杂市”,人们就叫它“老八杂市”。不过缀在后面的“市”字有些拗口,时问久了,它就像蝉身上的壳一样无声无息地蜕去了,演变成为“老八杂”。别看老八杂是暗淡的,破败的,它的背后,却是近二十年城市建设中新起的幢幢高楼。楼体外墙有粉有黄,有红有蓝,好像老八杂背后插着的五彩的翎毛。  ……


编辑推荐

  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仅从文类上来看,最繁盛的当数中篇小说。方方的《武昌城》,是近年中篇小说中难得的珍品力作;他的另一部名为《万箭穿心》的中篇,对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身心的刺痛进行了冷静的叙写,内里有着深深的体恤,也是令人瞩目的优秀作品;还有迟子建的《起舞》以一个老居民区老八杂的拆迁与改造为主线,叙事的方位不假思索地设定在最普通的居民之中;麦家的《四面楚歌》……王手的《本命年短信》……徐则臣的《苍声》……尽在《2007中国最佳中篇小说(十周年版1998-2007)》中。  文学佳作年选,对于专家来说,是文学流年的历史见证,是对作品流变过程的分类赏析;而对于大众来说,就是一种普及、传播文学的快餐。省时、便捷,各得其所。文学佳作年选,如同收割庄稼,割了一茬又催生了下一茬。文学似乎在年度的收割中长快了。当下的文学作品还未来得及尘封,便有人抢着为它搜微、存档、检索、点评,这不能不说是时代对文学的垂青。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2007中国最佳中篇小说 PDF格式下载



我比较喜欢看中篇小说,不用花太长时间,看得比较轻松.这本书里收录的有些作品还是值得一看的.只是和同类的其他中篇小说集有鞋雷同,如果在别的书里看过了就不用再买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