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研究
2008-9
吉林人民出版社
黄松筠
220
无
《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研究》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的五个发展阶段研究;下篇为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的几个理论问题研究。探讨古代藩属制度的形成、确立、创新、强化和完备等五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揭示同姓藩国、境内属国、羁縻府州、都司卫所和藩部曾分别是五个阶段中的藩属主体,阐述藩属制度在五个不同阶段的诸多特点,这对于认识中国古代藩属制度发展进程及其历史作用,是不无益处的。对古代藩属制度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是把藩属问题研究引向深入的关键。中国古代藩属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政体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具有一朝(国)两制、地方自治与民族自治、藩卫内向等诸多特征与属性,其预期目的是为了捍卫中央王朝的安全,实施的结果,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黄松筠女,汉族,1964年10月15日生于黑龙江省肇州县。1985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获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明清史,地方史、边疆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独立主持承担和参与承担的国家级、省级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合作)10余部,译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前言上篇 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的五个发展阶段第一章 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的形成一、商代侯国与西周封国的本质不同二、西周分封诸侯的历史背景三、西周分封制度的基本内容四、西周分封制度的历史作用五、春秋战国·邑制与封君制六、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的初步形成第二章 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的确立一、秦王朝对分封制度的摈弃二、西汉初年大封同姓诸侯王三、七国之乱与诸王不得治民四、两汉境内属国与比郡属国五、两汉都护管理的藩属政权六、两汉边郡边县的藩属政权七、魏晋及南北朝的都护制度八、古代藩属理论体系的形成九、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的确立第三章 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的创新一、唐代初年边疆的严峻局势二、朝廷有关分封的一场议论三、塞北边疆所建立的都督府四、都护府在四方边疆的建立五、都护府机构的官员及职责六、唐代藩属理论与民族政策七、唐朝时期的境内外诸属国八、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的创新第四章 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的强化一、畏兀儿亦都护与高丽、安南二、总制院与乌斯藏三路宣慰司三、土司制度在云南地区的创立四、明边疆形势与大封同姓藩王五、建文帝削藩与燕王北平起兵六、北线都司卫所与长城、九边七、朵甘、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八、西南土司制度的发展与控制九、明朝属国朝鲜、安南、琉球十、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的强化第五章 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的完备一、统一黑龙江流域与黑龙江八旗二、绥定漠南蒙古与创立盟旗制度三、平定三藩叛乱和收复宝岛台湾四、战败噶尔丹与外蒙扎萨克制度五、乌里雅苏台与驻扎制度的建立六、安定西藏以及达赖与驻藏大臣七、底定准噶尔、回疆与伊犁将军八、改土归流以及大小金川的战争九、黑龙江及乌苏里江的噶珊制度十、朝鲜琉球越南暹罗缅甸五属国十一、理藩院的设置、职能及其意义十二、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的完备下篇 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的几个理论问题第六章 中国古代藩属制度实质是国家政体说一、藩属制是对君主政体王权的一种确认二、藩属国是王朝地方政权另类构成形式三、藩属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的重要内容四、古代政体中藩属制度的三大基本特征第七章 中国古代政体的一朝(国)两制一、一朝(国)两制源于西周的分封制度二、藩属制度之下的一朝两制与一国两制三、一朝(国)两制的依据、目的及后果第八章 藩属制度下的地方自治与民族自治一、西周分封制度下的地方自治与民族自治二、历代藩属制度下的地方自治与民族自治三、藩属自治的意义及后果第九章 藩卫内向是藩属制度固有的属性一、分封诸侯与建立藩属国的预期目的二、从古代藩属理论看藩属制度的藩卫内向三、万里长城向世人所展示的藩卫内向四、从藩属制与殖民制的对立看藩卫内向第十章 藩属制度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一、分封制度加速了中原华夏民族的形成二、一朝两制有益于周边民族的社会发展三、民族自治增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四、藩卫内向客观上促成了中华民族形成第十一章 藩属制度的其他几个理论问题一、藩属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二、藩属实体·藩属制度·藩属理论三、内藩与外藩四、藩属制度与睦邻政策参考文献后记
其一,畿外诸侯国的公室是隶属于周王室的地方上最高一级国家政权,并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利。畿内的采邑则是在王室任职的公卿大夫的俸禄形式,并不是国家基层政权。 其二,畿内采邑主与畿外诸侯国在义务与权利上也有很大的不同。采邑主按照在王室所担任的职务不同,向周天子尽其职责,为周王奔走效力。但是,除非有天子的特别命令,一般不得参与诸侯国的朝聘盟会。即所谓“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不正其外交,故弗与朝也。”①畿外诸侯国的设置是为了“以藩屏周”,藩卫周王室。诸侯国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统治封国内的臣民,定期朝贡,不参与周王室的内部事物。 、 其三,在西周时期,各诸侯国内的卿大夫一般是不享有采邑的。这种情况,到了春秋时期则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 周平王东迁后,王权衰落,历史进入了以大国争霸为主要政治内容的春秋时代。与此相联系的是,采邑制度也随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西周时.期,各诸侯国的封地一般都较小,没有更多的土地用来分封给卿大夫以作为采邑。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时代,齐、晋、楚等几个大诸侯国,随着领土的扩大,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春秋时期的霸主,不仅拥有了向卿大夫封授采邑的客观条件(土地),也拥有了向卿大夫封授采邑并对其进行控制的能力(政治与军事上的实力),同时也有了分封卿大夫以维护公室的客观需求。于是霸主在国内分封亲戚功臣以藩屏公室,一时在几个大诸侯国内形成高潮。《左传.桓公二年》晋国大夫师服所说的“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即是这一高潮的一种概括。卿大夫的“家”,是诸侯国内地方上的一级政权机关。 春秋几个霸主的“公室”强盛局面,所维持的时间并不长久。几个大诸侯国的卿大夫们,他们自被“立家”之日起,便通过兼并来扩大自己的实力,并逐渐地超过了公室的实力,历史进入“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时代。后来,有的卿大夫在自己的采邑里封授土地,于是又导致了“陪臣执国命”的出现。 从西周到春秋,釆邑由原来的官吏俸禄的提供地演变成为国家的一级政权,采邑制度在实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