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明灾荒与贫困的一种生成机制

赵玉田 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01-01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作者:

赵玉田  

页数:

32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文明、灾荒与贫困的一种生成机制:历史现象的环境视角》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是历史的参与者、环境史:环境逼出来的“历史”、《自然辩证法》与环境史研究、《自然辩证法》创作的环境背景、《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论、洪水泛滥与早期国家、洪水催生早期国家等。

作者简介

  赵玉田,1968年9月生,吉林省通榆人,历史学博士大学毕业曾于高中执教,后拖箧求学2003年评为副教授及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侧重于“明代以来生态环境与乡村社会变迁”关系探析已发表《明前期北方土地开发与“三荒”问题--生态环境史视角》、《明代的国家建制与皇储教育》、《“立言则多,蓄未尽施”的丘濬》等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及参与国家、省部社科项目5项

书籍目录

自序——寻找“科尔沁草原”第一章 环境不是历史的旁观者一、环境是历史的参与者二、环境史:环境逼出来的“历史”三、《自然辩证法》与环境史研究(一)《自然辩证法》创作的环境背景(二)《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论四、“橘”与“枳”的“环境”对话——历史的环境视角演示第二章 洪水泛滥与早期国家引言一、洪水催生早期国家(一)农业生产与洪水泛滥(二)洪水泛滥与早期国家一、大禹治水与夏朝建立(一)洪水与尧舜时代(二)洪水泛滥与“疲鲧”阴谋(三)大禹:“治水”并“治天下三、“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一)尼罗河当年的神韵(二)尼罗河与古埃及农业(三)尼罗河的“文明”之举(四)尼罗河与“诺姆国家四、苏美尔及其身后的巴比伦(一)曾经的苏美尔(二)苏美尔身后的巴比伦(三)“古巴比伦现象第三章 “轴心时代”的哲人家园引言:“轴心时代”的时代一、“轴心时代”的地域性特征(一)“轴心时代”的地域性(二)地域性的“轴心时代二、“轴心时代”的哲人(一)跨时代的“轴心时代”的哲人(二)“轴心时代”哲人家园的哲人三、春秋灾害与“人文思潮——以道家、儒家为重点的个案探寻(一)贫困、脆弱与灾荒:民生一种状态(二)“轻天命”的“人文思潮(三)“法自然”的老子与“畏天命”的孔子四、饥歉、瘟疫与“古典时代——以古希腊雅典城邦为中心的考察(一)“家园”(二)“家园”的家园第四章 宗教故里的“灵境”引言:“彼岸之神的幻影”一、恒河岸边升腾的佛光(一)恒河岸边走来释迦牟尼(二)“四谛”说缘起……第五章 “三荒”、流民与环境恶化第六章 生态危机与乡村社会变迁后记

章节摘录

  为了生存,埃及先民离开日渐荒凉的原住地而逐渐向日益适宜居住的尼罗河谷迁移。因为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尼罗河谷地的环境发生了大变化。其中,经过漫长历史岁月“洗礼”,定期泛滥的河水给尼罗河河谷铺上厚厚一层淤泥,有的地方深达三十英尺以上。淤泥里有大量的有机物与无机物,形成肥沃土壤,有助于作物生长;尼罗河定期泛滥还会给土壤灌一次透水,这些都为古埃及农业的发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就是说,气温变化使尼罗河谷地成为有利于农耕的区域。气候改变了尼罗河谷地环境,改变了环境的尼罗河谷地也改变了古埃及先民的生活。这一时期,埃及先民为了生存,只有发展农业,农业出现不仅提高了埃及人的生产力,还促进了农业文明地发生与发展。正如有学者指出:“新近的发现表明,在公元前15000年一前5000年之间,尼罗河流域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被一群群的猎人采集者所利用,他们或许试图将某些当地的禾草和哺乳大动物人工培植或训养。但是,新石器时代充分发展的农副业是与或是从东北(利凡特)或是从西北(非洲)引进更高级的培植驯养方式一起发生的,这种引进,如果不是由侵入集团带进来的,便是当地土著中的石器居民从外面输进。  总之,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埃及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为人工灌溉农业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是时,游走在这片土地上以狩猎一采集为生的半游牧民族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修筑房屋,定居一处,以农耕生产所需的食物。这一时期,种植业已经沿尼罗河发展起来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明灾荒与贫困的一种生成机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