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

李安宅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5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李安宅  

页数:

164  

字数:

149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仪礼》与《礼记》对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本书是近代国人对这两部经典从社会学角度加以全面系统研究的首部专著,无论对于社会学研究还是礼学研究,都具有拓宽新视野、开辟新领域的重要意义。作者对于史料删繁就简、去芜存精,分门别类之精当,分析评论之高妙,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李安宅(1900-1985年),河北省迁安县人。字仁斋,笔名任责。著名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家。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中国民族学会顾问、中国民俗学研究会顾问等。1926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赴美国深造。1938年赴甘肃拉卜楞寺对藏传佛教进行实地调查,后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言第二章 礼(1)礼的本质(2)礼的功用(3)行礼的资藉(4)礼的理论 甲、中庸 乙、诗的态度 丙、一般的理论第三章 语言第四章 物质文化(1)衣饰(2)饮食(3)居住(4)游行(5)什物 甲、长度 乙、容量(6)职业 甲、分工 乙、贱艺第五章 乐(1)定义(2)作用第六章 知识(1)演化的认识(2)对于宇宙的认识(3)对于地理的认识第七章 宗教与仪式(1)育子 甲、生产以前 乙、降生以后 丙、接子与名子 丁、抚养(2)冠笄之礼 甲、仪式 乙、意义(3)婚嫁 甲、仪式 乙、意义(4)丧葬 甲、葬前 乙、葬 丙、葬后 丁、丧义(5)祭祀 甲、祭之种类 乙、祭之准备 丙、祭之处所 丁、祭之理论(6)卜筮(7)其他信仰 甲、梦 乙、人为天地心第八章 社会组织第九章 政治引用书目附录一:关于祖尼人的一些观察和探讨附录二:边疆社会工作附录三:边民社区实地研究编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不是专门研究礼学的,其中只有两篇文章讲礼学,但是这两篇却是很经典的,其中的观点很有解释力


还好 书包装得很好可能关注这本书的人很少 我也是因为老师推荐而开始看的写得还不错 对丰富我们的思想观念有很大帮助 嗯


  通书观点莽撞,言语粗糙。
  
  第一章《绪论》中,说“六十花甲子”“小周天”“大周天”等等是”莫名其妙的东西”。难以想象,这是研究《仪礼》与《礼记》的学者,不禁质疑他的学问根基在哪里。《参同契》、葛洪、陶弘景,哪个不曾透彻论述。
  
  第二章中,论《礼的本质》,说“礼起源于人情”,几近胡言乱语,类似说“树木起源于房屋”。礼的本质在于“秩序”,“中庸”只是维持秩序的方式。得此秩序,方能“异于禽兽”,方能“别异同,明是非”(《曲礼上》)。
  
  第三章《语言》中,谈及家族亲属的称呼与对“死”的种种界定,本是很好的发现,但下笔之处浮萍掠水,草草结束。“二礼”之中,家族亲属称呼伤的差异,本是研究古代社会学的良好角度,如果从字源学上分析,均可以得出此差异与尊崇自然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物质文化》,本应是全书的重心之一,却成了机械的罗列。完全没有涉及、更难奢望其推论出礼制的各个层面之所以如此的缘由。
  
  第五章《乐》,同上一章一样,依然是抄袭与罗列。论“乐之本”,以《乐书》中的“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来确证。但却没有深入分析,“人心之感于物”的“物”是何物。以作者对《乐记》的连篇抄写看,此“物”只是外物。而忽略了中国文化“礼乐”并称的根源;“乐”乃是“完美秩序”之“物”的节奏。
  
  第六章《知识》。此章的题名很是轻率。内容本可深入研论礼的源出,却可惜作者心力所限,对《礼运》《王制》《月令》的理解缺乏通解与运用。
  
  第七章《宗教与仪式》,论述丧仪与祭祀。“宗教”一词显然源自“西学”。此词一出,通章论述全部失效。中国礼制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毫无宗教气息,有的只是对生者的赞美、死者的尊重。这也是研究丧仪、祭祀的唯一依凭所在。
  
  第八章《社会组织》,论述婚制与社会关系各层面的呈现。婚制与君臣关系,与《乐记》关系至深。诸小节之中,作者把“婚制”单独列出一节,本是妙着,然而,依然可惜的是与其他诸章、节一样,其思考缺乏独到、深入的贯通之点。
  
  第九章《政治》。政治是“礼”的世俗应用的极致。所以,也是历朝重视礼制的究竟原因。但作者在第二章第四节《礼的理论》之《诗的态度》部分,所表达出的对鬼神的不敬观,在此章显然仍然左右着其判断方式,使得此章与该书中的多个本应详述但均草率结论的章节一样,陷入了浮泛的叙述。
  
  真可笑。读完此书。
  
  2010.6.17 西安


你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几十年前的研究,当然是觉得这本书漏洞百出。。。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开创研究领域,把社会学/人类学的目标投向了汉文化,以及从史书中还原当时的社会场景,以及这些场景背后的意义(功能派)。颇有现在搞社会史的历史学家们的范儿了。


Tina好,我只是有些生气,这样的书为什么要当做“经典”再版。


现在被称为经典的书都有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缺陷吖,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解读这些经典,知道不足在哪里,哪里已经被进一步地挖下去了,发展到什么程度的研究了等等~~就算是同一个人写的,专攻和弱项都有所不同呢,祖尼人那片要比礼记这篇写得更精彩一些,而且这本书整体上远不如藏地考察那本书来得精彩。


你真是宽容。。


不不不,如果这是时下谁写的论文的话,偶肯定是要吐槽了。。。


如果稍微多一點思考該書寫作的整個社會背景,以及當時的中國文化的所謂現代性構建,也許你會對這本書寬容多了。
當然,經典之作應該可以超越時間的維度來衡量,而不是以歷史的視野為之開脫。以成熟的學科或者學術理念來閱讀這本書,可以說確實頗多遺漏、附會與誤讀,有些地方只是西方理論的一種重寫。然而,換個角度想想,就說標題“社會學的研究”,就能明白作者是希望通過一種嘗試,通過對《禮記》與《儀禮》以社會制度的方方面面梳理,尋找能解決或者圓融中國社會的所謂“法則”與“規範”。在這一點上而言,這本書還是具有著一種觀念上的價值。
當然,如果以傳統經學或者現代文獻學的標準來度量,它確實還不是經典,孫詒讓《周禮正義》比這本書要權威得多。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