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当十铜元

伍德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7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伍德华  

页数:

230  

字数:

172000  

译者:

钱屿,钱律  

内容概要

本书是在国际范围内被公认为研究中国铜元的鼻祖和权威的伍德华的经典著作,也是第一本对中国机制当十铜元作系统介绍的书籍。书中分省对中国机制铜元做了大量精细的梳理和鉴别,创设了分解铜元面背,分别编号,以编号的组合来反映芜杂的版别,并且在表格中详细地列出币材、重量、评级等。本书内容曾以英文于1926-1935年在《中国科学与艺术杂志》上陆续发表,1942年在巴黎正式结集出版,出版60多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权威和经典,但却一直没有中文版面世。作为首次中译本,本版中文由上海博物馆钱币鉴定专家钱屿翻译,并重新配制了图版。本书既可作为钱币研究者和近代经济史、金融史和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参考,又为广大钱币收藏者和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权威、实用的工具。

作者简介

特拉西·伍德华,英文全名A. M. Tracey Woodward,美籍犹太人。1876年,伍德华出生于印度洋中的留尼汪岛。1879年随其母亲定居于日本横滨,1895年迁大阪附近的神户。其父是一名海员,喜好收集邮票,伍德华12岁时接管了父亲的邮票集藏,养成其一生的收藏嗜好。伍德华16岁时

书籍目录

编译说明序言第一篇 安徽省第二篇 浙江省第三篇 直隶省第四篇 清江第五篇 福建省第六篇 奉天省第七篇 大清铜币通用币第八篇 湖南省第九篇 河南省第十篇 户部第十一篇 湖北省第十二篇 江西省第十三篇 江南省第十四篇 江苏省第十五篇 广西省第十六篇 广东省第十七篇 北洋第十八篇 民国铸造的当十铜元通用币第十九篇 山东省第二十篇 山西省第二十一篇 四川省第二十二篇 云南省第二十三篇 东三省、京局、加盖币第二十四篇 错版铜元结束语附录

媒体关注与评论

  出版60余年来,影响深远、至今不衰;中国铜元学术研究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铜元研究经典著作首度以中文面世;权威专家历时多年精心编译。  在中国铜元研究领,有一位外国人和他的著作经常被提起和引用,不少钱币学家多以他的这本著作为蓝本,撰写各自的铜元著作,他因此被丰为科学研究中国当十铜元的奠基人,而他的本著作则被认为是中国铜元学术研究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他就是伍德华,而这本著作就是《中国当十铜元》。  伍德华,英文全名A. M. Tracey Woodward,美籍太人。1876年,伍德华出生于印度洋中的留尼汪岛。1879年随其母亲定居于日本横滨,1895年迁大阪附近的神户。其父是一名海员,喜好收集邮票,伍德华12岁时接管了父亲的邮票集藏,养成其一生的收藏嗜好。伍德华16岁时就撰写有关邮票文章。1905年,伍德华售出其父亲的世界性的邮票集藏,着重于日本邮票,不久成为日本、朝鲜、中国台湾邮票的权威。  他于1906年(一说1916年)移居上海,后为上海产业有限公司的主要股东。据其在法庭供称,从1918年至1925年,他已将价值几百万两的鸦片运到了中国。1918年,伍德华因不堪在上海的美国律师的敲诈而向美国法庭自首,认当年他私运了价值白银一百万两的鸦片到国。此时美国虽主张禁止贩卖鸦片,但实际上对贩卖鸦片的处罚极其轻微。因此,伍德华在交出一笔罚金后便逍遥法外,重操旧业。1925年,伍德华又一次案。这次,伍德华是从印度购买了270箱(合3.7万磅)大土运到波斯湾土耳其的一个大商埠,计划转运中国,其间在印度的活动得到了英国殖民当局的同意,还牵涉到许多头面人物。此次波斯事发,伍德华曾交出一笔罚金和保证金,后保管这笔款项的律师向伍德华索贿的隐情暴露,故伍德华因在法庭上作证有功而免于处罚。据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东方钱币馆长弗朗索瓦·蒂埃里(中文名陈明道)十余年前告知,巴黎的国际警察组织欧洲分部至今仍藏有一份关于伍德华在20世纪10-30年代涉嫌走私鸦片、东方文物为生的档案。1930年他举家迁居法国,1937年又回上海清理个人财产,回法国的第二年去世。伍德华的藏品均分出售,其赖以写作的资料数千枚当十铜元也已于1954年售出。据买主称,这些铜元放在一个箱子里,重地搬不动。  伍德华平日对中国铜元研究情有独钟,以雄厚财力为后盾,不遗余力地四处收集中国铜元。相传为收集铜元版别,伍德华曾在上海老城厢的九亩地(今西门中华剧场旧址)开设剧院,每日将售票所得的铜元逐一挑选。20世纪30年代,他曾与耿爱德等人组织的上海西人货币会、以及上海古钱收藏家们有着频繁联系。在1922年8月出版的《新中国评论》杂志上,伍华首次发表了《山东铜元》,成为了中国当十元研究的发端。之后,从1926年3月至1935年12月,伍德华在《中国科学与艺术杂志》(不久改为《中国杂志》)上断断续续地发表了《中国当十铜元》的系列英文文章,逐次一一介绍中国中央和地方各造币厂、铜元局等铸造的当十铜元。后于1942年,他已发表的文章被编辑成册,在法国巴黎正式出版。  《中国当十铜元》一书自出后60余年来,影响深远、至今不衰。首先,此著以英文撰写,便于欧美钱币界人士了解中国铜元。同时,作者在写作时已经考虑到西方人的需要,故在注释中分别对中国的各个省份作了背景介绍,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地理、经济等方面的资料。他所引用的书刊多来自诸如甘沛澍、艾约瑟、夏鸣雷、卜士礼、卫利、晏文士、骆任廷等人著作,他们均为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外交官员。今天,已经很难读到原著。通过《中国当十铜元》的引文,对研究清代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了解当时西方人士对中国的实际观感等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史料。同时,他又大量地引用了英文版的《中国经济新闻简报》以及《海关十年报告书》,这些当时的档案、报刊真实地反映了清代、民国年间铜元铸造、发行和流通的状况,对于今天我们从事经济、金融和钱币学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学术资料。其次,伍德华在《中国当十铜元》中对铜元的版别作了大量的、细致的工作,自行设出分解铜元面背,分别编号,以编号的组合来反映杂芜的版别,并且在表格中详细地列出币材、重量、评级(珍稀程度)等,这为后人科学地研究中国铜元开辟了一条阳关大道。自《中国十铜元》出版以来,日本、台湾、香港等地的钱币学家多次以其为蓝本,撰写各自的铜元著作,对铜元版别有所补充,但从开创性而言,均无法于伍德华《中国当十铜元》同日而语。从这一角度出发,伍德华无愧于科学研究中国当十铜元的奠基人,而《中国当十铜元》则应是中国铜元学术研究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当十铜元 PDF格式下载



铜圆收藏的基础书,年代早,资料可信度高。


书是好书,权威性比较强,但是不是很适合新手,作为知识储备还是可以的!价格又不贵,玩铜圆的大家都可以买一本备用!


书中文字是繁体字,图片也不是很清楚,对不同省份铜元的介绍不是太详细。对非专业研究人员没有什么吸引力。不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