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一代才子钱钟书

汤晏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5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汤晏  

页数:

39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汤晏是美国纽约大学历史学博士,然对文学的兴趣似乎甚于史学,他欣赏胡适、徐志摩、叶公超、福克纳、海明威、厄普代克等中外作家、学者,但他最心仪的是钱锺书。 汤晏自上世纪40年代末开始接触钱锺书的作品,70年代末在美国和钱锺书先生相识后,一直与钱锺书、杨绛夫妇书信往来达二十年之久,多年来并大量搜集与钱锺书相关的资料,其浸淫之深,查证之详,用功之勤,使本书成为目前最详尽的一部钱锺书传。

作者简介

汤晏,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纽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已退休,居纽约。

书籍目录

杨绛先生函简体字版前记引言第一章 家世(1849—1910)第二章 幼年(1910—1929)第三章 父亲钱基博(1887—1957)第四章 清华才子(1929—1933)第五章 青年讲师(1933—1935)第六章 牛津(1935—1937)第七章 巴黎(1937—1938)第八章 西南联大(1938—1939)第九章 蓝田(1939—1941)第十章 上海(1941—1945)第十一章 上海:胜利后(1945—1949)第十二章 北京(1949—1978)第十三章 出国访问(1978—1980)第十四章 钱锺书热(1980—1994)第十五章 缠绵病榻(1994—1998)第十六章 泰岱鸿毛(1998)结语简体字版后记附录一 繁体字版后记附录二 读英译《管锥编》——纽约读书笔记之二索引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代才子钱锺书》的作者汤晏是美国纽约大学历史学博士,他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接触钱锺书的作品,遂成“钱迷”。70年代末在美国和钱锺书相识后,至今与钱锺书、杨绛夫妇通信联系20多年,搜集了大量有关钱锺书的资料,其浸淫之深,查证之详,用功之勤,使本书成为目前最详尽的一部钱锺书传。1998年钱锺书仙逝,故人凋零不胜悲怀,身居海外的汤晏更加追念这位中国“当代第一鸿儒”。为了实现20年前:“我要为钱锺书立传”的私愿,汤晏决心为钱锺书写一部“可靠的生动的传记”。他以“取材严谨,行文简洁”为写作原则,文中所述均有事实根据和出处,注解之详细在传记中颇少见。注解和正文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部传记和其他作者的传记相比,“略他人之所详,详他人之所略”,匡正了一些事实的错误和讹传。这部传记不是讨论钱锺书的创作或学术成就的专著,它简略地记录了一代才子钱锺书的一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锺书过目不忘的记忆,淹贯中西古今的博学,滔滔不绝的口才,浓郁的机趣与睿智,淡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是一部“哲理性的传记”。书中令人捧腹之处,随时可见,在笑声中感叹才子的智慧,令常人望尘莫及。


编辑推荐

  《一代才子钱钟书》不是讨论钱锺书的创作或学术成就的专著,它简略地记录了一代才子钱锺书的一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锺书过目不忘的记忆,淹贯中西古今的博学,滔滔不绝的口才,浓郁的机趣与睿智,淡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是一部"哲理性的传记"。书中令人捧腹之处,随时可见,在笑声中感叹才子的智慧,令常人望尘莫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一代才子钱钟书 PDF格式下载



没有注释的人物传记,算不得真正的人物传记。因此,汤晏所著,应该居于钱锺书传记之榜首。相比之下,浮躁的海内学人,就逊色的多了。至少,身在海内,获取资料更容易一些。向汤晏先生致敬!


一直想买一本翔实的钱钟书传,后来在杨绛的《杂忆与杂写》中看见杨绛致汤晏的书函,所以决定买来这本《一代才子钱钟书》。作者是历史学博士,欣赏中外文学大家,尤其对钱钟书最是心仪。历史学家讲究的是有史有据,而且汤晏和钱钟书夫妇颇有交往,因此汤晏所写的钱钟书应该比其他作者更恰合钱钟书本人罢。本书和大部分传记一样,采用时间线索,从家世开始,记述一代才子钱钟书由幼年到逝去的一生,所记甚为详实。而且作者是海外学人,想必也会少些条条框框。开卷有益,希望能满足自己对这当代大儒的仰慕之心!


我热爱钱先生,作为一个钱先生的忠实读者,我甚至希望钱先生就是一个不死的神明。但是我更想了解一个真实的钱锺书,作者的精神我很感动,纠正了许多瞎传的掌故……作者的语言我很喜欢,叙述真诚真实!


钱钟书老先生一直是我的偶像,所以了解他的生平更有必要,该书我看得很仔细很慢,透过此书也确实知道了老先生一代才子之名并非虚得,他的作品可不只有《围城》,更多的是给更有层次的知识分子看的,非我辈能读懂,但是无论如何,钱老先生确实值得我崇拜得五体投地。


如果喜欢钱钟书的话 很值得一读 介绍的很详细 有很多有意思的小事情 偶有纠正其他传记错误的地方 个人觉得可信度比较高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才子的一生!
过目不忘的记忆,渊博的知识,聪慧的才气!值得一读!


力行不倦,打造中西文化园林   钱钟书的涉猎广泛与博闻强记是出了名的,有大量的报道说他过目不忘,有着照相机的记忆功能。但说起他的文学成就,真正为人推崇的当属《管锥编》。


内容很好,很真真实,作者下了很多功夫。钱钟书先生一直是我的偶像,无论是事业上还是生活上,我都认为他是个实现了自己价值的人。


喜欢钱钟书,喜欢他对待读书的态度。买了这本书后,特别兴奋,因为里面的内容感觉特别客观,同时也非常激励自己好好读书。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钱钟书,至少,每个人都可以努力向他一样珍惜一生的时间好好读书。


钱迷必读!!!!!!


刚看完,内容详实,偶有用词不当,无伤大雅
建议“钱迷”寻来一阅


作者视角独特,让大师走入现实中,可以感悟,可以学习,可以真切地感受大师。


写默存的书,自当默默珍存


还没开始看,不过书的质量很好,希望内容不要让我失望!


教育子女,挺管用。


内容详实 很有启发意义


介绍钱老的好书,慢慢阅读,好好体会,感悟人生


没事时看见了就拿起来翻翻,没什么感觉。


就书的质量而言还是不错的,纸张等方面都还可以,这方面大家可以放心。就内容而言虽然为大师立传不是很容易,但此书还算是不错的,引用材料也很丰富。在台湾此书名称是天下第一才子钱锺书,足见对钱先生之重视。还是希望大家有机会读一读的。


说实话,作者写得一般,完全是冲着钱钟书的大名才买的,尚可吧


我是钱迷


我其实还没有阅读这本书,但是我愿意花时间来了解人家的观点


我的偶像,我要收藏。。。。


汤晏先生的书说写得完全不能揭示钱钟书的深度形象可以说我浪费了27元尤其是题目一代才子钱钟书更是荒唐一个只能去考证钱钟书的人却用如此的题目实在伤害了真正喜欢钱钟书的人


   匆匆读完了《一代才子钱钟书》 。 对钱的生平、著作有了大概的了解。
  
   其中也发现了一些令人吃惊的史实,比如文革时期钱钟书、杨绛等文人受到的难以想象的屈辱;钱在改革开放后对冯友兰的严厉批评;再比如,被日军杀害的杨荫榆女士是杨绛的三姑母;钱氏著作中的对应讽刺对象等等……
  
  我对这部传记有如下的感想:
  
   首先,我了解到作者为“体制外”的学者,与钱钟书、杨绛长期保持通信关系,且本书中注释丰富,引据充分,我相信此传记的历史可靠性应该是相当高的。
  
   然而,我对作者某些细节的观点表示怀疑,感觉他有些描述夸张了。比如杨绛女士的长相“杨绛是一风华绝代的美女。”这在我看来,有些言过其实。再有,在书最开头有一段杨绛的信函,表达了无法写序的态度,并提出与作者有观点不合之处。(以钱钟书在解放后选择留在大陆的原因为例,作者认为可能是出于对新党派的希望;而杨绛强调是对祖国语言的热爱驱使他留在大陆继续创作。)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作品,颇有可观之处,因为这传记不仅仅是讲关于钱钟书的历史故事,更细细品读了钱的一些代表作品,同时强调钱各个时期的生活对他创作、治学风格的影响,我觉得这是表达一个学者、作者的灵魂塑造过程的最好方式。
  
   我真心佩服钱钟书先生,尤其是他学贯中西,博闻强记,写作的讽刺笔法与我心也有chemistry一般。像他这样,接受了系统旧学教育而又能吸收西洋精华的学者,在今日已难寻觅。可叹! 最可叹的,是中国旧式教育之不存。从某些方面来说,真是一大憾事。书中举例:胡适9岁以前读完《孝经》、《朱子》、《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经》、《周易》、《资治通鉴》;而与中国旧式教育颇类似的西方例子是19世纪著名哲学家及经济学家约翰·穆勒,他的父亲詹姆斯·穆勒也是出色的文人,在他的监督导学下,约翰·穆勒3岁习得希腊文,7岁饱读希腊名著,8岁学习拉丁文,而后学习逻辑、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代数、几何学以及微积分。
  
   谁能说这样的教育方式一定是“迫害式教育”呢?


  作者虽然对杨绛执礼甚恭,但无害于他否定一些杜撰的对传主的溢美。全书以传主的生平为顺序,分段落写成,其详略未必尽符合传主经历之丰寡,不过,凡有所记录,则引证丰富,其中的若干则颇解颐,如刘文典跑警报。
  
  钱氏一生与许多同代人的相比,不算戏剧化,其人性格似也不太激烈、外扬,晚年的自重有守则更见其明智。至于,访美一节中钱氏的表现,体现得更多的可能只是一种有节制的表演欲,不放过任何宜于说一些聪明话的机会,而非久经世故的狡黠,这一点也可证诸他在动乱中的表现。
  
  稍有遗憾的是,对于钱先生的学问作者着墨不多,就中,多的是他人的评价,欠的是自己的判断。当然,如果作者在传主所事的学问上不在难望其项背之列,那么他又何必为人作传。


  這幾天都在看一本新收的二手書,這本書是湯晏寫的《一代才子錢鍾書》,是內地簡體字版,我未看過台版,不知講錢鍾書先生在文革那章有沒有刪節。雖然我不是錢迷,但近來對民國那時的人物非常有興趣。總覺得那時的大師輩出,總覺現在身不逢時,皆因現在乃大師飄零之時代也,感覺上現在總有不少《圍城》裏韓學愈之流。
  
  雖然我不是錢迷,但覺得這本書寫得不錯,對錢鍾書先生的生平寫得很詳細。(不過不知道是否由于大陸版的關係,總覺得這本書詳遠略近)看到錢鍾書在1979出訪美國時,說中國當時在文革中對世界一無所知,實令人惋惜,尤其是看到錢鍾書在文革時要做信差,選宋詩選注又不得不跟當時的政治風氣選,甚至連他寫的序都不得已要加老毛寫給陳毅的信,說宋詩「味如嚼臘」,不然如果當時錢鍾書沒留在大陸的話,成就可能更超綽。(就算連其鉅著《管錐編》也聽聞因為文革過後,錢鍾書還有點餘悸而有不少章節未寫)
  
  其實我以前初讀錢先生的書,感覺有點像葉恭綽寫給冒效魯的信中所說一樣:「默存才性及基礎均優,然頗有散錢無串之憾。」,但另如夏承燾在《天風閣學詞日記》中說過,「閱錢鍾書《談藝錄》,博聞強記,殊堪愛佩。但疑其書乃積卡片而成,取證稠疊,無優遊不迫之致。近人著書每多此病」,近來看這本書則似乎夏老此說並不確,因為錢鍾書在清華讀書時,上課從不抄筆記,只是到牛津讀書時,因為書本不能外借才開始抄筆記。不過無優遊不迫之致,倒也是真。
  
  不過近來網上看有一些對鍾先生負面的評論,例如說錢先生只是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錢先生沒啥創見,只是掉書袋等。我想這些批判大多都不著邊際。如果看看談藝錄或七綴集,就會知道,錢鍾書對詩,對中國傳統文藝自有其一套。當然錢鍾書本身不是一個建構體系的學者(如牟宗三),也不是一個釐清問題的學者(如勞思光),而錢老的確與同樣博學的陳寅恪也不同,單單看他們兩個的行文風格也不同。不過我倒覺得錢鍾書在當代中國上是可貴的,單單是他的博學,當代不少所謂的國學大師便難望其項背。
  
  總括來說,本書很值得參考,雖然本書作者自稱錢迷,在感情上或多或少對錢鍾書褒多于貶。(更準確來說是沒見過作者貶錢鍾書),但在瞭解錢鍾書的本身,甚至是暸解與錢鍾書同時的學人是一本不錯的參攷物。作為一本非理論性的書籍,可以看得很快,也適合青少年閱讀。
  
  寫于2008年02月03日 星期日
  http://testo-bookstore.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html


   对于钱锺书的生平大概说得上是世人皆知,杨绛的《记钱锺书与〈围城〉》、《干校六记》、《将饮茶》、《我们仨》等多有涉及,正儿八经的传记,十多年前就有了孔庆茂的《钱锺书传》;然而杨绛的文字虽然才情俱备,却不能算是严格的传记,而孔庆茂的大作虽名“传”,实质上则更像是钱锺书生平故事与轶事的汇编,硬伤随处可见,且溢美之辞几近谄谀(此君后有《杨绛评传》问世,风格类似),直教人觉得钱氏夫妇乃是圣人了——在我看来,圣人的言行,是只能在《圣经》和《古兰经》里才得以一睹的(或许还可以加上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吧)。
   汤晏的钱锺书传比我期望的要好,老一辈的学人,文笔固然平实流畅,而细致的注释也更让人钦佩其学风。在注释中,作者除了注明事实的来源和文献的出处、提供相关人物以及历史背景的介绍,更对于有矛盾的说法做了详细的考订,例如作者虽然数处引用了孔庆茂的作品,但却在一处指出孔文引用了夏志清的文章,“但孔庆茂未注明出处,这是孔不老实的地方”,“夏志清弄错了,孔也跟着抄错了,很不应该”(见本书92页)——这足以说明汤晏在引用资料尤其是二次引用时很注意了资料的核实。
   不过这本钱锺书传也就仅仅是“比期望要好”而已。杨绛在给作者的信中褒扬其“不采用无根据的传闻,不凭‘想当然’的推理来断定过去,力求历史的真实”,这固然保证了“历史的真实”,但也正因此,作者囿于种种可获得与可验证的资料,如前述的杨绛的作品、钱锺书师友的回忆以及大量的杨绛的信件,除了因为作者的台湾背景而提供了些许另一角度的历史背景外,实在也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尤其是对于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拨乱反正后的1978年,这漫长的29年时间,作者居然就以一章共26页的篇幅草草掠过(而之前,对于传主在西南联大仅仅一年的生活,作者却是用了同样的篇幅的)!而这段时间对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是影响莫大的,例如,如今议论纷纷的钱锺书
  参与《毛选》英译之事,作者居然只字未提。对于这一段历史处理的如此简略,一方面是也许由于资料不足,另一方面,也显得作者功力不够,实在是让人遗憾不已。
   要说作者的功力之表现,更明显的是对于钱锺书的作品,除了《围城》,再没有一种能作出深入透彻的分析——而对于《围城》的详尽分析,也更多的是基于杨绛的作品而作出的人物和史实方面的考据罢了。例如《槐聚诗存》,窃以为作者如不仅仅简单的引用,要是如同陈寅恪那样来一个详尽的史诗互证,定当有所发现。再如野史所云吴组缃谓钱锺书:“你的著作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自己。”事后钱钟书回寄一套《管锥编》给吴先生并说:“我的书,你都没读懂!”(余世存《非常
  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274页)如果这段对话属实,那钱的答语实是大有深意,而可惜的是汤晏即使不知道这段对话,却也绝没有能够透过文字去分析钱锺书的心理与学术思想。
   简单的说来,汤晏的书,趣味大于学术,仿照钱锺书的话来说,是给读者介绍了一只下了若干金蛋的母鸡,而对于那几个蛋,却只是称称斤两就了事了,其详略程度倒也正适合所谓“猎奇朝圣者”(本书346页)。
   此外,本书有一处译名前后不一致和几处索引页码错误。


  
  这本书是在图书馆踱步中看到的。装帧白净光鲜,让人顿起怜香惜玉之情。于是便借出去了。总的来讲,像是一部Hagiography,而非英美意义上的Biography。倘若传主为他人的话,应冷眼蔑视之,但却是钱锺书先生,所以本书文字尚可谅解,if I were in his shoes,谅必好不了多少。钱锺书的生平不必赘述,本书亦无甚猛料,可观者唯其注释者,就像钱锺书本人的《宋诗选注》一样,被胡适称誉‘注确实写得不错,还是可以看看的。’作者的文风近于另一位旅美学者唐德刚,即正文虽有春秋笔法,却将嬉笑怒骂多半填入注释。不过汤晏还不像唐德刚那样,注释要比正文长出一倍多。
  
  本书正文首先宜看第十三章,记述钱锺书于七十年代末出国访问,盖由作者亲身经历也。读之欣欣然,天悯中华使其斯文不坠之感,跃然纸上。另外,就钱锺书在西南联大和蓝田的经历,本书也有详略得当的介绍。且谈几个私感,一是我读《猫》时,就钱锺书影射的作家做了几个猜测,竟是百发百中,可喜也。二是作者不愧旧居英美,有一定的Common Sense,在附注中将几种吹捧钱的逸闻毫不费力的摧毁了。三是读到一小段钱锺书的英文信笺,虽说写给夏志清,但还是有点stilted,用idiom过多,反不如浑然天成者。不过话说回来,钱锺书之所以被誉为‘三百年一见的才子’(不知上一位为何人?),乃因其学贯中西,不能以买办英语苛求也。


   寂寞的天才
  
   作为海外国学扛鼎人物,余英时老先生曾在《我所认识的钱钟书先生》文中郑重地说,钱钟书“是中国古典文化在20世纪最高的结晶之一。他的逝世象征了中国古典文化和20世纪同时终结。”这不啻为一个极高而精准的评语,也反映出随着时间的流逝,“钱钟书热”何以一浪盖过一浪。而想一看中国古典文化“最高的结晶之一”,想一探上世纪知识分子跨越整整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心路历程,阅读时下新出的《一代才子钱钟书》可谓“窥一斑而见全豹”的选择。
  
   相比市面上形形色色的“钱传”,这是一本可靠的标准传记。说它靠得住,是因为作者“取材严谨,行文简洁”的写作原则摒除了传记作者往往靠想象力不真切的发挥。作者汤晏不但与钱钟书相识,且与钱夫妇保持二十年的“鱼传尺素”,第一手资料翔实,更得到杨绛先生“不采用无根据的传闻,不凭‘想当然’的推理来断定过去,力求历史的真实”的称赞。说它标准,是因为这不是一本重在考据和论证的学术著作,而是富有可读性的血肉丰满的全面传记。
  
   看一个天才的成长过程,再对照自身的成长会有无穷的启迪,本书试图去表现这一点。钱出身于书香门第,其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有如照相机,钱父作为国学大师对其严厉的教导让人看到了傅雷对傅聪音乐天才的影响力;钱钟书在清华的大学岁月“才辩纵横,神采飞扬”,与众多学问大家亦师亦友;钱在牛津和巴黎大学汗牛充栋的书海中持之以恒地跋涉;钱在西南联大的短暂任教以及奔赴湖南蓝田的那一段在《围城》中活灵活现的苦难旅程;钱夫妇在沦陷的上海如何韬光养晦以及抗战胜利后的厚积薄发;钱在文革“干校”中的饱受折磨与文革结束后出国访问每到一处学人争睹学识风范……本书主要以时间为脉络,地点的迁徙为辅,一一娓娓道来。钱钟书的博闻强记,自信狂狷,心直口快,口无遮拦,不问政事,埋首学问,其孩童性情与大家风范跃然纸上。扎实的国文根底,浸淫于欧美文化,学养深厚,经历抗战、解放、文革,乃至改革开放年代,一辈子的沧桑,风骨不让,风度翩翩,这不就是那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吗?
  
   如果你和我一样,俨然以半个“钱迷”自居,则阅读此书无益于一次发现之旅。钱钟书在其短篇小说中对当时一些文人的含沙射影,《围城》中极具众生相的男男女女的现实原型,钱钟书与方鸿渐若即若离的关系,你会发现一个天才的小说家是如何以魔幻之力糅合现实与想象。近几年钱老虽逝,笔墨官司却接连不断。钱钟书对冯友兰的批评招致的不满,炒得沸沸扬扬的关于文革期间钱钟书打人杨绛咬人的故事,钱钟书与亦师亦友的吴宓间的性情误会,这些“钱迷”深感兴趣的历史都在本书中有不求噱头但求真实再现的记叙。最让人惊喜连连的莫过于散落在每一页的幽默。钱钟书的活泼性情以学问的方式表现,其俏皮和深刻自不可与常人同日而语。当阅读到水晶先生发问钱老,质疑何以《围城》诸人皆冷眼嘲讽,惟唐晓芙无半点嘲讽却中途“淡出”小说,钱老反问:“难道你的意思是说,唐晓芙是我的dream-girl(梦中情人)吗?” 时,不禁掩卷大笑。
  
   当阅完此书回思默想时,感受更深的却是作为一个天才的寂寞。天才注定是寂寞的,在学问上笑傲江湖,在为人上傲骨凛凛,怎不孤独?天才必然是寂寞的,没有那些冷板凳的岁月、一个人的苦思冥想,跨越千年与古人的神交,何来掷地有声的文采?即使是这样一本堪称可靠而生动的传记,对于尝试贴近天才的内心,依然还是皮毛之举。这既是憾事也是幸事,留给读者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要想有所成就,就必然承受一般人所不能承受的寂寞。而在阅读中渐悟、顿悟,在电光石火的某一个刹那靠近大师的内心,那一刻,你我也是寂寞并快乐着的。
  
   作者简介:汤晏,台湾学者,美国纽约大学历史学博士,对文学兴趣似乎甚于文学。欣赏胡适、徐志摩、叶公超、福克纳、海明威、厄普代克等中外作家、学者,但最心仪的是钱钟书。多年来大量搜集与钱钟书相关的资料,立志为“当代第一博学鸿儒”写一“可靠的生动的传记”。此书几年前在台湾出版后风行一时。
  
  (给媒体写的介绍文章,所以光说好话了。这的确是一本标准的传记,资料可靠翔实的传记,值得一看,但同时也是过于满纸的仰慕,难以真正平等、贴心地让读者一窥钱钟书的内心世界。从这一点来说,我更喜欢金介甫的《沈从文》传,他对沈深层次的心理分析以及作品分析是将沈真的还原为一个普通、真实而又杰出的文人。)


人说才子皆有“寂寞”二字,所谓“寂寞无奈”都是因为与时代之间的生疏。钱钟书与张爱玲等都一样,写着,写着就认不得那时代的模样了。不是笔不好;不是智不达,而是那旧人含泪君不识啊!
最近也有些欣赏民国时期的文化和艺术,猛然觉悟,乱世并非都不好。起码我们会觉得缺乏;会自省;会无畏规制;会逆流而行。


我读的是台版,繁体字竖排版,里面有一些文字估计在内地出版时会被删去。


这与钱先生的人生目标有关,他从未立志要成为一代文坛巨人之流,他生平所愿不过“多读些书,多做些学问”而已,他的一生与杨先生均是很低调的人,甚至“围城”当初不过是博杨先生一乐而开始作的。他的文笔自是很与众不同的,于一堆书中二三章就可以见其笔风而与其他家区分开来,单只博学,文采二点便鲜少有人能做到。于我看来他便算得上是大家了,难不成非要是天天出来抛头露脸的那才算是?


读后同感


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也不失为了部很好的作品,虽然名气不如围声大,但篇篇小品精辟,我所收的是坚竖排版,从封面到扉页均相当精美,很有古典气息,真不是电子书能享受到的阅读乐趣。


他为什么寂寞?这本书没有说出这个事情终究是个遗憾。
钱“躲进小屋成一统”其实是一种深深的无奈。
和他同时代的人,看透时代大背景本质的学者作家,选择了这种
可以避开锋芒以能过上“平静”生活。
但大多数的人呢?却是死的死,灭的灭。更多是干脆自己“消灭”
自己了。
是的,如你所说,这本传记讲的都只是皮毛之事。
根本就没有涉及传主的内心。
但这是幸事吗?半个世纪都过去了,我们的大背景大环境却没有什么实质的变化,这是怎样的悲哀。。。


如要看“还原”的钱锺书,推荐看看范旭仑写的《钱钟书性格》,在某一辑钱学研究辑刊里面。虽然比较苛刻,可能接近真身。


顶楼上同志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