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技术创新与经济绩效

(美)本·斯泰尔、戴维·维克托、理查德·内尔森/国别:中国大陆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5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美)本·斯泰尔、戴维·维克托、理查德·内尔森/国别:中国大陆  

页数:

617  

Tag标签:

无  

前言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过程,创新能力正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决是性因素和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可以更有效地整合经济、政治资源,从而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世界各国,区域创新体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政府也在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各地也随后提出了“科教兴市(区)”战略。如何建立和健全一个区域的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各地政府思考的重大问题。  在上海市“科教兴市”和“聚焦张江”的战略指引下,浦东新区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工作,集聚了大量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建成了一批催生科技企业孵化基地,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共享、技术交易、融资等服务体系,启动了科技创新、人才、创业投融资、信息、知识产权等五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展开了以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为目的的“慧眼工程”——浦东新区正在以自己最实际的行动向外界表明:她要成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  “创新与发展丛书”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集合了上海浦东产业经济研究院多位研究人员的辛勤工作和浦东新区各级领导的关注而最终成稿的,值此付梓之际,我在此表示衷心的祝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有着诸多的经验和方法,从中探寻出可供我们参考、借鉴之处,我想这就是本书最大意义之所在了。

内容概要

  从工业革命开始,层出不穷的技术创新不仅如魔法般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更对各国的经济绩效产生着深刻的影响。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辉煌,90年代末美国经济的突出表现,让人一次次将目光投向了技术创新。面对今昔反差巨大的美国和日本,面对泡沫破灭的因特网,人们不禁产生了许多困惑,究竞技术创新的动因是什么?又是什么决定了公司和政府把创新成果转化为财富的能力? 《技术创新与经济绩效》就是以这些问题为核心而展开的,介绍了9个发达工业国家(美国、日本,德国等)、9大产业(因特网、汽车、生物制药等)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如同一张网,将技术创新的每一个相关细节都概括在了其中,为读者展示了技术创新是如何影响经济绩效的。《技术创新与经济绩效》有助于我们对全球经济横向纵向的准确把握,更能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不少启示。《技术创新与经济绩效》论述严密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观点清楚又有充分的资料支持,既是一本经济学专业论著,也是一本相关领域内的工具书,还可以作为政策制定者的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本·斯泰尔,外交关系协会国际经济领域高级研究员。  戴维·维克托,斯坦福大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负责人外交关系协会高级研究员。  理查德·内尔森,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书籍目录

前言致谢第一部分 导言第一章 引言及回顾1.1 创新的源泉和量度1.2 创新的源泉1.3 国家的表现1.4 “新经济”中的政府和行业第二章 历史上的创新:技术和发展的历程2.1 引言2.2 知识与经济增长2.3 第一次工业革命2.4 第二次工业革命2.5 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吗2.6 总结第二部分 国别研究第三章 美国3.1 引言3.2 宏观经济绩效的维度3.3 信息技术对于美国经济成功的作用3.4 新经济与技术变迁的源泉3.5 与其他国家的比较3.6 总结第四章 日本4.1 引言4.2 日本经济增长的表现:增长不断减缓,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急剧滑坡4.3 宏观经济绩效与创新投入无关4.4 创新成果与宏观经济绩效无关4.5 日本的高新技术创新与生产率发展趋势的不匹配4.6 结论:日本的技术创新与其整个国家的经济绩效无关(日本之外呢?)第五章 德国5.1 引言5.2 德国的经济运行和政策问题(1970—2000年)5.3 技术的作用5.4 德国如何推动技术变革的发生并对之加以引导和控制5.5 结论第六章 法国6.1 引言6.2 从不确定时期到辉煌时期(1945—1974年)6.3 摇摆时期(1975—2000年)6.4 法国创新体系的管理改革:“对恐龙的改造”6.5 迷你网(Minitel)和大型超级市场6.6 结论第七章 英国7.1 引言7.2 英国的经济运行状况(1970-2000年)7.3 英国的技术创新(1970—2000年)7.4 企业运作的环境7.5 最后的总结第八章 北欧国家8.1 引言8.2 北欧国家的表现8.3 技术创新的发展轨迹8.4 对技术创新背后的因素的确定8.5 结论第三部分 产业研究第九章 因特网9.1 引言9.2 因特网的发展9.3 因特网与美国创新体系9.4 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因特网9.5 因特网的经济影响9.6 与因特网相关的公共政策问题9.7 结论341第十章 计算机与半导体10.1 引言10.2 半导体与计算机:一个相互促进的发展历史第十一章 银行和金融中介11.1 引言11.2 金融摩擦与金融进步11.3 金融发展及其与组织变革之间的联系11.4 结论第十二章 证券交易12.1 引言12.2 技术与市场结构:一个历史的视角12.3 自动化与交易成本12.4 股权资本成本12.5 交易成本、交易额与资本成本12.6 交易成本的下降对资本成本的影响12.7 交易自动化对资本成本的影响12.8 结论第十三章 风险资本13.1 引言13.2 风险资本业的发展13.3 风险投资13.4 风险资本和技术创新13.5 未来的研究第十四章 生物制药技术14.1 引言14.2 历史背景14.3 作为一种制药研发新技术的分子生物学14.4 1980年以来的产业演进模式14.5 为什么分子生物学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美国商业现象14.6 结论第十五章 农业生物技术15.1 引言15.2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农业生物技术发明和创新15.3 农业生物技术“革新”:推动发明和创新的主要因素15.4 产业结构与经济绩效15.5 农民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接受及其对生产的影响15.6 消费者的反应与基因改良产品折让的意义15.7 政策教训第十六章 电力16.1 引言16.2 产业发展回顾16.3 绩效的测度16.4 在一个受管制体系中的技术变迁:核能的经验16.5 美国向燃气的转变被管制所阻碍了吗?16.6 电力市场的重组:英国的经验16.7 结论和未来第十七章 汽车17.1 导言17.2 创新分类和数量问题17.3 产品和设计创新17.4 生产体系的创新17.5 组织创新:内部运作和扩展企业17.6 结论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三项重大发明:核能、抗生素和半导体。尽管一下子出现了这三项重大发明,但只有电子学领域中两种知识的交互作用以及不同发明的结合一直在持续进行,因而其技术创新没有减缓的迹象,并且被普遍认为是“新经济”的代表。赫尔普曼和金伯格(Itelpman and Trajtenberg,1998)指出,具有特殊性质的半导体是“新经济”的主要发明:它能与其他技术和发明结合,被应用到许多方面,并带来了GPT技术。半导体可以说是继19世纪末期的电之后最重要的发现了。另外,各种发明还会相互结合形成新的发明,而这些新发明的功能大大超越了单个发明的作用。1955年左右,真空电子管被罗伯特·肖克力所发明的晶体管所取代。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速微处理器与激光技术、光纤技术、人造卫星技术、软件技术以及材料学和电子学领域的新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高密度ROM存储器。事实上,所谓的“通信技术”(ICT)革命并不仅仅局限在计算机上,而人们在讨论“计算机”对90年代生产力的影响时,往往会忽略这一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型计算机甚至早期的个人计算机(最初的个人计算机只能算是个带计算功能的打字机)并不是真正的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它们的功能非常有限。一直到90年代,由于通信技术的出现,微处理器技术才得以与许多老技术(如家用电器)和新技术(移动电话、医疗设备)相互结合。然而,通信技术的最终影响恐怕会远远不止它和其他技术结合的能力。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用分析往事的方法来分析现在的事件总是显得有些草率。但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未来的历史学家们将不仅仅把半导体的发明和应用看作是一项重大发明,更将其视为一种能作为时代分界线的飞跃,就像前两次工业革命那样。如果这是正确的话,那么除了GPT之外,还需要有其他的新技术如前两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电和化学工程(Rosenberg,1998)一样。知识的形成和传播形式必须有根本性的变化。信息革命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我们现在可以从屏幕上读到过去只能从报纸或图书馆中读到的东西,而是在于获取任何形式知识的成本降低了。通信方法的大大改进以及知识取得和存储成本的降低也许应该算是20世纪最后20年里最关键的变化了。  因而,通信技术的重要性并不仅仅体现在它对生产力的直接影响上,它是一种知识型技术,即它会影响到所有其他技术。尽管在20世纪各方面的有用知识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种增长还在继续),但不断增加的专业性和狭窄的知识基础还是难以避免的。搜索引擎作为一种能够让人们廉价地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了。事实上,如果在知识增长的同时,知识的汲取技术没有改变的话,那技术进步会因为大范围的知识管理上的困难而最终停止。从而,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会相应地减少(即使总的知识在增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技术创新与经济绩效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