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科学世界图景中的自然界

瓦尔特尔·霍利切尔 上海人民
出版时间:

2006-7  

出版社:

上海人民  

作者:

瓦尔特尔·霍利切尔  

页数:

572  

译者:

孙小礼  

Tag标签:

无  

前言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重版书,最初是在1965年作为“内部读物”出版的。读者不难从这个年份以及这种发行方式窥见此中的涵义。但这并没有妨碍它在某种范围内,至少在就我所知的“自然辩证法”这个专业范围内,仍然得到相当的流传。这倒也不能全然归之于“内部”之类的标签所激起的好奇心。应当说,在当时看来,这本书确有一定的学术上的特点。书的名称是《科学世界图景中的自然界》。这有点拗口,未能突出全书主旨。如果译者有意修改,我愿意提出这样的建议:《世界图景:科学中的自然界》。书的主旨确是绘制这么一幅宏伟的图画,却又是从科学的实际发展中而不是凭空进行这样的描摹。这是一个规模宏伟的却也很自然的尝试。在某种意义上,每一个人,更不要说一位科学家,都在进行这样的描摹。正如爱因斯坦在下面这段话里所表达的:人们总想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单而又易于理解的世界图景,并试图以他这个宇宙代替并征服经验世界。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各按自己的方式去做的事。各人都把宇宙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中枢,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内所找不到的宁静和安定。(《探索的动机》)照这种说法,这简直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需要,更不要说是科学活动、艺术活动以至于各种精神生活的需要了。如果说人们总是要在一种世界观的作用下进行活动,那么各种世界观也会有意无意地、不同程度地具体化为各种世界图景。

内容概要

本书的目的的要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依据20世纪以后直到50年代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重大成谅,勾画出一个正在辩证地发展着的自然界。仅就作者的这一目的而言,这部书就是马克思主义学者构建其自然观的一部代表性著作,引用材料之丰富,论述领域之宽广,是当时其他同类书籍不能比拟的。因此,这部门一出版就受到苏联哲学界的欢迎和重视,当年就将此书译成俄文,由莫斯科苏联外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苏联乌克兰科学院院士、以研究物理学哲学问题著称的奥梅里扬诺夫斯基为俄译本写了近两万字的长篇序言。这本著作中对原著的引用,以对材料提供必要的论证为目的,也为了推动读者去读补充参考书。为使这些原著易于看到,尽可能使用容易找到的著作和版本。同时,遇有通俗性原著和专门著作时,优先使用前者。

作者简介

作者:(奥地利)瓦尔特尔·霍利切尔 译者:孙小礼 等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序言作者的话第一部分 自然科学 自然哲学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 现代自然观的起源和史前阶段 第一节 人与自然 第二节 认识自然的途径 第三节 自然观与社会 第四节 认识自然与玄思 第五节 初期自然哲学的道路和谬误 第六节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第七节 机械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第八节 德国和法国的自然哲学从康德到拉马克的进步 第九节 在把握自然界的普遍联系方面从自然哲学的猜测到以实验为根据的理论认识 第二章 转折点:与以往的自然观进行斗争的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 第十节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辩证法 第十一节 帝国主义时代开始时的自然科学和自然观 第十二节 反对“物理学”唯心主义和实证主义 第十三节 自然辩证法克服旧的自然观第二部分 运动着的物质 第三章 物质的统一性、不可创造性和不灭性 第一节 问题的现状 第二节 “物质的消灭” 第三节 “无中生有” 第四节 能量的逸散和“能量的创造” 第四章 空间与时间的无限性 第五节 宽间——时间——物质 第六节 空间与时间关系的辩证法 第七节 相对论的滥 第五章 有规律的无限运动 第八节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第九节 量子物理学中的运动 第十节 “物理学的”唯心主义变种 第三部分 宇宙的发展问题 第一节 论发展过程的辩证法 第二节 吸引和排斥是宇宙中的基本矛盾 第三节 弥漫物质,恒星和恒星系统 第四节 天体演化学的一些结果 第五节 “原始浑纯”,“原始物质”和“原始爆炸” 第六节 宇宙的“偶然性”和天体演化学的规律性第四部分 生物的发展问题 第六章 生命的起源 第七章 对生命的唯心主义解释和唯物主义解释 第八章 生命的发展 第九章 进化学说的其他争论问题第五部分 人类的形成问题 第十章 人类起源的学说(人类发生学) 第十一章 意识发展的问题 第十二章 关于人的争论附录:俄译本序人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插图:感官首先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感官的发展是生物的应激性能的完善化。动物关于自然的观念虽说不完善,但毕竟是现实界的图景,并由现实界所制约。如果说,在生命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上,在感官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然的观念不符合自然界的特性、现象和过程,那么动物就不可能以适当的方式反应来自周围环境的刺激,就不可能生存。动物通过感官建立的图景,对于它们的行为是十分有用的。关于感觉和情感,情形也是如此,感觉和情感使这种图景“色彩鲜明”,跟它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假使有害的现象不能像通常那样引起厌恶和恐惧的感觉,而是引起愉快与高兴的感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生物早就灭亡了,因为,它们不是躲避危险,而是走向危险。感性观念的内容和客观本质,是周围环境的模塑品,对于生物是重要的。认为每一动物都有“它自己的周围环境”,是不对的。动物感知的东西——即现实世界,不能跟主观反映形式混为一谈。这种形式决定于该机体的感官机构的特殊构造。感知外界作用的感性情感阶段,既是动物所固有的,也是人所固有的。但是在人那里,这个知觉阶段要多样化得多。在劳动过程中、在实验的基础上,由于工业和社会联系,人们开始具有任何动物所完全没有的感性知觉。由于辅助性的技术设备,譬如说,现在通过望远镜,已可看到先前任何生物都没看见过的星体;在电子显微镜显象板上出现了在此以前隐藏着的东西;人制造出来的许多东西散发出先前不知道的气味;利用电发出从前谁也未曾听见过的声响;从未看见过的精致而柔软的织物抚摩着我们的皮肤。这样,人由于实行新的劳动过程,便在自然中感知以前从来没有感知过的东西;他借助于自己创造的物质现象的新世界,使自己的感觉世界丰富起来。


编辑推荐

《科学世界图景中的自然界》:世纪文库,世纪人文系列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科学世界图景中的自然界 PDF格式下载



很值得好好看看,挺不错的书


内容精彩,包装精美,值得收藏


才刚看了第一章,主要是从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我有种自己体验了一遍进化历程的感觉,虽然有些内容有些难懂但是能了解个大概的轮廓。非常的值得一看。


本书印刷不太精美。装潢需要改进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