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2006-10
上海人民出版社
罗伯特·吉尔平
404
杨宇光
无
1987年,我在《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这本书的结论里,强调了对世界经济日益相互依存和全球化挑战的一些事态。美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领导地位下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保护主义日益增强,世界经济越来越区域化,以及全球经济和政治权力与影响的分配发生变动,这些事态咄咄逼人。尽管出现了上述严重的问题,但今天许多学者和政治领袖仍继续突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2006年当我撰写这篇序言时,世界经济的性质正受到这些消极力量和积极力量的强烈影响。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者在致力于这门学科的研究时,需要评估这些相互矛盾的事态。大多数学者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研究重点放在经济全球化对整个世界经济和某些国家国内经济的影响及其范围上。虽然这个重点是适当的,但是通俗性文献和学术性文献往往都忽略甚至歪曲不断进展中的全球化的某些方面。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像国际贸易和货币这样一些领域里,各国肯定已比过去更加独立。然而在公司治理方面,外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收购越来越受到抵制。即使在欧盟,跨国一体化仍然障碍重重,而且发展失衡,在某种程度上说,障碍还在增加。事实上,我认为外国拥有别国经济中的关键部门已经成为越来越敏感和复杂的焦点问题。 尽管注重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是合适的,但是这可能造成很大的误导。例如,有些西方观察家现在争论说,世界已经变得“缺乏层次”了,因为政治、技术和经济的障碍正在消失,全世界的经济活动比过去更加均衡地分布。然而,重要的是认识到全球经济活动的分布仍是不均衡的。
《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杰出成果,它以现代的视野对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进行重新阐述,这个争论涉及社会生活中两个相互对立的主角——国家和市场——发生的冲突具有什么性质和产生什么后果。在《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中,罗伯特·吉尔平诠释了以美日经济日益结合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现状,也探讨了这种经常紧张的国际关系大大有赖于稳定的时代的可能后果。作者试图缩小政治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差距,并把理论问题与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秩序中出现的大量变革联系起来。对于谋求广泛了解美国和西欧与日本和其他新兴经济强国之间相互影响,以及希望把国际政治经济学概念应用到贸易、金融和货币问题等具体领域中去的读者,《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不可不读。
罗伯特·吉尔平 当代西方著名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权威。1930年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伯灵顿。1952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954年在康乃尔大学获硕士学位。1960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1960—1961年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61年起在普林斯顿大学任国际关系学教授。1967—1968年和1976—1977年任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1975—1976年任美国总统技术和经济顾问团成员。撰写过《美国科学家和核武器政策》、《科学家和国家政策的制定》、《科学立国时代的法律》、《美国的实力和跨国公司》、《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贸易、投资和技术政策》、《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世界经济》等大量著作。其中《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1987年)和《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2001年)是他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
中文版前言英文版前言导论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政治经济学的问题市场的重要性市场的经济后果市场作用和政治反响结论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的三种思想观点自由主义的观点民族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三种思想的批判对世界市场经济的三大挑战在非福利国际资本主义世界上的福利资本主义结论第三章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动力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结构变革的政治经济学结构变革的机制结构变革和经济产冲突结论第四章 国际货币问题硬币时代政治货币时代传统的金本位制(1870-1914年)英国领导权结束和美国领导权确立之间的空位期(1914-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6年)美元和美国霸权无体系的弹性汇率政策协调问题里根政府和政策协调政策协调的前景结论第五章 国际贸易的政治学贸易的重要性自由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民族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自由贸易与经济保护主义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体系紧迫的贸易问题新的贸易格局自由主义理论和民族主义理论的靠拢自由主义贸易体制的前景结论第六章 跨国公司和国际生产跨国公司的性质美国跨国公司时代跨国公司与母国跨国公司和东道国新跨国公司主义结论第七章 依附问题和经济发展自由主义对经济发展的观点经典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发展的观点不发达理论的观点对欠发达国家战略的评估不平衡发展过程结论第八章 国际金融的政治经济学国际金融的三个时代欧洲美元市场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问题日本对美国霸权的资助日美联合经济及其前景结论第九章 全球政治经济的转变国际政治经济的结构变化转变问题结论第十章 国际经济新秩序政治领导问题调整问题国际准则与国家自主混合体系:重商主义竞争、经济地区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结论参考文献
总之,虽然市场交换体系与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联系是密切的,但这两个概念不一样——尽管有时本书对它们的用法是可互换的。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分析范畴实在是太模糊了,因为实际上存在着许多种以不同方式运行的资本主义。法国是真正的资本主义吗?它的金融部门的90%和很大部分的重工业实行了国有化,并掌握在国家手中。怎样看待日本的资本主义呢?其国家的中心作用是指导经济。当代世界主要是由混和经济所组成的,这些混合经济在国际上又被迫进行着相互竞争。 也有一些学者把工业主义、工业社会和(或)科技发展作为现代经济生活的根本特征。很明显,工业技术和现代科学的发展对现代世界的繁荣昌盛和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人们无法将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的出现简单解释为对市场力量的响应;没有科学技术,现代市场经济也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 17、18世纪的科学突破为现代工业和技术奠定了基础,对于经济动机的外在表现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是人类好奇心和寻求对宇宙的认识而导致的一种知识产物。然而,没有市场对提高效率与新产品的需要,人们对科学探索与技术革新的积极性就会极大地降低。尽管科学的进步增加了对新工业、新技术的供应,但是,还是市场产生了对技术需求的必然性。因此,是市场在促进与组织经济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使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市场以及经济相互依存对国际关系的潜在意义上。 市场或经济相互依存的概念是极为含混不清的,其定义五花八门,本书中采用的关于经济相互依存的定义,是理查德·库珀所欣赏的牛津英语辞典中的定义,即相互依存是指“相互依存的事实与条件;相互依存的关系”(Cooper,1985,p.1196)。此外,如同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Keohane and Nye,1977)已经注意到的,经济的相互依存可以归类于一种实力关系,也就是艾伯特·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1945)所说的那样脆弱的相互依存关系。经济的相互依存也可意味着敏感性的相互依存,即不同国家市场在价格与数量上的变化会互相感化。
这是一本全面阐述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的杰作罗伯特·吉尔平在论证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所导致的结果时,展示了他的历史知识、经济知识与政治理论及见解的完美结合他浓彩重墨地进行描述,又不乏微言大义,既表达了他对自己过去著作的批评,又反映了他所思考的影响政治经济变革的国际政治结构的崭新方法。 ——哈佛大学 罗伯特·基欧汉
无
这是我读完的第三本有关于IPE的专著,也是吉尔平的第二本著作,不过顺序貌似颠倒了,因为这本书成书更早一些。然而,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吉尔平的早期著作更难读懂,也许是跟年代的久远有关系。在我看来,技术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我本人对经济学知识特别是世界经济知识的掌握不够好,这对于想读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方向博士的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当然,专业方向或许会变,但大方向应该不会更改,而且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积累不可或缺。
看完全书之后,除了表示对吉尔平表示赞美之外,我还存在如下几点疑问。首先,这本书中“主义”太多,并不是那种数量上的泛滥,而是对主义的滥用和牵强附会的归纳,本书中几乎所有政治经济问题的主张和观点,都被吉尔平划分到政治经济学三大思想观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当然前面加上“经济”这个前缀并不为过。吉尔平在写作《全球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注意到了这种批评,所以,在他后面的著作中淡化了对精确“主义”的划分的追求。其次,很难看清吉尔平本人到底持何种立场,因为全书就是一本文献综述,以美国为中心,兼而论及西欧和日本的政治经济问题,当然吉尔平在书中在批评了美国80年代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同时,也批评了西欧(欧共体)封闭的经济贸易政策和日本受传统价值观影响的可以看作是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那么一旦你三个主要经济体全都批评的话,什么是可取的和正确的,吉尔平没有给出答案,所以在著作的结尾,作者本人也留下了一连串的问号,这是那个时代的疑问。
经济学的预测能力是最差的,就像基欧汉在《霸权之后》对美国霸权衰落(当然事实上美国并没有衰落)的预测一样,吉尔平也认为80年代的美国已经走向衰落,但是美国似乎仍旧掌握着霸权。在吉尔平看来,他对美国持悲观预测、对西欧持悲观预测的态度,对日本则乐观积极,或许是因为在他写作的年代,日本的自信心正在高度膨胀或者已经进入了巅峰。他在书中并没有阐述美元贬值、日元升值给日本经济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文中更是没有一处地方提到或涉及到“广场协议”及其相关内容。虽然很多学者也在试图阐述日元被迫升值并非日本泡沫崩溃的根本原因或者是主要原因。但是广场协议对整个80年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影响显然是巨大的,没有这部分内容的论述,不得不说是一个小缺憾。(并不是我本人是研究日本问题的缘故,而是80年代的日本有很多值得书写的地方)。
还有,我个人觉得吉尔平在著作中对政治问题的分析不够透彻,或者说缺乏力度。虽然名为《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但是显然他割裂了或者说削弱了政治的重要性,这不仅可以从其参考引用的文献中看出端倪,也可以从全篇中有关政治论述或政治经济互动论述的篇幅中得出这一结论。我想,这也是我看这本书似懂非懂的缘故吧!我的确对经济不在行,哪怕吉尔平对经济学文献的引用是非常基础的。
从成书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书中的某些内容(主要是预测)与我们经历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史是截然相反的,但是书中的归纳性总结,书中的观点,书中真理性的东西依然熠熠发光,这是经典与庸俗的差别。
[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