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本体与工夫

曾亦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7-1  

出版社: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曾亦  

页数:

33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对其博士论文略作拓展而成的著作。  曾亦此文于心性论现代化最称有工者,当为对“情”与“感”的阐发。自从牟宗三先生介以康德哲学解说宋明儒学以来,学者多借纯粹实践理性之眼看中国哲学文本。实则若借康德说中国,须借直感判断力(通常译作审美判断力),而非借实践理性。  作者借表彰式微的湖湘学派,阐明大程、朱熹、五峰之间的传承关系,展示了作者长于思辨、研精极几的治学风格,特别把宋明理学中情、感等基本概念提出来阐释,更具发人深省之用,显示了深化心性论研究的新取向。

作者简介

  曾亦,1969年生,湖南新化人。1987年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政治学专业学士学位。1994年至2000年间,在复旦大学哲学系攻读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2000年,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任教至今。目前主要从事宋明理学、清代经学及社会理论的研究。主编有《经学、政治与现代中国》、《复旦社会学论坛》及《中国社会思想史读本》,发表学术论文三十篇。

书籍目录

序:深化心性论研究之途引言上编 《知言》与两宋道学之开展第一章 感与情第一节 情、感诸义一 释情:情之自然与本然二 释感:感之动与正三 情与感:情、感之分离与“不动心”第二节 “感物而动”与“感物而通”——五峰对情、感关系之不同形式的区分一 五峰《答曾吉甫书》对问题的提出二 胡季随之继述三 南轩与朱子的批评第三节 仁爱之辨一 孔、孟辨仁爱与后儒对“仁者,爱人”一语之误解二 南轩与朱子对仁爱问题的讨论三 湖湘学者以“知觉”、“大公”言仁与朱子“仁以用言”之批评第二章 情与性第一节 性之名义与性情之分离第二节 生之谓性一 明道论“生之谓性”二 伊川论“生之谓性”三 朱子论“生之谓性”第三节 正情与性其情一 “性其情”与消除性情分离之努力二 “正情”与情之发而中节第四节 性善与性无善恶一 明道与文定、五峰论“性无善恶”二 “本然之善”——湖湘学者对“性无善恶”义的阐发三 辨“天理人欲同体”——对朱子批评的驳正第三章 性与心第一节 心即性与心性不离一 “好恶言性”与朱子对佛家“作用为性”的批评二 “心以成性”与“心统性情”三 熊十力“体用不二”之旨的发明与牟宗三“即活动即存有”之说第二节 性体心用——五峰与朱子论中和一 五峰论中和二 吕与叔《论中书》与朱子之“中和新说”第三节 明道之“定性”与朱子之“主敬”第四节 “识仁”与“以心观心”一 明道之《识仁篇》与朱子对五峰“识仁”说的批评二 湖湘后学之“观过知仁”与朱子之驳难第四章 下学与上达第一节 主静与主敬一 主静之法与明道、伊川之歧异二 静之为已发时功夫与未发时功夫三 湖湘学者论静与朱子之批评第二节 动静问题与朱子《答胡广仲书》论“识仁”或“致知”——兼论湖湘学者之察识功夫第三节 先察识而后涵养——朱子《答吴晦叔书》与知行问题下编 《知言疑义》与湖湘学术之分流第五章 朱子与湖湘学者之交往及其学术之形成第一节 胡籍溪与朱子第二节 中和旧说第三节 中和新说第六章 南轩、朱子之交往与南轩学术之转变第一节 潭州之行与朱张会讲第二节 朱张论《洙泗言仁录》第三节 朱张论《仁说》第四节 朱子论南轩《癸巳论语说》第七章 朱子与湖湘学者论《知言》第一节 朱子、南轩与东莱论《知言》第二节 朱子与其他湖湘学者论《知言》第八章 南轩与朱子对五峰门人的批评第一节 南轩与五峰门人的分歧第二节 朱子论彪德美第三节 朱子论胡广仲第四节 朱子论胡伯逢第五节 朱子论吴晦叔第六节 朱子论胡季随参考书目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本体与工夫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