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上海文学发展报告

叶辛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叶辛  

页数:

346  

内容概要

  《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07-2008》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系列课题“上海文学发展年度报告”的成果之一。本课题以与上海文学发展紧密相关的文学原创力问题、文化大都市建设问题为核心切入点,以文学、文化领域的重要实践和重大现象为收录对象,由多项相互关联的子课题构成,是在广泛而翔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系列研究报告。

作者简介

  叶辛,原名叶承熹。1949年10月出生于上海。中学毕业时遇上“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于1969年早春去贵州山乡插队,一呆就是十年又七个月。这段丰富而又跌宕的经历使他和文学结了伴,守着茅屋里的煤油灯,他拿起笔来写起了小说。1977年他的处女作《高高的苗岭》问世。1979年调入贵州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历任《山花》杂志主编,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坛》杂志主编。此后笔耕不辍,前后出版了四十几部书籍。其代表作的《蹉跎岁月》、《家教》、《孽债》、孽债2等长篇小说。电视剧剧本《家教》、《蹉跎岁月》(均已录制播出)均获1983年全国金像奖。短篇小说塌方获国际青年优秀作品一等奖(1985)长篇小说华都获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1995)。

书籍目录

2007:原创力与上海文学发展总报告:文学原创力的缺失和追寻上海中年作家生活与创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上海“80后”创作人才生存状况报告2006-2007年度上海儿童文学创作与阅读调查报告新世纪上海文学批评的嬗变与活力网络文学与文学原创力2006:网络文学的发展及其对上海文学原创力的影响上海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制”调研报告上海民营文化公司与当代文学原创力2006年度上海文学类图书市场分析2006,重塑上海人形象的影像努力2008:文化大都市建设与文学发展总报告:作为被建构着和被传承着的文化大都市文化都市:大众媒介与传统资源神话符号与近年来上海翻译文学新移民与上海认同——以近年新移民视角的“上海”书写为例

章节摘录

  2007:原创力与上海文学发展  总报告:文学原创力的缺失和追寻刘轶  提要对文学原创力的概念有着诸多理解;文学原创力不但指涉及文学内部的问题,不仅仅与作家和理论家等有关,更与众多的外在因素紧密相关;原创力的发展关系到时代和社会的环境氛围、民族文化资源、文艺创作机制、文艺教育体制、文艺评价标准、文艺激励机制、文艺人才的培养、文艺市场等诸多方面。对文学原创力进行反思,应将它放在两大层面上来分析:一是文学内部,亦即作家的创作上,分析他们创作的实际状态与原创力的互呈关系;二是文学外部,分析外在因素对创作带来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在第一个层面,本研究报告将问题的关注点集聚在文学原创力的内部,借以通过对文学原创力内部的反思来追寻其破局的方法和途径;在第二个层面,本研究报告采取更为实证和量化分析的模式,通过对影响文学创作的外在因素分析,来看待文学原创力缺失的问题。  关键词原创力缺失反思  今天来谈论“文学原创力”时,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总是会让我们在这个问题面前犹豫不决、踌躇不前:在大力推广“翻新”、“流行”、“时尚”、“复制”、“经典改造”等等诸多名词的时候,一本正经地谈论这个话题,就算不是那么可笑,也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然而,一种内在的需求却让人不得不直面这种力不从心并作出必要的回答。这种需求不仅仅是作为文学工作者的职责,更在于每一个对精神创造性活动充满敬畏、亲近的人的内在驱动。  同时,另一个困难则是:关于文学原创力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最为直接、最为核心的,或许就是直接针对创作者内在创造精神、文学文本进行剖析和解读。然而,这种分析方式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创作的主观性和分析的主观性或许并不矛盾,或许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一致,但对于更多需要看到现象背后最终结果的人来讲,这种分析的方式就并不那么可靠。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上海文学发展报告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