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兴镇
2008-11
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豪兴 等著
292
305000
上海人民出版社在2002年推出了中国乡村考察报告的首本著作《乡镇社区的当代变迁一一苏南七都》(刘豪兴等著),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认为中国乡村考察报告是一个好的选题,进而计划组织出版“中国乡村考察报告”丛书。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社会学等学科发展的需要,是一件好事,我积极支持和参与。 我坚持把认识中国社会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方向和动力,但从哪里人手呢?我是从农村人手的,并一直以认识中国农村社会为社区研究的主体。我重视并坚持农村研究有主客观的多种原因,但主要的一个是由农村在国家中的地位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即使到了21世纪中叶,城市化水平达到70%,16亿人口中仍将有近5亿人口在农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民、农业和农村即“三农”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要强盛,首先要使农村不断有大的变化,农民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中国基本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都植根于农村这个乡土社会。这是中国的国情。因此,我认为认识中国社会,认识中国人,首先要认识中国农村社会,认识农村经济,认识农民生活及其人生态度。只有认识农村社会,才能真正认识中国社会;也只有从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出发,才能科学地处理和解决中国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从上世纪30年代中期的广西大瑶山调查和江苏太湖边上的江村调查开始,我一直把研究农村作为己任,并为之奋斗了近70年。但是,我还不能说,我已认识中国社会了,我只是向认识中国社会这个目标接近了一步。我这一辈子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进行实地调查,有所认识、有所发现,继而又在新的破题和调查中走过来的。
本书以一个乡镇社区——吴江市七都镇正在变化发展的经验事实为依据,通过对地方性的发展经验进行概括总结和理论分析,展现了七都镇以发展电缆光缆支柱工业,推动全镇工业化进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村政治稳定的生动画面。
刘豪兴,广东信宜人。1965年复旦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79年春夏转向从事社会学教学和研究。1982年参加费孝通组织的江村社会调查基地的社会调查,此后20余年坚持对江村进行追踪考察,为系统研究江村的社会变迁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发表费孝通学术思想研究论文10余篇。主要著作有:《社会学概论》(主编)、《农村社会学》(主编)、《人的社会化》(合著)、《乡镇社区的当代变迁——苏南七都》(合著)等。 冯月根,1962年生于江苏省吴江市。1989年考上苏州农业学校,1991年毕业分配进七都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1996-199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进修1年。1997年起任七都镇党政办公室秘书,2002年任七都镇副镇长至今。主要研究苏南农村社会经济和费孝通富民思想,发表论文10余篇,合著《乡镇社区的当代变迁——苏南七都》。
序序二前言第一章 七都社区概述 第一节 七都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 七都人口 第三节 七都经济 第四节 七都教育、文化和卫生第二章 人口压力、制度变革与农业发展 第一节 制度变革:集体化与逆集体化 第二节 改革后七都农业的发展 第三节 从“以农补工”到“以工补农” 第四节 农业发展目标:产业化第三章 反过密化:农村工业化 第一节 希望与悲观:农村发展道路之争 第二节 反过密化:七都镇工业化历程 第三节 因地制宜:七都工业化的经验第四章 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第一节 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背景与过程 第二节 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原则与效应 第三节 政府职能的转变第五章 乡镇企业发展下的乡村政治权力运作 第一节 乡村政治结构的转型 第二节 乡镇基层政权建设与动员能力增强 第三节 村民自治第七章 职业视野的社会分层 第一节 职业分化标准 第二节 职业结构变迁 第三节 职业结构分析第八章 婚姻与家庭 第一节 婚姻行为 第二节 家庭的构成 第三节 家庭结构的变化第九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生活 第一节 非农化与收入增长 第二节 收入增长与消费结构 第三节 农村公共卫生第十章 农村社会保障 第一节 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 第二节 农村社会保险制度 第三节 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附录一 电缆之乡的创业者——沈银归访谈录附录二 高瞻远瞩创新发展——记亨通集团的发展附录三 七都历史上有记载的灾害情况一览附录四 苏南模式参考文献后记
第一章 七都社区概述 第一节 七都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一、七都的地理环境 七都镇位于江苏省吴江市西南隅,北濒太湖,南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隔河相望,东与吴江市横扇镇、震泽镇毗邻。西与浙江省湖州市织里区接壤,地处长江三角洲之腹地。七都镇东北距吴江市区的松陵镇30公里,距苏州市50公里,东至上海市120公里,西达湖州市40公里,南抵杭州120公里。 七都镇行政区域总面积103平方千米,镇区面积为4.76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地吴溇集镇。镇域内2条一级公路纵横南北,南接318国道,北连环湖公路;境内沪苏浙高速公路设有东西两个出入口;水陆交织,交通便捷。七都镇内河港密布,利于水路交通和农田灌溉。镇区濒临太湖,可遥望太湖洞庭诸山,自然景色秀丽,人文景观众多,是游览胜地。七都地势平坦,自北向南缓缓倾斜,地面高程为吴淞基面3.1—3.7米。全镇现有可耕地76 786亩。七都地区,古时为沼泽地,苕溪水夹带泥沙东流,日积月累,形成平地。七都镇又是水网地区,水域面积32 534亩。境内湖河港汉纵横密布,水质清纯。七都镇地处中纬度,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225天。日照较长,年平均日照2 071.1小时,年平均气温15.7度,年平均降雨量1062.5毫米。七都土地肥沃,盛产稻麦油豆和茄果蔬菜,蚕桑发达,水产丰富。素称“鱼米之乡”、“蚕桑之地”。 二、历史沿革 七都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时期,七都地域为吴越界首。史载吴越五次水战均与七都有关。 据明弘治《吴江县志》记载,七都之名源予宋代的都图设置,今七都镇区域在明代,分属六都、七都,自吴江设县起,一直为吴江辖地。清雍正四年(1726),析吴江县偏西地置震泽县,七都隶属震泽县,属于震泽县七镇之一。宣统二年(1910)设吴溇镇。辛亥革命后,震泽县并入吴江县。
我们过去多以一个村作为微型社区发展研究,或以一个县(市)跨地区进行面上调查,还没有以一个乡镇社区为研究对象作深入调查研究。七都镇变迁的全貌调查研究是一项有益的尝试,也是苏南农村研究的最新成果。七都当代社会发展和本书的总结,为了解、认识苏南农村发展过程有所启示。 我们多年坚持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社会科学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相结合,科学研究机构与基础组织相结合,是社会学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套方法是社会学中国化的体现,如今在这本书里也得到了体现。我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实践和新的创造,为促进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共同做出努力。 ——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
我们过去多以一个村作为微型社区发展研究,或以一个县(市)跨地区进行面上调查,还没有以一个乡镇社区为研究对象作深入调查研究。七都镇变迁的全貌调查研究是一项有益的尝试,也是苏南农村研究的最新成果。七都当代社会发展和本书的总结,为了解、认识苏南农村发展过程有所启示。 我们多年坚持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社会科学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相结合,科学研究机构与基础组织相结合,是社会学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套方法是社会学中国化的体现,如今在这本书里也得到了体现。我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实践和新的创造,为促进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共同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