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柳亚子史料札记

张明观 张明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11出版)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张明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11出版)  

作者:

张明观  

页数:

381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7年,是柳亚子诞生120周年;今年,是柳亚子逝世50周年,柳亚子已经属于历史。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柳亚子是一个知名度相当高的名字,因为他曾经和毛泽东有诗词唱和,因为他和毛泽东的唱和诗词曾经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而柳亚子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也就主要来自对毛柳唱和的解读,特别是1949年的那首七律:一个向毛主席发牢骚的旧文人。在“文革,’十年期间,这个“旧文人”更被定位成知识分子必须脱胎换骨地改造思想的负面典型,乃至“老牌反革命”。那么,什么是柳亚子的历史的真实呢?这正是《柳亚子史料札记》所要告诉我们的。张明观先生是《柳亚子传》的作者,我就是通过这本书和他相识的。他毕生从事乡土文化的建设,在吴江这块文化沃土上发掘题材,虽已退休,著述后劲仍健,他的作品充溢着对家乡历史与人物的深情。《柳亚子史料札记》是他多年从事柳亚子研究的又一个硕果。从该书的目录可以看出,作者着力于澄清原有史料中的不少模糊,给出有根有据的考证;努力从浩如烟海的文字材料中,发掘鲜为人知的重要史实,并且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得全书生动真实。它为深入而多层次地研究近代历史和历史人物,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史料。研究历史,研究历史人物,史料是基础。而长期搜集史料,筚路蓝缕,爬梳剔抉,去伪存真,是一件费时、费力、费钱的苦差事,需要有求实的精神和做学问的功力,去孜孜以求。《柳亚子史料札记》,以及为写这本札记积累起来的上万张资料卡片,是明观先生的学术品格和多年努力的见证。比之时下某些趋利心、浮躁风,明观先生的作为更显可贵。柳亚子是我的外祖父,按家乡习俗,我们几个表兄妹都称呼他“阿爹”。抗日战争八年,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年,我是在阿爹身边度过的。我很庆幸,少年时期能有这么好的成长环境。对儿童教育,阿爹主张“放任自由”。家里,没有长篇说教,没有强求,没有呵责,更没有打骂。放任自由,真意在于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阿爹是著名的诗人,但是从来没有强要我们背诵旧体诗;经常有人来求他的墨宝,他却从来不督促我们练毛笔字。母亲三兄妹,钻研学术,倾心家务,关心政治,各有所为。放任自由,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身教重于言教,提倡自觉。上海复兴中路家里,从顶层(假四层)的阁楼到底层的储藏室,到处都是书,一些外边见不到的书,家里都有。读中学时,语文课本里收入一篇鲁迅为林克多的《苏联闻见录》写的序。《苏联闻见录》出版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属“禁书”,十分少见,我却在一只尘封的书柜里找到了这本书,并且发现为封面题签的竟是阿爹。通读全书后,我知道了林克多是何许人,他在书里写了些什么,他是怎样写出这本书的——这些,授课老师恐怕都是懵懂的。我的喜悦,就像阿里巴巴发现了藏宝洞,从此,课外的补充读物将取之不竭。阿爹在上海的藏书,经史子集不多(这类古书大概都藏在黎里老家),多的是各式各样的小说,广收博揽,有章回体的神怪、公案、武侠,也有新文学的小说和翻译,可谓琳琅满目,它们都成了我的童年伙伴。读报,是阿爹每天的必修功课,家里订了不少报纸。傍晚时分,他都要把当天读过的报纸边对边角对角地叠得整整齐齐服服帖帖;到了月底,按报种集在一起,一张不缺地收藏起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爱护书,爱读书,求知的欲求,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了,无需督促,不用逼迫。像巴金在《家》里描写的封建大家庭的专制和倾轧,像现今一些报道中反映的因望子成龙诉之暴力而酿成的悲剧,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阿爹曾经为我写了一个条幅:“大人者赤子之心者也。”我认为,这是他的人生信条:要用孩童般的至诚处事待人。平日里,他更用自己的言行为我诠释条幅的内涵。我觉得,这是他的一种很高明的教育方式。阿爹对于信仰一片赤诚。他一生服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坐而言起而行,始终一致。中山先生主张“耕者有其田”,他叮嘱家乡的管事:“租米绝对不许收。,,1949年春,他应中共中央邀请抵达北平,在前门车站下了火车,立刻想到要去碧云寺拜谒孙中山的衣冠冢,“奠酒碧云应告慰,人民已见太平年”——这便是引发出“无车弹铗”的牢骚的因素之一。阿爹对朋友一片真诚。林北丽女士是南社老友林庚白先生的遗孀。1941年底,林庚自在香港被日本兵枪杀,林北丽也身受重伤。伤愈后,她带着孩子逃离日寇魔爪,间关内渡,到了桂林。家破人亡,怀抱着林庚白的遗著,面对着抚养遗孤的重责,林北丽内心的凄苦可想而知。阿爹深知林北丽有诗才,又特别喜欢林庚白的诗,便和她一起整理庚白遗稿,编辑《丽白楼遗集》、《丽白楼自选诗》;还常同林北丽一起去和桂林文化界的新朋旧雨聚会,谈诗论词,不着痕迹地努力相助林北丽抚平内心的伤痛,重振生活的意志,两人从此结下终身不渝的友谊。1958年阿爹去世,为了悼念老友,林北丽从此罢笔不再作诗。这个故事回肠荡气,胜过《今古奇观》里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多多。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如一生锲而不舍地收集南社亡友苏曼殊遗作,如对张应春烈士20余年不渝的悼念。表里如一,有一颗赤子之心,是阿爹的人生特色,是阿爹人品的精华。由此,诚信也就成了我们家的门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都是从家庭里走出来的。和煦的亲情,浓厚的道德氛围,奋发向上的追求——孩童的成长需要这样的沃土。在我为人父为人祖之后,在我品尝过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后,这种感受愈益深切。也就是说,一个家庭摹有≮时体进步相契合的家庭建设的理念。既有浓烈的“修身、齐家,,的传统道德氛阿“沫摒弃其中的封建性,代之以西方的民主思想,这在家庭层面上反映了阿爹的思想体系的特色。它在20世纪初江南知识家庭因西风东渐引发的变革中,具有典型意义;对今日的建构和谐社会,也很有借鉴意义。

内容概要

  《柳亚子史料札记》收录柳亚子史料札记269则,其主要内容是史料考订或史料钩沉。柳亚子在吸收和诠释外来文化的时候,往往借力于头脑中旧有的概念。采用的是直觉感悟的传统思维方式,欠缺严密的数据考证和逻辑推理。更多的是从人道主义层面上,而不是在科学理论的层面上接受马克思的学说。这样的思维模式的优缺点在哪里?它会不会在接受外来文化过程中造成某些理念的误区?是否体现了一种历史和传统的包袱?能给我们一些什么鉴戒?这些问题,实际上具有时代的普遍性,反映了中国传统士人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化的心路变迁。

书籍目录

序/柳光辽大胜柳氏老宅的格局大胜柳氏老宅毁于何时关于柳树芳的《胜溪竹枝词》何时从大胜迁居黎里上清帝光绪万言书和《河东纲目》作于何年邹容《革命军》的出版资助者《革命驳议》刊载何处《中国灭亡小史》作于何年《郑成功传》作于何年《(清秘史)叙》作于何年关于倪寿芝关于《自治报》风姿美秀如卫蚧何时加入中国同盟会何时加入光复会关于《黄帝魂》编印《复报》期数关于《复报》“批评”栏文字何时在吴淞口外海舶中进谒孙中山关于“亚子玉魂芳”七律《将归故里,留别海上诸子》二首作于何年七绝《海上赠季平》二首作于何年南社活动始于何时关于惠中旅馆关于《南社例十八条》金松岑为何未入南社始识陈其美两度剪辫七律《文章一首》作于何年关于南社第六次雅集的与会者名单关于《无尽庵遗集》关于《阮烈士遗集》关于南社第九次雅集的日期和与会者人数《剧场感旧两绝》作于何年《三哀诗》的写作年份《春航集》、《子美集》何年由何书局出版关于《春航集》关于《子美集》《评(血泪碑>全本》、《评》作于何年1914年《致陆子美》写于何月何日关于《与沈次公夜话,意有未尽,别后追寄一律》关于“陈蜕庵诗文词集”《咏史二绝,为筹安会某君作》作于何年题徐江庵“梅花小景”二绝作于何年关于为冯春航在孤山冯小青墓畔题碑关于《西泠扶醉图》关于“1917年”5月15日《致洪白蓣》酒社雅集照片摄于何年关于“爱斯不难读”关于《庞檗子遗集》关于1917年10月10日南社改选的总票数和柳亚子得票数《孙烈士竹丹遗事》、《陈烈士勒生遗集》编于何年上图“吴江柳氏抄本”部分书目关于三种“养余斋书目”关于《养余斋书画目录》关于《吴江文献保存会书目》关于《分湖诗钞》关于在吴江乡先辈已刊未刊稿本上的题记关于“迷楼”关于“乐国”从周寿恩堂移居周赐福堂的确切日期关于练字的逸闻编印《南社丛刻》集数关于叶小鸾墓碑关于分湖先哲祠关于分湖先哲祠迁址事关于《新黎里》报被控案化名“YT”化名“重瞳”化名“虬髯客”连任《新黎里》报总编辑《新黎里》报何时停刊,共出刊几期《新黎里》报的特刊、增刊、附张侯绍裘、田汉是否新南社社员与余十眉介绍吴虞加入新南社关于茅盾初晤柳亚子何时加入中国国民党何时始识廖仲恺、何香凝关于七绝《空言》诗题与署名国民党吴江县党部成立于何时何时参加上海追悼孙中山大会关于《吴江追悼孙先生大会特刊》关于《三五月刊》《苏曼殊之我观》作于何时被聘《新平望》报、《新同里》报名誉编辑赴同里、平望的三次演讲关于国民党江苏省党部选举与柳亚子任职吴江县党部何日举行廖仲恺追悼会关于《告国民党同志书》关于平望八慵园联席会议和寒假训练班的具体日期关于傅缉光1926年留沪工作,寓居何处《吴江妇女》共出版几期何时、何事与杨之华等偕赴同里罗星洲在哪个湖中关于流产的《国民日报》何日夜访恽代英,“建议为非常可骇之事”粤海饮茶在何处粤海饮茶谈了什么何日与何香凝、彭泽民愤怒抨击“整理党务案”关于要求加入中共关于陈独秀的一封信从侯绍裘书信看柳亚子“浩然有退志”关于陈味芝《曼殊全集》的出版时间关于《曼殊全集》1927年被指名查捕的内幕5月8日夜半之变的告密者张荣生助柳脱险关于署名南昌起义《中央委员宣言》关于小说《倪焕之》人物王乐山的议论张应春1922年赴厦门在何校执教关于《张应春女士传》关于营建张应春烈士衣冠冢曾拟请人以张应春烈士为原型撰写小说关于当选第四届中央监察委员因何“细故”杖逐林庚白关于《秋石遗文》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举办于何时国难救护队创办于何年关于鲁迅七律《自嘲》鲁迅赠《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关于与鲁迅的第三次见面关于书赠鲁迅的《新文坛杂咏》首绝关于营救陈独秀营救廖承志的一点补充史料(一)营救廖承志的一点补充史料(二)参与《冤狱赔债法(草案)》的商讨李少石何年被捕七绝《赠鲁潼平》作于何年何年营救在日本东京入狱的女作家谢冰莹谢冰莹笔下的柳亚子关于《浙江观潮》、《晓出涌金门,观湖中诸山放云》为《越风》半月刊题词与何香凝等率先署名响应中共《八一宣言》在上海的寓所关于1934年《上海市年鉴》的风波《上海研究资料》及其续集的出版时间关于《上海研究资料》及其续集关于《越风》柳寿特辑关于《蔡柳二先生寿辰纪念集》关于《钱涤根烈士殉国纪念碑文》五绝《送冰莹赴前线》作于何时关于《浩歌堂诗钞》关于《浩歌堂诗续钞》关于《浩歌堂集外诗》关于《巢南文集》关于《巢南集外文》悼鲍惠僧二绝作于何年关于七律《追悼经颐渊先生》何时与阿英订交并通信讨论南明史剧从阿英有关文字看柳亚子助编南明史剧阿英关于《杨娥传》的一篇长文关于《左袒集》关于“鲁迅先生今圣人”关于《静远堂诗画集序》关于五绝《旧友李息霜六秩寿诗》关于《曼殊余集》哪些友人劝说离沪赴港关于“1952年2月”《致叶恭绰》为皖南事变发往重庆的亲笔代电的寄发日期被开除国民党籍的内幕关于请周鲸文承担萧红在玛丽医院的住院费郭沫若五十寿辰,与郭沫若、田汉的唱和七律《喜友人过访一首》的置列次序关于“小潘”关于谢一超海丰第一站:新村海丰第二站:联安下许村海丰第三站:九龙寨关于“阿钟”海丰第四站:坑口村离开广东海丰的时间关于袁嘉猷从海丰北上老隆的补充史料关于陈炳传和侨兴行南明史稿的去向关于《图南集》关于七律《寿昌邀观华侨马戏团献技有作》关于周恩来的一封信七律《苍梧一首》的置列次序田汉笔下初抵桂林的柳亚子何日参加田汉主持的历史剧问题座谈会关于尹瘦石绘屈原像何时当选文协桂林分会第五届理事关于七绝《余意未尽,再赋一绝》关于“1942年”1月10日《致曹美成》、“1942年”1月18日《致曹美成》关于“1944年”3月15日《致徐文烈》、“1944年”4月14日《致徐文烈》关于《辽东夜猎图》关于《漓江祝嘏图》关于《樱都跃马图》何时当选文协桂林分会第六届理事关于1944年5月25日夜的诗歌诵唱夜会关于《鸥梦圆图》吴似鸿笔下的柳亚子关于《柳亚子先生五十晋八寿典纪念册》关于“1942年”5月28日《致柳非杞》关于《阿Q歪传》关于桂林脱险的两张飞机票郭沫若在重庆为柳亚子设席洗尘的确切地点擎天·延都·延京关于参加茅盾50寿辰庆祝会关于赠毛泽东一首七律的诗题关于《八年回忆》手稿引见尹瘦石为毛泽东绘像的一些细节毛泽东何时相赠《沁园春·雪》请曹立庵为毛泽东治印黄苗子关于发表《沁园春·雪》的一些补充史料关于《东都谒庙图》关于鲁迅逝世九周年纪念会在成都举办的“柳诗尹画联展”参加中国民主同盟的时间与任职参与组织发起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成立时间与任职关于《致马歇尔将军书》关于自渝飞沪的两张飞机票康生反对在延安集会庆祝柳亚子60大寿与施复亮等发表谈话,抗议劝工大楼惨案与许广平等17人举行座谈,支持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请愿运动参与宋庆龄主持的中秋游园会义卖活动关于何香凝、李济深联名密信传递的几种说法关于自沪飞港的飞机票关于朱蕴山七绝《柬呈亚子并平山》关于反对“尾巴主义”与钟敬文以诗为缘民革一届中央时,任何种职务关于“1948年”10月28日《致宋云彬》、“1948年”11月4日《致宋云彬》何时拟就中国国民党民主派联合代表大会的三个文件(草稿)关于朱蕴山七绝《过海访亚子留饮戏酬》关于七律《是日适为“三一八”纪念节,感赋一首》诗末自注关于参加新政协关于神经衰弱症与胡愈之的“深谈”《感事呈毛主席一首》手稿关于“说项依刘”关于“无车弹铗怨冯骓”《感事呈毛主席一首》与想回江南某省任职柳光辽谈解读“诗人的牢骚”“柳夫人之计善哉!”关于七律《赠邓子平》《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附诗之谜毛泽东1949年5月5日在《羿楼纪念册》的题词与钟敬文等在颐和园合影关于七绝《赠范志超》关于北平市文献研讨会宋云彬看北平市文献研讨会关于胡伯龙关于七律《张西曼挽诗》小序夏衍笔下的柳亚子对于李济深职位的看法何时搬出颐和园益寿堂,何时定居北长街89号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捐献的黎里藏书《柳亚子先生捐赠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图书简册》《石湖草堂图》及其题识《凤池精舍图》与柳亚子题诗关于《垂虹亭图》一生写作的六首白话诗关于七绝《十二月一日作四首,示金云渠》关于《黄初嗣响集》关于《费仲深舅氏遗著(韦斋诗钞)叙》在土改运动中给毛泽东的一封信关于“1950年”1月22日《给毛啸岑的信(节录)》关于凌元培关于七律《赠谢刚主一首,二月十三日作》关于“1950年”2月18日《致柳无忌》在批判梁漱溟时在反右斗争时宋云彬日记中的柳亚子晚年柳亚子古籍图书、文字资料的最后去向附录严重失实的《周恩来批评柳亚子牢骚太盛》柳亚子《北行日记》作伪了吗?关于“倘遣名园长属我”征引和主要参考资料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大胜柳氏老宅的格局柳亚子于1887年出生于江苏吴江北厍大胜村,1898年12岁时全家迁居同邑黎里镇。关于大胜柳氏老宅,他在自传《五十七年》中有如下记述:“我家从逊村公起,分为三支,各建房屋。长房在东边,号为东墙门;次房在中间,号为中墙门;小房在西边,号为西墙门。”柳亚子的高祖柳树芳是小房,住的是西墙门。后来,“中墙门分而为四,他们(笔者注:指东墙门)占据了四分之三,我们却只占据了四分之一吧关于大胜柳氏老宅的格局,北厍镇文化站徐鉴明先生在1982年文物普查时,曾访问时年84岁的大胜村民张四宝(又名胡老太)。据张四宝称,她19岁出嫁到大胜,柳家已搬黎里三年,但这座老宅,一直请人看管,直到抗战时期被日军在扫荡时焚毁。这座老宅,原在胜秀桥南堍西首200米处,坐北朝南,四面砌有又高又厚的围墙,宽80米,深40米。大宅一分为三:东墙门、中墙门、西墙门。三个墙门挨在一起,每一个墙门的格局完全一致,都是一进墙门左手灶屋,右手柴间;经过偌大的庭院,是幢两层楼房;楼房后面,便是规模宏大的三进堂楼;最后一进堂楼的后面傍着村河,河边是船坊,里面泊着大小木船。对此,柳亚子纪念馆名誉馆长殷安如先生认为:柳亚子先生的记述,容易使人误解为各不相连的三座房屋。大胜村民张四宝向徐鉴明介绍柳氏老宅的格局,应该是可信的。

后记

柳亚子史料札记269则,其主要内容是史料考订或史料钩沉。就是说,尽可能将不够准确或者含糊的史料考订得准确或者清楚一些,尽可能将一些鲜为人知的重要史实发掘出来,在拙著《柳亚子传》的基础上,力争将柳亚子一生史迹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这部札记的写作,始于《柳亚子传》初稿之前的1993年。那时候正做传记的写作准备,一边组织架构,谋篇布局,一边梳理史料,重点考订。对于史料的考订,限于水平和经验,深感竭须向柳无忌先生请教,于是陆续写成一则则札记寄往海外,先后约有百则左右。无忌先生不顾年事已高,帮助核实查证,一一随信作答,先后约有数十则之多,后因夫人高蔼鸿仙逝,先生亦住院手术,才不得不搁置下来。传记于1997年出版之后,朋友们鼓励笔者根据无忌先生的指点整理这批札记,并据以后新的发现,继续写将下去。这样,自1999年8月起,用了近两年的业余时间,写出了札记初稿。后来,札记初稿因故搁置三年,直到2004年8月,才重新打开微微泛黄的纸包,又用了近两年时间,断断续续进行整理、修改与增补。这时笔者早已退休,最后弄成了现在的样子。时光荏苒,当年悉心引领笔者走上此途的诸多前辈先后驾鹤西去,诸如柳无忌先生、柳无非先生,诸如殷安如先生、沈哂之先生、陆铭之先生。打开文稿,娓娓教诲仿佛萦绕耳畔;掩卷而思,感激之情溢满心坎。札记的公开出版,在笔者,这是对所敬佩的诸多前辈的一种永不忘却的纪念。札记初稿的整理、修改与增补,自始至终得到柳光辽教授的关心和指点。柳教授又应笔者的邀请,欣然撰写了序文。同时,札记写作中参阅和征引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一方面,除在札记引文时一一注明外,要在这里特别加以说明的。札记的出版,得到了中共吴江市委宣传部的大力资助。凡此种种,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上海人民出版社胡小静先生,曾经给予札记的写作与出版以热情相助。对于他于去年8月的突然病故,在此谨表深切悼念。这部札记,是笔者继《柳亚子传》之后的第二部南社与柳亚子研究文稿,由于水平有限,错误、缺点在所难免,竭望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多多赐教。


编辑推荐

《柳亚子史料札记》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柳亚子史料札记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