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掌中地图

陈芳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陈芳明  

页数:

262  

Tag标签:

无  

前言

  散文在中国文学中的源流既深,影响又广,完全是在西方文学家的意料之外。西方有散文,但在文学的比重上,一向甚轻。举例而言,由西方文学观念主导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最多的是小说,其次是诗,再其次是剧作,几乎没有靠散文得奖的。在中国则不然,中国传统把文类分成韵、散两类:韵文指广义的诗,而无韵的就是散文。散文几乎包罗万象,经史子集全是它的范围。唐代韩愈提倡古文,是表示与当时的骈俪之风不同调,而明代中期之后所标举的“古文”,是与考试应制时所写的“时文”(即八股文)区隔,而古文指的是传统散文,都是熔铸经史、陶冶百家的。明清以来的古文选家都持这个看法,比如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林云铭的《古文析义》、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以及坊间最容易看到的《古文观止》等等。  从这个角度看,散文在中国不仅包罗广大,甚至是文学的主流。当然,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诗”是言志的,志比较个人化,所以诗中容许有自我意识;而“文”是载道的,道往往是由社会集体所形成,所以论文时多重视文中所含的道理是否充足、是否客观,作者的个性反而较为淡薄。这使得中国传统对诗的态度较轻松,而对散文的态度则较严肃。  然而“五四”之后,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散文改变了熔经铸史的传统,从而向纯文学靠拢,变得更纯粹、更有艺术性——简言之,是所谓的散文“诗化”。这样的处理方式当然有所建树,它使得散文摆脱历史的纠葛,重新在文学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然而也有缺点,散文在无形中被窄化了,邯郸学步地跟随着诗的脚步——作为纯文学中的一个文类,其存在的意义都不禁令人怀疑了。  有人说“五四”以来的文学解放,是自明代晚期的文学中得到启发,这个说法是可以成立的。晚明文学有一特色是诗论发达,大部分有特色的文学见解是在诗的讨论中发展出来的,譬如公安派的主要文学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原是诗论。然而,晚明甚至整个明代像样的诗人很少,真正能够流传百世的诗作也不多,倒是晚明文人在散文革命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把传统散文“载道”的观念扭转了回来。“五四”时期的文人强调晚明的“小品精神”,其实是有点弄错了,小品并不是指散文要轻薄短小,去表现“小处的美”。晚明文人搬出小品,其实是要与经邦济世的传统散文信仰相对抗,因为过分耽于大道,往往会丧失自我。所以,这种“小品精神”即自由创作的精神,强调自我意识与自我风格,与形式上的大小长短反而没有什么关系。  “五四”以来的文学革命,可以说是延续了晚明的精神,部分散文的“诗化”,其实可视为散文朝“言志”方向发展。然而散文并不等于诗,不论在其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比诗更宽广的空间,“言志”固然可以,“载道”亦无不可,不过“道”不再是以往集体认可的圣贤之道、治国平天下之道。“五四”之后的散文,如果仅以文学的范围来讨论,比以前有更大的创作和发挥空间。但事实上,中国的散文舞台看似热闹,其实岑寂,在散文创作的质与量上反而无法与传统相提并论。  台湾的文学,基本上是承袭着中国传统文学的源流而来,但因海峡的阻隔,从上世纪中叶之后又逐渐发展成一种与大陆不太相同的文化与文学环境。台湾没有经历“文化大革命”,传统的价值从未受到大的冲击,学校语文教育的古典部分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仍然使用传统汉字,并没有使用后造的简化字。其次,台湾为一海岛,与海外接触是生活中的必要。台湾人虽不抛弃传统,但通过与外界的频频接触与碰撞,在很多方面可能更加多元和开放,文学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尽管海峡两岸的文化与文学环境有差异,然而文学不见得都会依照一定的公式来发展,何况文学也没有公式。整体而言,近六十年来的台湾社会虽有起伏,但起伏不大,也不险峻。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这样的环境不见得都值得庆幸,因为处在这种环境的人,比较缺乏惊涛骇浪式的生活经验,激荡不出昂扬愤激的生命力,因而也难以创造出开阖宏肆的有“伟大力”的作品。欧阳修就说过,“文必穷而后工”,生活上的跌宕有时反而是文学追求上的宝贵动力。  在这套“台湾学人散文丛书”中,我们邀请了几位台湾著名的散文家,挑选和整理了他们有代表性的作品,希望藉由这套丛书,让大陆读者来了解台湾的散文。为什么这丛书上面冠以“学人”一词呢?这是为了有别于一般的文学散文家。这批“学人”散文家,他们在文学创作之外还有另外的学术本业,或者在他们的散文作品中透露出更多的知识分子的关怀。与传统的知识分子不同,他们的关怀不见得只放在“经邦济世”上面,在如今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中,他们的关怀也是多方面的。这套丛书挑选的“学人”中间,极少数出身于中国传统文学,但大部分不是,比如有研究外文的专家,有历史学者,有建筑家,还有研究环境科学的科学家……他们的文字都好,创作也丰,在台湾都被视为重要的散文作家,而且可能比一般的文学散文家更具有文化意识和终极关怀。他们的作品往往会更多地引用典故,乃至最前沿的知识,所以更容易反映台湾社会的多元状况。  当然,文学有自己的生命,文学不见得为其他事物而存在。透过文学来了解社会当然可以,但文学的目的似乎远不止如此。文学不只是被动地反映社会,有时候,文学更影响了社会,左右了社会的价值,甚至于自己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  我们期望这套丛书的顺利问世,一方面使得台湾的文学作品有机会让更多的大陆读者读到;另一方面,也使得海峡两岸的当代文学彼此激荡、生生不息。  二00八年戊子春日周志文谨序于台北市诏安街永昌里

内容概要

  《掌中地图》是陈芳明的一部散文作品集,陈芳明是当代台湾文学和史学研究学者,著有《含忧草》《镜子和影子》《诗和现实》《危楼夜读》《风中芦苇》《梦的终点》《典范的追求》等作品。近作《昨夜雪深几许》获台湾2008年开卷好书奖。现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

作者简介

  陈芳明(1947- ),当代台湾文学和史学研究学者,著有《含忧草》《镜子和影子》《诗和现实》《危楼夜读》《风中芦苇》《梦的终点》《典范的追求》等作品。近作《昨夜雪深几许》获台湾2008年开卷好书奖。现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

书籍目录

序一 “台湾学人散文丛书”总序/周志文序二 流放与回归——评陈芳明散文/尉天骢第一辑 记忆地图相逢有乐町残毁之门胀痛的乳房鳗鱼柏克莱植满荆棘的梦土聚散青春的闸门旧城迷宫激流乱云稻浪风湿第二辑 情感地图秋渡华盛顿湖——遥寄余光中先生深夜的嘉南平原向晚的瓦尔登湖彩色玻璃窗鹭鸶的国境雾社苦雨涩味灯光隐喻的枫时间长巷雾是我的女儿远行的玫瑰风中音乐熄灯旅行自怜第三辑 文学地图缓慢,持续缓慢……我与现代诗的分合迷人的六0年代小说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文学经典与文学庆典文学阅读文学想像文学经典第四辑 作家地图秋天的签名式寻访川端康成美与痛楼上霜雪涌路人间白荻她自己的书房——林文月的散文书写作家生涯是一种天谴——叶石涛的文学道路情欲优伶与历史幽灵——写在施叔青《行过洛津》书前光之舞踊——吴明益自然写作中的视觉与听觉从父祖之国到妈祖之土——初读陈玉慧《海神家族》摩登台湾·摩登上海——读《历史很多漏洞》与《海上说情欲》狼与猫与蛇——重读朱西宁典范的追求——杨牧散文与台湾抒情传统回归年代诞生的前夜——论洪素丽的诗毁灭与永恒——张爱玲的文学精神文化的表情与心情——读余秋雨的《山居笔记》

章节摘录

  摩登台湾·摩登上海——读《历史很多漏洞》与《海上说情欲》  殖民主义之登陆台湾,较诸帝国主义之到达大陆还要迟晚。但是,殖民主义带给台湾的文化侵略与腐蚀,较诸帝国主义对大陆的冲击还要严重。这是因为大陆的腹地广大,封闭的农村社会绝非外国势力能够轻易深入。帝国主义文化对大陆的影响,仅止于沿海地带,尤其是一些通商口岸如广州、上海、天津等地。最为显著的例子,当推上海的海派文化。英国、法国、日本在上海分别据有特定的租界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这个城市就显得特别强烈。不过,在广阔的大后方,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动摇。  台湾的情况与大陆最大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这块小小的岛屿完全沦于日本殖民政府的全面掌控之下。所有岛上住民完全无法摆脱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层面的影响。由于台湾是一个彻底的殖民地社会,岛上的人民必须接受日本的教育,因此在语文使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方面也都逐渐出现殖民化的俪向。  一、殖民地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  彭小妍教授最近出版的两册专书《历史很多漏洞:从张我军到李昂》与《海上说情欲:从张资平到刘呐鸥》,分别在二000年十二月与二O0一年元月由中国文哲研究所出版。这是近年来第一次对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所做的极为深入的考察,对台湾文学研究而言,令人耳目一新。彭小妍专书的主旨并不在于为这两种文化重新命名或定义,不过,两书所收的论文对于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有了全新的诠释。  彭小妍以“现代性”的概念为主轴,观察台湾新文学与中国新文学对外来文化所产生的回应。《历史很多漏洞》共分七章,贯穿于不同论文之间的一个重要课题,乃是殖民地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自日据时代以降,台湾作家在这个议题上遭到很大的困惑。他们共同面对的是,台湾社会不断朝向高度的现代化加速发展,然而,每位作家却各自怀有分歧的认同立场。右翼思考的张我军对中国语文偏爱,左翼思考的杨逵却使用日文书写表达对殖民体制的批判。右翼的吴浊流文学,则以日文书写表达对中国文化的思索;而左翼的乡土文学则是以中文书写抒发对帝国主义文化的批判。这种复杂的语言使用与意识形态,构成了台湾殖民地文学精神面貌的复褶多瓣。  二、后殖民立场与后结构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彭小妍的研究态度,采取的是一种后殖民的立场与后结构的思考。她深深体认到,台湾历史原是沿着三条轴线在发展,亦即原住民历史、汉人移民史与外来殖民史。权力在谁手上,历史诠释权也就落在谁手上。她的后殖民立场,便是对于权力支配者进行批判,而积极建构台湾社会主体性。  她的后殖民思考,便是在重新建构台湾文学主体时,照顾到台湾社会内部各个族群、性别与阶级的差异性。对于张我军、杨逵、吴浊流、乡土文学作家的认同问题,彭小妍认为,国家政权是可以改变的,而文学精神则是以永恒的土地为生根之处。国族认同可能有所转换,殖民地作家对人民、社会的关怀则是文学最重要的主题。对于主体内部的差异性,她也注意到女性文学如李昂与原住民文学如莫那能的深刻意义。尤其对于原住民文学的评估,她说:“原住民一方面探索自己的文化源头,一方面质疑外来文明,可以丰富本岛的文化内涵,形成多元化的对话空间。”质疑,是后殖民的立场;多元,是后结构的思考。彭小妍无异为台湾文学史作了恰当的诠释。  《海上说情欲》对于上海都市文化的探讨,也是国内学界的重大突破。全书共分五章,既讨论张竞生的《性史》,也探索张资平的恋爱小说,从而对于伴随现代化而来的新感觉派文学也进行深入的考察。这本书如果与李欧梵的近著《上海摩登》合观,当可对上海的都会文明有更清楚的认识。  三、台湾作家刘呐鸥与上海新感觉派  彭小妍在这本书用功最深的,莫过于对于台湾作家刘呐鸥(一九00-一九三九)的追踪与挖掘。没有她的专注研究,刘呐鸥在台湾文学史可能还是缺席的,而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定位未明的。所谓新感觉派,其实是日本版的现代主义小说,强调的是内心情欲流动与感官反应的美学追求。从系谱学来看,刘呐鸥对上海的现代主义发展影响颇巨,施蛰存、穆时英、戴望舒都与他过从甚密。现代派运动在三。年代会开花结果,刘呐鸥是幕后的重要播种者之一。现代派运动造就了四O年代的张爱玲与纪弦。这两位作家又在五。年代,直接冲击了台湾现代主义运动。  海派文化在上海是因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形成的,但是并没有使中国作家产生国族认同的动摇。殖民文化在台湾的影响,便是使台湾作家必须不断为国族认同而焦虑、挣扎、幻灭。彭小妍的两册专书,突破台湾文学研究的视野,使岛内学界不再只是封锁在自我的“本土”观念之中。后结构思考的生动实践,正是彭小妍专书的最佳展现。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看到我的时代挣扎过,也战栗过。我看到我的时代倾塌过,也死灭过。但是,我与我的时代毕竟活了下来。  对他而言,文学早已内化成一种生命的实践,陈芳明的散文,穿越了岁月的风声水影,诗的一缕魂魄,一直贯穿其间,未曾片刻远离。  ——张瑞芬(台湾逢甲大学)    陈芳明的《掌中地图》,是一册台湾山川与文学的零距离写真,更是一部多情多义又多思的台湾知识人的幽曲心史。一个人,一杯茶,漫读陈芳明,会心之处,你将看见看不见的城市。  ——倪文尖(华东师范大学)


编辑推荐

  若将人生比喻为手掌,那你走过的痕迹,就是烙印在掌中的掌纹。在《掌中地图》中,每篇散文都像一条掌纹,描绘了作者陈芳明的人生转折。动人的文字背后,迷离的记忆仍旧鲜明,让读者彷佛进入陈芳明爱、欲、生、死的记忆时空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掌中地图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