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多谢您的小费

[美] 史蒂夫·杜伯兰尼卡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美] 史蒂夫·杜伯兰尼卡  

页数:

359  

字数:

214000  

译者:

张宏浩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永远不要说“我是你们老板的朋友”,餐厅老板没朋友。永远不要说“你知道我是谁吗”,怎么,你忘了你自己是谁了?要是惹毛了侍应生,侍者在咖啡里吐口水可不只是传说,而是千真万确。如果不想吃在厨房地板上被当曲棍球打的汉堡包,那最好对服务生客气点。不要打响指招呼侍应生。记住,诗应生在厨房里有能够切断骨头的大剪刀。点菜时清楚一些,就说你想要什么。侍应生不是精神病。

作者简介

史蒂夫·杜伯兰尼卡 念过4年天主教神学院,本来要当神父,后来却进心理诊所工作。之前是超人气匿名博客“侍应生开骂”的博主“无名侍”。“侍应生开骂”的精彩文章为“无名侍,赢得了2007年BLLOGGIES最佳博客大奖,并被选录进2006年度最佳创意非小说写作。

书籍目录

致谢序圣人与俗人艾美希餐厅法西斯和淡水鸵鸟侍应生杰迪人不敷出巧克力之神大哥后巷关于小费这件事儿为什么当餐厅侍应生有点文化是件危险的事肮脏我讨厌母亲节我会报仇的影像志天堂与地狱成瘾国庆节拉塞尔·克洛与我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魔鬼跟往事干杯后记:春天附录1:四十条建议让你做个好餐客附录2:五十个特征告诉你打工的餐厅不好附录3:侍应生需要随时带在身上或放在身边的物品

章节摘录

  圣人与俗人                                                           实话实说,我从来没想过我年过而立会当侍应生。我十八岁的时候,梦想成为一个天主教牧师。按照我自己规划的人生路线图,我会在二十五岁被任命为牧师,到三十岁成为主教,到四十岁的时候进入红衣主教神学院,之后很快便会成为圣彼得大教堂的主人。我甚至把我当上教皇时的名字都选好了。我打赌我是当时北美洲惟一一个为了不让自己在物理课上睡着、而在笔记本上涂鸦自己未来教皇盾形徽章的少年。  如果三十一岁的我能够穿越时空回到1986年,告诉那个一脸童真的男孩他将来要在餐厅工作,每天问人家“您是要配炸薯条吗”,而非掌管整个纽约教区,我相信这孩子十有八九会用最严酷的宗教惩罚将我肮脏的灵魂抛进地狱,因为当侍应生完全不在这个孩子的计划之内。  带着对神的无限热情,我开始了朝向梵蒂冈的旅程——我进入了一个神学院,学习为立志成为牧师的年轻人准备的本科课程。这个学院由一所著名的天主教大学管理,校园就夹在富裕的教区和因贫困而日渐萧条的城市之间。  这座神学院是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既能开发你的智慧,又能折磨你的情感。这段时间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阶段之一。当校园的其他孩子们抽大麻、做爱、尽情享乐的时候,我却在吸收玄学的神秘语言,学习如何在别人悲伤的时候抚慰他们,如何将自己融人到宗教生活当中去。我花很多时间去教堂祷告,同学们议论我是一个神秘的人。当时有传言说我要被送到罗马去深造学习。我的主教说我注定要成就大事。我是个前途一片光明的未来牧师。同时,我也是一个自负的家伙。  当时我们是禁女色的,不过对我来说无所谓,反正我对异性也是颇为恐惧的。从我计划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主的那一刻起,我就尽最大可能避免校园里穿着火辣的美少女们无处不在的诱惑。但是人毕竟是动物,生物学终归要胜过神学。在大一下学期末,我与同校一个叫做格温的女生恋爱了。然而因为我对异性总是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这把爱的火很快就熄灭了。我受到了很大打击,第一次心碎的感觉总是最糟糕的。不过我最终还是挺过来了。  而这个神学院最后也让我心碎不已。别误会,我一直认为牧师都是好人,他们想要真正改变世界。我至今仍这样认为。但是随着在神学院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也认识到这里同时也是受过刺激、大脑有点问题的人躲避外界的藏匿之所。我遇到的大多数牧师都是竭尽全力在这个不完美的环境中做正确的事情,然而也有一小部人披着牧师的外衣得到性的满足——同性或者异性都有。当教会的性丑闻在20世纪90年代末让教会震动不已的时候,我并不惊讶,这仅仅是多年行恶与教会政治的恶果。  而我心目中的牧师形象与现实情况之间的落差实在是太巨大了。当我长大了一些后,我开始意识到伪善和愚蠢并非教会的专利,它们存在于世界上的所有角落。但是因为当时的我并没有生活经验让我懂得这样的道理,我对伪善与愚蠢的反应便是愤怒。同时我意识到禁欲对我来说并非现实可行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在本科第四年结束之后离开了神学院。在不朽之城学习神学在我这行不通。在我下定决心离开之前,这些年的学习已经让我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冷酷无情、脾气暴躁的家伙。我自己离开,也省了教会踢我出去的麻烦。  与大多数在神学院的同学不同,我没有选择哲学或者宗教学专业。我大脑中一些现实的细胞清醒地认识到我永远不可能成为牧师,所以这影响了我的决定,让我选择了心理学。从神学院毕业之后,我在一家精神病与戒毒恢复机构找了份工作,这里的病人都是有钱、有名、有毒瘾、有困惑的人。  基本上我就是穿着白大褂的人。我的主要任务是当那些有钱人出现自残或暴力行为的时候把他们捆起来,让他们“老实一会儿”(当我当上侍应生以后我特别怀念这种感觉)。我们经常发现医院用的软皮制成的束具不见了,内部调查的结果是有员工把它们拿回家里当情趣用品了。当我们把这些束具找回之后,我们得用热水刷洗两次。  当我不用捆绑病人,而是陪他们去做电击治疗,或者无聊至极地看管那些有自杀倾向的病人的时候,也就是我不忙的时候。我不是在员工休息间打乒乓球、从小餐厅拿各种吃喝,就是跟护士们调情。除此以外,我还跟一帮小青年一起玩耍。他们除了到海边嬉戏、打高尔夫球、滑雪、打扑克赌钱,或者到大西洋城放纵以外,没别的什么爱好。虽然他们总是嘲笑我的神学院背景,但正是他们带给我正常人社会交往的经历,而这也恰是我在神学院里所缺失的。我其实挺喜欢这份工作,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是很刺激。  后来这家医院及其母公司惹上了官司,被控从事犯罪活动——保险诈骗、违背病人意愿,以及无情的管理最终导致一个病人自杀身亡,这些因素一起促使戴安·索耶在全国电视上把所有的丑事全都抖了出来。在黄金档现场直播了这个节目不久,有一天我上班时,发现联邦调查局的探员正从管理办公室里往外运一盒又一盒档案,并且在找工作人员问话。病人和他们的家人都看到了这一幕。没几个星期,在这里治疗的病人人数从二百七十人减少到了七十人,医院变成了大空壳。随后就是警察来抓人,法院下传票,开始打官司,当然,裁员也开始了。我是第一批被开的人之一。  整个过程令我非常不安,就好像你觉得自己是给某个和平组织工作,末了却发现实际上你只是一个犯罪集团医疗部门的一个被蒙骗的傻瓜一般。从神学院出来之后,我憧憬着找到一个健康而稳定的环境,让我能在里面找到长大后的目标。但是时运不济啊。这是我生命中第二次被人给涮了,第一次是神学院,现在这是第二次。  被医院解雇那年我二十四岁。之后我换了一个又一个工作,包括为智障人士管理集体住所,还有管理为脑外伤成年人提供的居住项目。最终我当上了一个很小的精神外科诊所的办公室主任。在这段时间我还参加了一个考试,想要成为一名间谍。考虑过当操盘手,还想过到医学院学习,也参加过警察招考面试,并琢磨过去拿一个心理学的硕士学位。当然,这些一个都没成,都不是我的兴趣或者志向所在。  后来有一个叫做瑞根的漂亮大四女生到我们诊所来实习,我被她迷得神魂颠倒,她成了我每天的全部注意。当瑞根实习结束,回到三个州以外的学校的时候,我不惧路途遥远,在周末的时候去看她。当我和她不在一起的时候,我就在我的小公寓里面走来走去,希望能接到她的电话。对我来说,她的声音就是我每天的养料。我想她想得发狂。  我们一起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但是随着瑞根毕业的日益临近,我们之间的感觉渐渐糟糕起来,冲突也越来越多。当她被一所一流学校的社工专业录取之后,我猜她意识到我只是一个二十八岁的青年,干着一份永无出头之日的工作,甚至也不知道未来究竟要如何。我想这让她望而却步了。并不是因为她要找一个富家子弟供养她,而是因为她想要一个强壮而自信的男人能与她分享生活。而那个人不是我。  我们的恋情开始解体。随着我的爱情死期临近,我的好朋友凯文——当时在医院一起玩扑克的伙伴之一——被诊断出了晚期胰腺癌。与此同时,我所在的这家诊所正在跟人谈判,可能要被别的州的某个健康机构收购。3月份的时候,我跟瑞根之间不可调和的问题到了最严重的时候,我决定结束这段关系。这是我人生定性的一段时间,我明白了在男女相处的关系之中,爱只是众多元素中的一个。  我选择了3月27日提出分手。瑞根要回家过复活节,所以我跟她说我要在27号晚上在当地叫做美好星期五(T.G.l.Fridays)的餐厅见面,喝点啤酒。但是午饭的时候,我接到了一个电话,一直与病魔斗争的凯文走了。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把事情跟我的老板讲过之后,便开车走了。我永远也忘不了开车去凯文家的这段路。那是一个美丽的春日。肖恩·考文(Shawn Colvin)的歌曲《萨妮回家》(Sunny CameHome)是那时的热门歌曲,在电台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今天,这首歌的歌词却前所未有地萦绕在我脑海里:  我闭上眼睛,心乱如麻……  世界燃烧成灰……  我在去凯文家的路上听了不下三遍。当我在他家门前的路边停下时,我看见人们抬着他的尸体走向等在外面的灵车。身穿黑色西装的抬棺人看到我走近,便停了下来。我伸出手,放在蒙盖着凯文尸体的蓝色塑料裹尸布上。我也不知道我摸到的是他的手臂还是身体。癌细胞已经将他蚕食殆尽。我无法相信他已经死去。怎么会是我的朋友?!怎么会是与我一起打扑克的伙伴?!怎么会是总找我一起去聚会开心的人?!不可能的。但是裹尸布下的尸体一动不动。我有些惊恐地将手收了回来。抬棺材的壮汉便继续往前走,接着把的尸体滑进了灵车里。我能听见凯文的妻子在屋子里恸哭,昨天才是他们结婚一周年的纪念日。我看着灵车渐行渐远,忽然想起凯文曾留下遗愿,等他死后要火化他的尸体。这些面无表情的人就要把我的朋友放进熊熊的火焰中。  我走到房子里,向凯文的妻子致以哀思。她的哀号我至今难忘。几个小时之后,我不顾所有朋友的劝阻,开车到那家餐厅与瑞根分手。回想起来,跟瑞根分手绝对是一件傻事,我肯定是因为精神上受了太大打击的缘故。而更糟的是我愚蠢的分手决定让瑞根酩酊大醉,到洗手间里吐得一塌糊涂。等一切都结束的时候,我开车回家,醉得不成样子。一天之内,我失去了我的兄弟和我的女朋友。


编辑推荐

  一本任何外出吃饭的人看了都会抓狂的书。著名美食作家、星级老饕沈宏非、欧阳应雯、叶怡兰、谢忠道倾情推荐。                一个要成为神父的人却成了侍应生  匿名开骂大获成功,欲罢不能疯狂博客2000年美国最佳博客大奖,入选美国年度最佳创意非小说写作  雄踞亚马逊、纽约时报、独立书商协会畅销书榜  美国、英国,巴西,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国热销  现场如战场,餐厅又何尝不是人世间的缩影?如果你想获得外出吃饭的宝贵意见,那么,欢迎来到“餐厅侍应生秘密档案”的现场世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多谢您的小费 PDF格式下载



尽管我的职业不是侍应生,谁又不是自己职场内的“侍应生”?像作者一样常常想到自己是不是还要继续干下去。。。。


买这本书的时候,正好在酒店做行李生,因此对于小费想多了解一下。
作者不光写了自己的职业经历和心理感受,还对里面每个人的心理和表情仪态等都进行了出神入化的描绘,偶尔也能引起共鸣,想起自己在酒店工作的场景,偶尔也会加以实践
服务不好做,最需要的就是上下级之间,客人与服务人员的相互体谅,但是这是难上加难的
我国对服务人员不够尊重,特别是小费这一块,因此我觉得中国的服务员比外国的凄惨的多
不多说了,推荐大家读这本书,特别是一线服务人员,如果不是做服务业的,也可以试着去服务业试试,很辛苦,但也很有趣!


这本书挺好,让我有了去餐厅打工的冲动。


不但可以了解西方的小费文化,而且书也挺逗的。很喜欢。


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看似正经无味的工作中隐藏着各式各样的荒诞,是一部轻松幽默值得一看的小说~


视角不一样,会看到许多不同的有意思的人与事。


书的内容有趣生动~作者的语言还很幽默,看得很开心~不过还是那一句,,,请注意书的保护


读起来感觉很轻松


一个真正的侍应生所写的一本书。
在就餐时,你知道你不友善的态度会换来侍应生会怎样的对待吗?
你知道在付小费上的吝啬也许会让你失去一次爱情,也许会让你在你的孩子面前难堪吗?
你知道怎么做一个好餐客,怎么能享受到真诚的服务?
你知道怎么可以看出所就餐的餐厅是否好餐厅,我是指你可放心地吃他们端出的菜肴?
原来有什么样态度的顾客去到的餐厅和那里的服务生是有着相同的态度。
不要谩骂为你服务的服务生。尊重是每个人的需要。
目前,在中国,需要给小费的餐厅很少,多数普通人所去到的餐厅目前都是不用付小费的,但我们所需要的服务是一样的。外出就餐时你可曾留意过每间餐厅有着自己的文化和特色,可曾留意过所得到服务的差异,可曾想过这家餐厅是否真值得你的再次光顾,可否知道在周末或节日时该怎么点餐?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思量过吃饭每天都做的事情,可以有那么多思考在里面。。佛陀说过一举一动,一思一念皆是修行。此言非虚!
餐厅里有人生百态,而见证者即是服务生。一个橱窗里的忧郁男,讲述的餐厅里的故事,有关人生与人性的思考,有关自我的认知与自省。。
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看完就知道不给小费的后果了。呵呵


轻松愉快的看完这本书~~~彼此尊重体谅是吃一餐好饭的重要要素哦~~~咔咔咔不然不保证你的饭菜里没有加料或是让你在你的客人面前丢脸哦


朋友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给单位的一些同事都送了。


你是社会人吗?你会到餐馆用餐吗?你有过与餐馆服务员的争议吗?如果有,那就看看这本书吧,看完之后你就会知道去餐馆就餐时该怎么做了.任何一行都有内幕和习惯做法,了解了解,多一点释然.


行行出状元啊。此公称他不算最好的侍应,他在这位置上游刃有余,只因他的能力高于这个工作太多。这实在有趣又可惜,他安于现状,因为害怕失败。想想这和俺职业生涯中的一些想法倒也颇为接近。一叹。写得好,译得也妙。


翻译小说里面不多见的


但人总是一样的
希望被人尊重
往往又忽略了尊重人


这是本适合在入睡前读上一小段的轻松有趣的书!


文字顺畅,翻译得很不错。茶余饭后得消遣。


阅读起来很流畅


是在报纸上看了这本书的节选,就是书的附录里:四十条建议让你做个好餐客,觉得挺搞笑的才买的这本书。看了之后觉得小说写的不太吸引人。勉强在看。


  
  
   http://www.eliancn.com/play/shouting-95684826-0-8183-18-1-1.html
  
  可以在线听,下载要收费
  


  “我是一个餐厅侍应生。我为客人上菜,赚小费,你觉得这工作挺简单吧。穿戴整洁,彬彬有礼,再加上一些销售技巧,别忘了微笑。很简单,是不是?
   你是不是从火星来啊?”
  
  这就是《多谢您的小费》这本书的开头文字。这段文字让我即刻断定,它一定是我的那杯茶。果然,360页不少的文字一个周末就搞定了,然后叹口气:又是一本久违的好书。
  
  读书早不似小时候,拿到一本书,无论多枯燥、多难啃,也一定意志坚定地一读到底,绝对不会漏掉一个字,似乎每一个印在白纸上的铅字都无比神圣,都有它的道理。现在读书,翻过几页,扫过几句,就能决定要不要继续,就好像和一个人,第一眼即能决定是否交往。
  
  《多谢您的小费》可以说满足了自己的若干需要。
  
  首先是通识的需要。人类的欲望和好奇心无比强大,即使八竿子打不到的事情,只要沾惹上好奇心,那是上刀山下火海也要搞搞明白的。西方的餐厅侍应生关我们什么事呢?但是,一旦读进去,那股兴奋劲儿不亚于发现新大陆,看得人直点头: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其次是成长的需要。过了青春期,身体的成长停滞甚至急转直下,但是心灵永远如饥似渴,它无时无刻不面对着各种危机、各种问题,它的成长永不停歇。于是,已过而立之年、已迫不惑之时的餐厅侍应生,成为很好的人生导师。他遇到的问题仍是我们遇到的问题。而我喜欢这种勇敢面对困境、努力思考再努力突破的真实人生。尽管书写得鲜活有趣,百般吸引,仍然存在严重的生存危机和现实感。这种有阅历的人生令人激赏。
  
  


  
  好想在凯文做一个月侍应生,两个月更好。
  
  一直觉得在高级餐厅做侍应,还是很不错的经历,瞧!朱丽叶·比诺什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侍女形象。
  
  自己个头不高,人也不靓丽,当美丽侍女比较遥不可及,反更驱使自己有这个愿望,因为愿望之不可实现。
  
  还一直想当演员呢,不是开玩笑的。尽管2001年还曾为不知采访对象居然是大名鼎鼎的赖声川而被嘲笑,无可否认,一直痴迷电影与戏剧。
  
  即使不能台前表演,也要待在幕后做无私奉献的小矮人!
  
  
  


  焦建/文 匆匆忙忙的出国旅行,有些“小贴士”如果没人提醒的话,虽然不至于致命,但事先知道,肯定会减少之后懊恼的几率。其中之一便是:去很多国家的餐馆吃饭,其实都是必须(此处用粗体标示)要给小费的。中国人不给小费的习惯倒到了外头,简直不亚于不装杀毒软件就上网的“裸奔”,吃上侍应生吐在菜里的口水,看起来是免不了的了。
  别抱怨恼火这些侍应生们“玩儿阴的”。跟我们的习惯不同,在国外,侍应生们(我们叫服务员或者叫小姐,听起来似乎都没“侍应生”简单明了没有歧义)的收入,基本上全部都是由小费来构成的。没有餐馆老板会给他们发固定工资——哪怕少得可怜的数字也没有。不仅如此,小费也不是全部由侍应生自己揣到兜里的。他们还要跟后厨那些没有机会拿小费的大厨、洗碗工、择菜工……等等一系列人一起分享。假如碰到不靠谱的老板的话,他们也是要来分一杯羹的。而国外的餐费都是不含着侍应生们的服务成本的,假如人都吃完饭抹抹嘴走人的话,侍应生们有火儿是肯定的。
  没人给侍应生发工资,他们的收入就得依赖自己对于客人们的服务质量来取得。人的水平分三流九等,侍应生自然也不例外。所以,没有大锅饭的后果是:侍应生们也各自有其独特的一面。而这本书的作者史蒂夫.杜伯兰尼卡,就应该算的上是一个侍应生中的佼佼者,或者说是“侍应生里的哲学家”。
  杜伯兰尼卡的这本小故事书,把那些原本像是空气般容易被人忽略的侍应生行业,活生生的给勾勒了出来。20世纪最有名的餐馆侍应生,其实应该算是早年在餐馆里“像耗子一般生活着”的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自传性的小说《巴黎伦敦落魄惊魂记》的描述中,这位毕业于英国沃顿公学的精英学生,为了感知人民生活的细节,真的放弃了高薪的职位,跑到餐馆里去打工了。可惜他没待的时间很久,而且毕竟是“兼职”,他的书,读起来便不如这位名气不大但却有着长时间亲身体验的杜伯兰尼卡更有趣和有见地。
  这位最初的梦想是做神学家的美国侍应生,最终却阴差阳错的进了餐饮领域(这段很有意思),而且一干就是近十年。不得不服气的是,有数的人干什么都靠谱。正如杜伯兰尼卡在书中所归纳的三种当侍应生的人一样:一种是没有目标只图来钱快的;一种是有了目标只把做侍应生当跳板的;还有一种是虽然口头上有追求、实质上却总在拿这份职业当借口逃避的。杜伯兰尼卡算的上时中间那种。他不像其他很多侍应生一样的得过且过,没有毒瘾,也不过量饮酒……他多年前小心翼翼的开了个匿名的博客,写上一些自己身上的故事。当有一天他发现能够作为一个作家出书时,牺牲了眼前的利益来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多年前有两本纽约厨师的伯顿的书,写的是厨师的故事。现在又有一本这样的小书出现。它们共同点是:作者不是专职作家,他们的写作领域只局限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之中。这种带着揭秘性质的题材,由那些有着写作天赋的局内人挑选合适的内容搭配得当写出来的话,很少有不好读又没用的。
  对了,最后提醒一句:到底在美国餐馆吃饭要给多少小费?杜伯兰尼卡的答案是:餐费的百分之十五是标准线。低于百分之十是非常不靠谱的客人;高于百分之二十五,最好是圣诞节这样的大节日再拿出手,否则侍应生们难免不把你的小费当成一种才大气粗的施舍。至于那些不给小费的,最好别再去同一家餐馆里吃饭了。侍应生们的记忆力都好得出奇,应该没人想吃别人的口水吧?
  
  (旧文,怕找不到了,贴一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