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别梦依稀

唐力行 上海人民
出版时间:

2010-4  

出版社:

上海人民  

作者:

唐力行  

页数:

182  

Tag标签:

无  

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史研究在我国蓬勃兴起,学者们以整体史的新视野重新审读历史。不再满足于政治史和精英史,而是将目光向下,关注长时段的文化、心态、习俗、信仰、仪式、组织、结构、区域、普通人的生活、地方社会对国家的制衡等等。而这些长期被忽略的历史要素大多是沉淀于具体的区域社会中的。因此,社会史的研究必然导向区域史研究。经过将近30年的探索与积淀,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已渐趋成熟。9年前我去英国参加一个社会文化史的会议,了解到欧美和台湾学者在这方面的学术成就,深感在区域社会经济研究的领域里应该且必须引入文化的因子,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将研究工作推向深入。在做了充分的学术论证后,我确定以苏州评弹为切入口,开展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的研究。选择评弹文化为切入口不仅因为我是苏州人,我的父亲就是一个说书人,更为深层的原因是父亲唐耿良先生当时正在撰写他的回忆录,为了帮助他整理成书,我大量地接触了评弹历史和民国以来的评弹资料,深入认识了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的血肉联系。社会文化史是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要组织一支学术队伍,是十分困难的。我从历年招收的博士生中,逐渐地组成了一支研究队伍。以往对评弹的研究都是从曲艺史或文学史的角度进行的,现在要从区域社会文化史的全新视野开展研究,几乎没有可供借鉴的前期成果,学术难度是相当大的。解决的办法还是从资料人手。

内容概要

  唐耿良,1921年生,2009年4月21日去世,享年八十八岁。江苏苏州市人,苏州评话演员,国家一级演员。1933年师从评话名家唐再良习《三国》,一年后在江浙一带演出。1944年进入上海,成为蜚声书坛“七煞档”、“四响档”之一。1951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任副团长、艺术委员会主任。历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及中国曲艺家协会上海分会(今上海曲艺家协会)第一、二、三届副主席,上海市人民代表等职。唐先生的逝世,有媒体挽为“唐‘三国’在书坛上已成绝响”。  时逢唐耿良先生周年祭,海内外众多评话名家、各界名流纷纷撰文,追思一代名家风采,品评大家艺术流韵,再现了评话表演艺术无以伦比的魅力。

书籍目录

别梦依稀:说书人唐耿良的人生经历(代序)谈艺录我与苏州评话《三国》的传承我说评话《三国》的杂感故事新编说《三国》说书既是艺术亦是生活——访中国口述艺术家说书艺术——中国表演家保持文化根源的完整无瑕追思篇著名评话艺术家唐耿良同志生平唐耿良先生追悼会唁电、悼词他是建立上海评弹团的主心骨——深深怀念唐耿良先生归根我为《唐耿良传》补遗四十年前“牛棚”之谜忆恩师评话名家唐耿良唐耿良的晚年是大写的告别唐耿良父亲留下的财富待到牡丹花开时——父亲去世一周年祭怀念外公研讨会实录著名评话艺术家唐耿良《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研讨会实录评论篇读《别梦依稀》——谈唐耿良先生的艺术人生唐耿良回忆录《别梦依稀》的杰出成就和成功经验读《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唐耿良先生自传体回忆录有感《别梦依稀》乃是真情的表述一本书的回忆说书人的生命史——读阿叔的《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听苏州评弹感受历史沧桑别梦依稀,别梦依稀——读唐耿良《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书里的唐耿良从《草船借箭》看评弹艺术唐耿良的说书生涯再现历史与反思生命——《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述评唐耿良先生年谱

章节摘录

插图:谈艺录我与苏州评话《三国》的传承唐耿良苏州评话俗称大书,弹词则称作小书。长篇评话《三国》又被内行推崇为“大(书之)王”。关云长义薄云天,诸葛亮智慧过人的故事在市民社会中广为流传。前清苏州光裕社擅说评话《三国》的朱春华英年早逝,《三国》一书,无人继承。同光年间弹词艺人许文安,深感《三国》一书失传可惜了,一个偶然机会,他在玄妙观听到露天说书人在说《三国》。此人是在书场中偷学朱春华的《三国》,乃朱的私淑弟子。许文安逐日。去听露天说书,成为朱春华再传私淑弟子,并在光裕社向朱春华牌位行拜师礼。许放剂原来说熟的弹词《描金凤》,改说评话《三国》,成为一代“响档”。许收了十几个徒弟,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兆麟、唐再良。黄擅长起角色,塑造人物传神。唐擅长说表,娓娓动人,二人又收了不少学生,使《三国》这部评话重呈兴旺局面。许文安存亡继绝,功不可没。我是在1933年拜唐再良为师,经过老师手把手教导,在1934年起便闽荡江湖,开说《三国》以为糊口之计。经过十年磨炼,初露头角,得到听众认可,40年代后期被称为“七煞档”之一,之后又被称为“四响档”之一。11名之下其实难副。


编辑推荐

《别梦依稀:说书人唐耿良纪念文集》: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别梦依稀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