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间谍
2011-1
上海人民出版社
[英] 约翰·勒卡雷
552
李静宜
无
瑞克与皮姆,父与子。 瑞克是个骗子,骗术之精,让当事人不仅毫无察觉,反而对他敬仰有加。 几十年间,涉掠过食品倒卖、房地产开发、养老金集资、国会议员竞选等等五花八门的产业,历经风雨起伏,总有死忠跟随。到了晚年,即将破产的瑞克发现,他惟一的产业是儿子皮姆,一位显赫的英国外交官。 皮姆,实际上是个间谍,双重间谍。生性浪漫,多才多艺,为了远离父亲的生活,既是偶然又是自然地踏上了这条不归路。 然而身处冷战时代,更复杂的使命和冲突、责任与友情撕扯着他,艰难喘息,他只有抛下一切,孤身一人写下一部“伟大的自传体小说”,才是对自我的救赎。 瑞克与皮姆,某种程度上也是勒卡雷的父亲与勒卡雷关系的写照。父亲老是对他说:没有我,你就什么都不是。
约翰?勒卡雷,原名大卫?康威尔,1931年生于英国。18岁便被英国军方情报单位招募,担任对东柏林的间谍工作;退役后在牛津大学攻读现代语言,之后于伊顿公学教授法文与德文。1959年进入英国外交部,同时开始写作。1963年以第三本著作《柏林谍影》一举成名,知名小说家格林如此盛赞:“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间谍小说!”从此奠定文坛大师地位。迄今共著书22部,有3部入选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十佳间谍小说榜单,几乎包囊了所有奖项,是这个领域当之无愧的王者,笔下的特工主角乔治?史迈利已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与福尔摩斯相媲美的经典形象,此外,因其作品具备深沉的道德关怀、生动的人性刻画和高超的艺术手法,而被评论界称为“在世最好的英语小说家之一”。勒卡雷既是“冷战时代的小说家”,也是当代一流的国际观察家,富有想像力的社会历史学者。曾是阿拉法特的座上宾,小布什的批评者,至今仍以他清醒的洞见对当今世界发挥着影响力。获奖记录 1963年 英国犯罪推理作家协会(CWA)金匕首奖 1964年 英国毛姆奖,James Tait Black纪念奖 1965年 爱德加奖 1977年 CWA金匕首奖,James Tait Black纪念奖 1984年 美国推理作家协会(MWA)大师奖 1988年 CWA钻石匕首奖(终身成就奖),意大利Malaparte Prize 2005年 CWA 50年最佳金匕首奖
前言 机构和人物表 完美的间谍 解读1:深邃而美丽的骗局——读勒卡雷《完美的间谍》杨照 解读2:完美的间谍,不完美的人生 郭重兴
1 狂风怒吼的十月,凌晨时分,在德文郡南部沿海一个似乎已遭人遗弃的小镇,马格纳斯?皮姆跨出老旧的乡间出租车,付了钱,等车子开走了,才举步穿越教堂广场。他的目的地是某家有着“美景”“舰长”或“优瑞卡”之类名字、灯光昏暗的维多利亚式旅店的露台。他体格强健,仪表堂堂,一看便知是个人物。他步履灵巧,身体秉承盎格鲁-撒克逊行政人员的优良传统,略向前倾。英国人无论是在遥远的殖民地扬起国旗,发现大江大河的源头,还是站在行将沉没的船头甲板,也无论是动是静,都是这样的神态。他风尘仆仆历经十六个小时的旅程,但没穿风衣,也没戴帽。他提着一个鼓鼓的黑色公文包,另一手拎着一只绿色的哈洛德手提袋。强劲的海风鞭挞着他身上的都会西装,带咸味的雨丝刺痛了他的眼,一圈圈的泡沫从他前方的路面上撇过。皮姆一路向前。他走到一家标示着“客满”的公寓前廊,按门铃,等着,门外的灯会先亮起来,接着是门里解开链锁的声音。就在他等候的当下,教堂的钟敲响了五声。皮姆仿佛回应钟声召唤似的,旋过脚跟,回头定睛看着广场。看浸信会教堂耸立在奔腾云朵间毫无美感的尖塔。看装饰庭园引以为傲的智利猴嘴树。看空荡荡的音乐台。看公交车候车篷。看小街巷的幽暗阴影。看一扇又一扇的门廊。“怎么,坎特伯雷先生,是你啊。”他背后的门开启,一个老妇人的原文Eureka是阿基米德沐浴时领悟浮力理论时大叫的名句,意为“我发现了”。 声音尖锐地响起。“你真坏。你又坐夜车了,我就知道。你为什么从来不打电话?” “哈啰,杜柏小姐。”皮姆说,“你好吗?” “别管我好不好,坎特伯雷先生,赶快进来,你会冷死的。” 但强风吹袭的丑陋广场却似乎使出魔咒,锁住了皮姆的脚步。“我以为‘海景’还在待价而沽,杜柏小姐。”被她拉进屋里时,他说,“你告诉我说,库克先生在他太太过世后搬走了。他不再踏进这个地方一步,你说的。” “他当然不会再来。他会触目伤情。快进来吧,坎特伯雷先生。我来泡茶,你先擦干脚。” “那么,他楼上卧房的窗户为什么有盏灯亮着?”皮姆任由老妇人拉他踏上台阶,问道。 就像许多专制暴君一样,杜柏小姐个头娇小。她年岁已高,仿佛会随时碎成粉末似的,重心倾向一侧,佝偻着背,弄皱了身上的晨袍,也让她周遭的一切似乎都斜歪着。 ……
父亲是骗子,儿子是间谍。一段爱恨纠结的父子关系,两个伟大搭档的悲喜人生。间谍小说大师揭秘一生传奇的半自传情感大作。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