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藏书
2011-8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法] 皮埃尔·蓬塞纳 (主编),[法] 贝尔纳·皮沃 (介绍)
680
余中先,余宁
无
译者序《理想藏书》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呢?这一点,我在十多年前翻译它的时候,就已写过文章介绍了。在当今的现代化发达社会中,一切文明皆与信息相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就连读书,也需掌握信息。我们知道,一个人读书的能力(主要指精力、理解力、时间)有限,就算他一星期读一本,读上60年也只能读3 120本;如果每星期读三本,那他也超不过10 000本这个量。然而,每年出版的新书就远不止此数,光在法国就有15 000种之多,全世界的出版量则无法计全了。一个读者如何在书籍的汪洋大海中遨游觅食呢?作为一个读者,他首先遇着的问题就是:读什么?选什么?从哪里开始?一句话,读哪些作家的哪些作品?这里我们姑且不论专业书籍,只论文学作品。读文学作品也同样需要选。选就是区分,区分昙花一现与流芳百世,区分炫目的浮华与内在的精华。每一个读者限于自己的能力(知识面、精力、时间等),在选择时往往需要听取他人的意见,尤其是专家的意见,以减少盲目性、随意性。法国《读书》杂志的专家们早已出来做了这样一件替读者选择的事。《读书》杂志为帮助读者选择值得各人阅读的书,并建立个人的藏书架,从1986年起陆续提出了一些专题的理想书目(即建议阅读的书目或称藏书书目)。该杂志的编辑与记者通过调查研究,在一定范围内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后,拟理想藏书6定了以文学作品为主的49个专题,每一专题推出49种图书,并将49种书的书目分为三个等级,最基本也即最有代表意义的列入前10种;次等重要的列入前25种(含前10种),其余的列入前49种(含前25种)。读者可以根据各自的阅读能力和购买能力决定各自的阅读量和藏书量。有趣的是,书单在每一个专题中都故意为读者留了一个空额——第50种,由读者根据兴趣爱好自行选定。《读书》杂志1987年一年期间介绍了12个专题的书目后,负责编选工作的皮埃尔•蓬塞纳(Pierre Boncenne)等人又根据读者的意见对书单作了适当补充、修改和调整,最终出版了《理想藏书》(La Bibliothèque idéale,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1988)。这本工具书除提供49个专题2 401篇书目之外,还对入选的每一部作品作了一个极其扼要的介绍,旨在向读者传达作品的基本信息:作者、书名、出版年代、出版社、重要性、特殊性、趣味性,等等。此外书尾还附有诺贝尔文学奖和法国五大文学奖(龚古尔奖、勒诺陀奖、费米娜奖、美第契奖、法兰西学士院小说大奖)的小资料,以及《读书》杂志1977—1987年评选的每年20本最佳图书的书目。编者声称:在49个专题之外,读者还可以按各自的专业或爱好自己建立第50个藏书架。这样,在《理想藏书》提供的49×49=2 401种书的基础上,读者自己可以扩建为一个50×50=2 500种书的小小图书馆。这49个专题可分两大类。第一类是文学,它再分成几小类:以大国文学分,有德语文学、英国(语)文学、西班牙文学、意大利文学等;以地区文学分,有美洲西班牙语文学、亚洲文学、中欧文学、北欧文学、东地中海及马格里布文学等;以体裁分,有历险小说、历史小说、侦探小说、短篇小说、游记、科幻小说、日记、书信、戏剧、自传回忆录、少儿读物等。再细的分类则有美国小说、法国小说、法国诗歌等。第二类是泛文化,我们可以看到音乐、艺术史、连环画、历史、战争、革命、哲学、政治、宗教、风俗、美食等专题。为让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理想藏书》,这里需要对原作的编选、排列、介绍意图作几点说明:1.《理想藏书》每个专题49种入选书只分三个档次,每档中作品的排列则不分优劣,仅以作者姓氏字母为序。例如列入前10种的书,都被认为属于同一档次,没有谁第一,谁第二,谁第十的排位之说。2.每一专题中,同一作者的作品只出现一次。一本书在某一专题中出现,则不在另一专题中再次出现,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可在不同专题中出现,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哈姆雷特》分别入选“英国(语)文学”和“戏剧”专题。无疑,专家、学者们提供的信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甚至有普遍意义。但这毕竟是他人的选择,其片面性在所难免。更何况它给读者留下的自选余地只有五十分之一,实在难以照顾各人的趣味。该书主编皮埃尔•蓬塞纳承认:“这仅仅是一种选择,我们的选择。我们可能忘了一些作家,也可能选了一些价值地位不高的作品。”我们的读者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把这些书目当作一种参考,既不否定它的普遍意义,也不盲目地被它牵着鼻子走。他们可以在这一信息的基础上,自己有目的地有方向地选择。谈到这一选择的片面,笔者认为有这么几个方面。其一是偏见:西方人的偏见,法国人的偏见,法国专家的偏见。这些偏见基本上出自欧洲文化中心论(甚至是法国文化中心论),这从选题的偏见即可见出;有的则受专家的文化背景如知识面及趣味的限制。其二是语言的局限:法国人选的书自然局限于法文,这点恐怕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外国作品(主要是文学作品)的入选范围限于法译本,无译本的原着自然进不了书单,译文欠佳的也得不到编选者的青睐。如中国的《离骚》恐怕永远也进不了他们的入选圈。鉴于2 401种书中有近四分之三是译文,书目所体现的价值的折扣也就可想而知了。尽管如此,书目的推出依然功不可没,光是2 401种书名的提出,便代表了巨大的工作量和信息量。《理想藏书》中译本的第一版出版后,我听到了不少读者和评论者的意见,主要是表示感谢,感谢作为翻译者的我为中国读者译了这样的一本“书目之书”;同时,也听到了一些善意的批评,对我的翻译提出了看法,尤其是一些已经有了中译本的图书书名的翻译法。后来,还有一些出版人与我联系,表示对光明日报出版社的那个版本不满意,希望能出一个《理想藏书》的新译本,把旧版中没有翻译的内容给补充齐全,同时把图文的编辑做得更好些。我自己也有意愿把译本做得更完善,但苦于没有适当机会,这件事一直就这样拖了下来,直到如今。现在,在世纪文景的编辑们的支持下,我终于完成了对《理想藏书》译本的修订工作。兴奋之余,觉得还有些话似乎要对读者讲一讲,算是为新译本作一个说明吧。在1996年光明日报出版社的旧译本中,译者其实已经做了一些法文原作中没有做的事:1.补了作品的体裁说明,即一部作品是“小说”,还是“书信”,或是“诗歌”。这都是由译者补注的,法文原着中并没有。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德语文学”中,《维吉尔之死》,译者增补了“小说”字样,告诉中国读者,这是一部小说。而且,为便于读者查询,译者尽可能在作者姓名之前补注了国籍。2.法文原书中的出版年份,往往是指法译本的出版年份,对中国读者没有什么参考意义。于是,译者把它改成了原作成书的年份,如若查不到年份,则以作者的生卒年份来代替,这样,至少可以告诉读者,这本书是哪一个世纪的作品。3.对一些外国作家的姓名,译者并没有照搬法语中的表达法,而是从原文直接译过来,或者按照一般通行的拉丁字母写法译出。例如一些意大利、西班牙的作家。又如希腊罗马的作家:佩特罗尼乌斯译自Petronius,而不是Pétrone;卢克莱修译自Lucretius,而不是Lucrèce。在这些情况下,外语不保留法语的拼写法,而直接采用通用写法。译名一般照顾通译。主要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外国名作家大词典》(漓江版)及《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4.外国作品的法译名不一定确切,法译本有的保留原作品名,有的则改译。中译本在翻译中尽可能还原,但限于水平和资料,有的难以做到,希望得到读者的原谅和指正。另外,还要说明的是:这个新译本是我和女儿余宁共同完成的,她新翻译了《理想藏书》原作的序言、前言、后记,我则补译了后面部分的附录(文学奖和年度最佳图书的资料,等等)。另外,我们两人分工补译了全书各个专题栏目中的补白资料。其中,我翻译的部分自然要多一些。另外,全书的修改工作和统稿工作是由我做的。新修订的译本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1.对原译文作了通读和修改,包括订正明显的错误和文字的进一步润色加工。2.补上了十多年前的旧译本中没有翻译的原书的序言、前言和后记。本书推介者贝尔纳•皮沃(Bernard Pivot)写的序言“哎!假如我读过《读书》杂志的《理想藏书》……”,介绍了《读书》杂志的编辑们做的这一件功德无量的工作,同时还以幽默的口吻评价了“图书的野心”和“选择的困难”。《读书》杂志的负责人皮埃尔•蓬塞纳的前言“为什么要有一种理想藏书”则说明,他主编的这本书的主要意图,是要在建立巨大的“巴别图书馆”和拥有包罗万象的“惟一之书”这两种无法交集的乌托邦之间,为“嗜读如命的人”编制一套“必要却又无偿”的书目。他还在前言中解释了本书的选编原则。而阿兰•若贝尔写的后记“藏书宛如一个世界”,则简单回顾了图书(文字的载体)、藏书(何谓bibliothèque)、理想藏书(作为一种选书的游戏)的历史。同时,我们对《理想藏书》原书的作者分工关系作了一个订正,从原先很不妥的“贝尔纳•皮沃、皮埃尔•蓬塞纳编着”,改为现今的“贝尔纳•皮沃介绍、皮埃尔•蓬塞纳主编”。实际上,这本书是在《读书》杂志的皮埃尔•蓬塞纳领导下编辑的,协理主编的是阿兰•若贝尔(Alain Jaubert)与于格•德•凯莱(Hugues de Kerret),具体参与者的名单,已经列在这一新版译本的扉页背面,读者可以查阅。3.新版本还补上了原书附录部分的诺贝尔文学奖和法国五大文学奖(龚古尔奖、勒诺陀奖、费米娜奖、美第契奖、法兰西学士院小说大奖)的小资料,以及《读书》杂志1977—1987年评选的每年20本最佳图书的书目。另外,还补充了作品条目和作家姓名索引两种。原书中,文学奖和年度最佳图书的资料都截止于1987年(法语新版本的资料则截止于1990年),我们这次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把它们补齐到2010年,希望对中国的读者有一点用处。寻找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当时在北京任法国文化中心图书馆馆长的卜力(Jean-Louis Boully)先生的帮助,还得到了在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的罗企霞女士的帮助,她的丈夫路士栋是我大学时期的同班同学。在此,我对他们的帮助谨表示衷心的感谢。4.我们还把原书中每一专题的附录资料(或称补白),即一些作家、评论家关于该专题理想藏书的意见,也都补译了出来。体现在新译本中的,也就是各专题栏目中49本书的书目正文右边加*示意的文字。附录资料(补白)这一部分中提到的作家,只要未在本书正文中出现的,也即在索引中没有收入其姓名的,我们尽量保留他们姓名的原文,以便爱好者进一步查询。5.新译本不仅订正了原译文中的一些差错,包括理解错误和表达错误,还尽量依据已出版的中译本,对某些书名的翻译法作了更改。当然,原来的译法并不一定错,但新本中更依据通译。例如,安部公房的《砂中的女人》改译为《砂女》,米尔博的《酷刑园》改译为《秘密花园》,均与已出版的汉译本相统一。6.对原译本中作的注释,如果意思比较明白的,或在本书中有索引可寻的,新版本中一般都删除。附录部分的内容,我们一般不再加注释,个别为一般中国读者所陌生的人物,只在文中标出原文,以便读者查询,但不加注释,因为,如果一一加注的话,篇幅会增大许多。7.增补和纠正了一些作者的国籍。其实,国籍的问题本来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我国的读者往往比较注意一位学者、一位科学家的国籍,所以,译本在此作了一番小小的努力,把作者们的国籍一一注明。现在能借助于互联网,这项工作比以前容易做了。借此,我们也纠正了以前的一些含糊(例如对英语作者的国籍无法判断)。8.新译本依据的是1991年出版的法文新版。与1987年版本相比,这一法文新版对极个别的书目作了调整。我们的中译本则作相应的修订,但是,对旧版本中收录过却被新版本删掉的书目,我们的新译本依然在注解中加以说明和介绍。翻译工作很艰辛,尤其是《理想藏书》这样的工具书之类的书目之书的翻译,一行文字往往包含了大量的信息,需要查阅种种资料。好在这一次只是补译和修订,不如第一次翻译时那般费劲。又好在有女儿的帮助,她不仅做翻译,还帮我录入了相当一部分的稿子(约五十来页),因为当年翻译《理想藏书》时我自己还没有使用电脑,手头并没有电子文档保存。如今,用电脑帮着做翻译,确实有方便的地方,其中,Google的查阅实在是便利极了。这大大加快了我们的翻译进度。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Google之”。感觉比较爽!余中先2009年6月15日写毕2010年4月8日修改完
作为一个读者,他首先遇着的问题就是:读什么书?选什么书?从哪里开始?一句话,读哪些作家的哪些作品?法国《读书》杂志的专家们早已出来做了这样一件替读者选书的好事。
《理想藏书》这本工具书除提供49个专题2401篇书目之外,还对入选的每一部作品作了一个极其扼要的介绍,旨在向读者传达作品的基本信息:作者、书名、出版年代、出版社、重要性、特殊性、趣味性、已经出版的中译本信息,等等。
这49个专题可分两大类。第一类是文学,以大国文学分,有德语文学、英国(语)文学、西班牙文学、意大利文学等;以地区文学分,有美洲西班牙语文学、亚洲文学、中欧文学、北欧文学、东地中海及马格里布文学等;以体裁分,有历险小说、历史小说、侦探小说、短篇小说、游记、科幻小说、日记、书信、戏剧、自传回忆录、少儿读物等。再细的分类则有美国小说、法国小说、法国诗歌等。第二类是文化,我们可以看到音乐、艺术史、连环画、历史、战争、革命、哲学、政治、宗教、风俗、美食等专题。
书尾附有诺贝尔文学奖和法国五大文学奖(龚古尔奖、勒诺陀奖、费米娜奖、美第契奖、法兰西学士院小说大奖)的全名录,以及《读书》杂志1977—1987年评选的每年20本最佳图书的书目。
——从来没有这样一本书,让任何一个读书人面对它心生敬畏,发现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多自己未曾读过的书。
藏书,宛如一个世界。
皮埃尔·蓬塞纳
法国《读书》杂志主编
余中先
《世界文学》主编,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年从事法国文学作品译介工作,翻译介绍了奈瓦尔、克洛代尔、阿波利奈尔、贝克特、克洛德?西蒙、阿兰?罗布-格里耶、昆德拉等人的小说、戏剧作品三十多部。获法国政府授予的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余宁 青年译者
译者序
序言 哎!假如我读过《读书》杂志的《理想藏书》—— 贝尔纳?皮沃
前言 为什么要有一种理想藏书—— 皮埃尔?蓬塞纳
理想藏书的全部书目
I 全世界的文学
1 德语文学
2 美国小说
3 美洲西班牙语文学
4 英国(语)文学
5 亚洲文学
6 东地中海及马格里布文学
7 西班牙文学
8 中欧文学
9 法国小说
10 法国爱情小说
11 法国诗歌
12 意大利文学
13 卢西塔尼亚语(葡萄牙、巴西)文学
14 北欧文学
15 俄罗斯小说
II 从小说到连环画
16 历险小说
17 历史小说
18 游记与探险记
19 神鬼魔怪作品
20 侦探小说
21 科学幻想小说
22 短篇小说
23 杂文小品
24 畸型作品
25 回忆录与自传
26 日记与笔记
27 书信
28 戏剧
29 作家及作品
30 如镜之书(文学批评)
31 各时代的艺术
32 音乐
33 摄影与电影
34 少儿读物
35 连环画
III 历史与知识
36 历史
37 历史名人
38 古代与我们
39 战争
40 造反、革命和反革命
41 历史谜案与重大事件
42 政治
43 哲学
44 宗教
45 人文科学
46 礼仪、风俗和传说
47 科学
48 美食
49 笑的作品
后记 藏书宛如一个世界——阿兰?若贝尔
附录
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的文学奖
龚古尔奖
勒诺陀奖
费米娜奖
美第契奖
法兰西学士院小说大奖
《读书》杂志推荐的年度最佳图书20种
作品条目索引
作家姓名索引
版权页:插图:历史小说,从根本上说,是19世纪时的创造。当然,历史在以前也常常充作小说的背景——《克莱芙王妃》便是最著名的例证,而且,古典悲剧的本质可以被认为是历史的。但是,如果说历史提供了人物和一种人们往往需要尊重的史料的真实(请看拉辛和高乃依缀有各种考证的“检验”与序言),它却并不是文学再创造的对象,也不是作品的目的。重建时代背景、日常生活,甚至昔日的语言,这些是历史小说在各种程度上的抱负。它与地方色彩、秀美风光等浪漫趣味相联;它在时间里寻找异国情调。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伟大与恐怖从另一方面促使小说家对历史在个人命运中所扮演的角色备加注意:而这一注意正是18世纪的小说所不熟悉的。最后,历史研究的发展带来了另一个变化动机:考古学难道不是在《萨朗波》和《木乃伊传奇》中占据了中心位置吗?看到我们的选择书目上同时出现米歇尔·泽瓦科和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拉瓦朗德和凯斯特勒,阿纳托尔-法朗士和约翰·福尔斯的名字,有人可能会大惑不解。但是,这恰恰体现了历史小说极其有效的多样化,此外,人们可以相信,这样一种体裁也很容易加以区分和定义。谁愿意向它借贷,历史就会提供一种用之不竭的材料,而丝毫不顾及它被拿来做什么用。对塞西尔·圣-洛朗来说,历史是好玩的;对阿拉贡而言,它是政治的;对托马斯·曼,它是哲学的;对于维尼,它是呼吁的;对于欧仁·勒鲁瓦,它是大众的;对于夏多布里昂,它是基督教的。
我带着仰慕和渴望之情,注视着这本《理想藏书》。——贝尔纳•皮沃 法国著名读书节目主持人藏书宛如一个世界。——阿兰•若贝尔 法国作家、记者
《理想藏书》49个专题×49种经典,法国《读书》杂志权威遴选,推荐世界上最值得阅读的2401种理想藏书。《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倾心翻译修订。全新中文版:增补2401种图书的中译本信息,从这里,请中国的读者通往书的天堂。典藏附录:收录诺贝尔文学奖、龚古尔奖、勒诺陀奖、费米娜奖、美第契奖、法兰西学士院小说大奖全名录,及法国《读书》年度20种好书(1977-2010)。
无
窃以为,引进这部书之于国人的价值,最重要的是让大家知晓国外还有这样一套荐书的方式,相比之下,推荐2401本好书本身却是次要的。虽然只能看到荐书的结果,也就是作者心中的推荐价值排序,但是根据这些案例,如能用一些方法探究出作者排序的“标准”,也就是西方专家荐书的精髓,加以改革,便可成为我们自己的“标准”。届时,便会有中国文学的《理想藏书》。
我自己是在银行从事企业信用评级工作的。在国外,金融界有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评级公司,钱币收藏界有PCGS, NGC等评级公司,唱片界也有《企鹅唱片指南》评级。近年来,国人慢慢接受了这些评级理念,虽然国外的评级标准有时被诟病不灵活,但事实证明这些看似呆板但却严格划一的标准比“灵活掌握”更加有效。虽然我们确实需要自己的内部评级,我们常说西方人带着有色眼镜看我们,但即便要改革西方的标准,也不要被民族主义蒙蔽自己的双眼,不要把我们不喜欢的评价都归咎于“西方的有色眼镜”。
对此,余中先先生答复我:“西方人选择书目有他们的标准,我觉得首先他们比较看重的是文学性,另外一个就是西方读者跟西方批评者认可那种“亲密度”或者“比较熟悉”,这个词中文可以说“熟悉性”或者“亲密性”,这两点决定了西方人的选择标准。当然我们可以说它是有色眼镜,这要看他选择的那些东西,比如说文学,法国人选择法国文学或者选择北欧文学、英语文学有色眼镜不会太多,反过来选择阿拉伯或者亚洲文学肯定是有一种文学价值以外的一些东西。当然,我们对它的认识也有我们自己的某种眼镜,不管是有色还是没有色的。”
余先生给我的书签了名,中文是“书是最好的情人。”法文是"La lec***e est un amour ideal."不是直译,胜过直译。
对世界文学的介绍丰富而精要,是文学作品“阅读”指南,是值得珍藏的“理想藏书”。这么长的等待,值得!
我对外国文学了解不是很多,就推荐的中国的书来看,不是特别有代表性,不过外国人看中国可能和我们自己看本来就有差别吧,可做藏书的参考。
推荐的书目很多,且介绍详细,又有中文出版相关信息,方便购书,简单一句话:赞!
大部分是欧美的书,亚洲的书很少介绍,中国的就更少了,拍案惊奇和自传也登入名单,太让人吃惊了,也算是个看书的人,这二本书都没看过,特别是自传,才知道还有这玩意!汗颜啊汗颜啊。。。还有寒山的诗25首!晕啊!!!粗略翻了一遍,这一百年,我们的经济是落后的!我们的文化也是很落后的。。。
对于爱书之人,这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很值得收藏的书 如果你喜欢看书 它同样也会是一本非常好的工具书
唯一可惜的地方是作者是法国人 受众的群体也更偏向国外 不过仍然值得放入书柜
值得借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不被人愚弄,明了何为伟大,何为不朽,何为真实的世界。
很喜欢这样推荐类图书!
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书中介绍的书值得收藏及阅读的书,可以以此为借,丰富自己的知识。
书价甚昂,印数不知,书籍装帧、印制都非常不错,自身就是一本值得典藏的书籍!
不知道看什么书就先买这本吧
非常喜欢这样的指南工具书,值得收藏,增长见识
买了这本书,可以推荐给你一些好书,让自己张见识
我们的国家应该更多出版人来做这样的事情啊
整理知识
推荐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不要一味以经济效益做标衡
这样未来才会充满希望啊
知道了许多好书
每本书籍的介绍很简单,感觉不痛不痒,对我来说作用不大,心痛我的百元大钞啊。
一直犹豫,还是买了
好像挺贵的
同题,相当有感觉~原来 评论还是兼职积分,才 知道~~全都补上~
了解一下,也不错。
非常好,内容很全
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想了解世界文学的读者,可是一本好的字典。
对学习西方文化有帮助,特别是理解西方文学、诗歌、历史、哲学有极好的引领作用。
听人推荐,买了一本。发现这本书自身就是藏书,平时不大用得上,不过其中涉及的面很广,对于闲暇人士,是常备的工具书。
里面有很多值得一看的书。
书不错,装帧很好,很长见识
这个新版本的装帧比旧版的强很多倍,跟主要的是内容上有大的扩充和更新,值得拥有。
最主要是对外国好书的了解。
每个人的喜好是不同的,仅供参考。
显然不错。书虫们不可不备一本。
不是我想要的书,但是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好厚重的一本书。
面很广 值得一选
足够厚,对得起书费,不过相信看的几率极少
怎么不提前说明,这种欺骗性质的优惠营销太无耻!比京东差远了。
在94年,《世界文学》杂志开始连载这部《理想藏书》,我就等着单行本才出版,等到光明日报出版时,定价竟然高达36元,90年代的我,多少次拿起来有放下,不仅是因为这高昂的价格,更因为光明日报那坑爹的装帧,真的没看上。现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新版,装帧印刷都非常的棒。布面精装加上护封的设计、排版印刷、纸张都是一流的,非常满意。 但是对于内容,我不知道88年之后,作者对这书是否又做了修订,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中译本中的这些选题已经远远不能反映现在外国作品(其中主要是文学作品)的水平,需要做重大的修订。 还有,中文新版增补了不少中译本的信息,这是一项非常有创意的事情,可惜没做好,首先,补充的译本信息量太少,译本介绍的太过简略,很多重要的译本也没有介绍,书名没有保留原文(哪怕是法文)。总之,这书还需要好好的做进一步修订才能臻于完善。
该书第487页所印答案倒置,是疏忽?还是匠心独具?总之该书让买书人疑憾有余,感慨良多。
我看了“在线试读”,发现书名只有中文,没有原文。这是很奇怪的事情:因为,如果读者想进一步了解某书,当然是去查外语资料,而不是中文资料,因为中文资料肯定比外文资料少得多。因此,只有中文书名,没有外文原文,就成了一种反讽:当我看到中文书名,想了解更多原著信息时,我要先想办法,根据中文书名提供的线索,找到中文书名相对应的外文书名——在此,中文翻译成了通向原著的障碍。因此,此书最好的译法应该是:尽可能保留原文。
查了一下本书的大体内容,发现在其推荐的2000多本书中很难找到中国的或者说亚洲的书,更确切地说,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西方文化圈的书;对其他各种文化的书籍,几乎是只字不提。相较而言,此书更适合西方读者。
一会儿就能看完的一本工具书。衡量一下自己与法国人的品味差异。
大概看了几页,觉得过于片面,没有我想象中的好,有待发觉。。
很厚的一本书,翻起来手感很好。可惜法国人的很多看法大概和在中国人不太一样,上面推荐的一些书,似乎没有中文译本……
很有质感的硬皮书 适合收藏也适合按图索骥 找找自己没有读过的冷僻的名著更多的是启发我们更应该把中国的好书推向世界学好外语 学好国文
书内容丰富,但是太浅了没能深入下去。
很好的推荐,包装很ok
可以写作文了
便宜掏过来的好书
理想藏书
而著咏,终天壤以兴悲。
简单介绍,收藏呗!
值得学习借鉴的一本书
好大一本,作为索引,很好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