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罗马国史大纲

[古罗马] 尤特罗庇乌斯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4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古罗马] 尤特罗庇乌斯  

页数:

160  

译者:

谢品巍  

Tag标签:

无  

前言

尤特罗庇乌斯的生平和著作——《罗马国史大纲》中译本序(林国华)尤特罗庇乌斯(Eutropius)活跃于四世纪下半叶,时值罗马帝国晚期,他的生平和很多古代作家的生平一样,后人知之甚少。他主要是作为一部简短的史书作者而为后世所记取的,这部史书就是《罗马国史大纲》。在这部史书中,尤特罗庇乌斯在两个地方约略提到了自己,从中我们可以推知,他曾经在363年陪伴罗马皇帝、叛教者尤利安(Iulianus)远征波斯,并且在瓦伦斯(Valens)治下担任机要秘书(Magister memoriae),撰就罗马国史,并将之敬献给自己的恩主瓦伦斯。这可能是他留给后人的全部生平资讯。我们要留意切勿把他与另一个同名字的人混淆,二者几乎是同代人,后者是个太监,不学无术,在皇帝阿卡狄乌斯(Arcadius)的宫廷里担任参议,是个深谙谄媚之道的邪恶政客,在399年爬上了执政官的高位,尽管执政官这一职位早在奥古斯都大帝时代就成了帝国的摆设。他遭到了帝国晚期诗人克劳狄安(Claudius Claudianus)的严酷讽刺。在汉语学界唯一一部比较详审的古罗马文学史中,我们可以赫然看到这个太监的踪迹,而我们正在谈论的史家却籍籍无名,由此可知其身后声名之寂寞(王焕生:《古罗马文学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第482页,比较第492页首句)。关于尤特罗庇乌斯的生平,其他古代文献也能觅到一鳞半爪的踪影。比如,科狄努斯(Georgius Codinus)的《君士坦丁堡建城记》(De originibus Constantinopolitanis)记载,尤特罗庇乌斯担任过君士坦丁大帝的国务秘书。中古时期的《苏达辞书》在提到他的时候,称其是“意大利著名作家”,这似乎暗示了他的出生地是意大利,但也可能是指他用拉丁文写作。他的名字看起来更有希腊的痕迹,因此也有人把他认作希腊人。根据苏马库斯(Symmachus),他是奥索尼乌斯(Ausonius)的同乡,出生在波尔多,他因此还被后人写进了法国文学史中。关于他的学识和信仰背景,有人根据金纳狄乌斯(Gennadius)的说法认为他是奥古斯丁的追随者,是个基督徒,可是,奥古斯丁的生活与讲道的时间是在四世纪与五世纪之交的年代,那时候,尤特罗庇乌斯要么早已不在人世,要么到了垂垂老矣的年岁了。他在记述皇帝尤利安生平事迹的时候,用了“religionis Christianae insectator”(严酷的基督教迫害者)这样的字眼,有人也曾经从此中的严厉措辞推断他的基督徒身份。这显然有失轻率。尤特罗庇乌斯的史撰更多地属于塔西佗所使用的“不怒不苦”(sine ira et studio)的笔法,他在洗练的文字中隐去了个人的爱憎和喜恶,在这一点,他与六世纪拜占庭史家普洛科皮乌斯(Procopius)大相径庭,后者在查士丁尼大帝的基督教化了的宫廷中担任高官,但骨子里却是个复古的罗马人和异教徒,服膺古罗马的政治文明与古希腊的思想道统,然而,查士丁尼大帝偏偏毁灭了普洛科皮乌斯的心爱之物,架空了元老院,并关闭了雅典学园,承载古代遗产的这两个制度化的顶梁柱也就不存在了,这在普洛科皮乌斯看来,简直就是断了古代道统的命脉,遂对查士丁尼恨之入骨,他的《秘史》对查士丁尼统治集团的攻击和谩骂可谓肆意疯狂,文字的雅驯早已置之脑后。相比之下,尤特洛庇乌斯似乎既没什么怀恨,也没有什么偏爱,文笔温婉从容,从中实在很难分辨他究竟是个异教徒还是一个基督徒。与其揣摩他的文字,不如看他的行动:他毕竟曾经陪伴尤利安远征东方,这或许更有说服力地表明了他的异教徒身份。不过,这些推断内容本身以及推断方法都没有什么太深的意义,和查士丁(Justin)这类古代作家一样,他留给我们后人的只有一个名字和属于这个名字的一部书,后人著文需要引证这些人的著述的时候,大都只是写下他们的名字,名字后面再注明他们的著作的章节,而书名则被略去——对于他们而言,人和书就是这样合为一体的。写到这里,笔者提请读者注意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后人对古代史家的生平大都知之甚少,史家的传记非常罕见,即便是修昔底德、瓦罗、李维、塔西佗、撒路斯特这些历史著作史上的巨人,也没有人给他们立传,相比之下,哲人、诗人、演说家、诡辩家、修辞学家等等这类无关国家政事痛痒之辈反而多有传记传下来,当然,最多的还是帝王将相的传记了。在传记文学十分繁盛的古代西洋世界,史家声名为何像教堂后面的守墓人一般如此寂寞不堪,实在是值得深思的事情。

内容概要

  《罗马国史大纲》是罗马皇帝瓦伦斯的机要秘书、史学家尤特罗庇乌斯的代表作,自公元4世纪流传至今,将上起罗慕路斯建城、下至皇帝卓维安驾崩的一千余年历史,浓缩进一部六万余字的简明史撰中。该书行文洗练朴素,笔法“不怒不苦”,忠实记载了历代罗马先贤和君王的赫赫战功及生平秉性,体现出古罗马人鲜明而传统的道德观:暴君弄权则国运衰微,贤君的美德和伟业则代代为人传颂。

作者简介

[古罗马]尤特罗庇乌斯(Eutropius):公元4世纪后期罗马帝国晚期的历史学家,其生平后人知之甚少,只确知他曾随同皇帝尤利安远征波斯,随后又在皇帝瓦伦斯治下任机要秘书。其拉丁语史撰《罗马国史大纲》是惟一传世的作品,文笔洗练、句式工整,又被当作拉丁语学习者的经典识读教材。

书籍目录

尤特罗比乌斯的生平和著作——《罗马国史大纲》中译本序(林国华)
第一卷 罗慕路斯建城,?政时期,共和早期到高卢人劫掠罗马(前754-前390年)
第二卷 征服意大利,皮洛士战争,第一次布匿战争(迄前241年)
第三卷 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前101年)
第四卷 西班牙、阿非利加以及东方的战事(前200-前105年)
第五卷 同盟战争,马略与苏拉(前91-前78年)
第六卷 恺撒与庞培(前101-前44年)
第七卷 安东尼与屋大维,帝国早期到皇帝图密善的死亡(迄96年)
第八卷 五位有道明君,塞维鲁家族(迄235年)
第九卷 军事寡头和他们的军营帝国,戴克里先的改革(迄305年)
第十卷 君士坦丁大帝和他的继任者,一直到卓维安之死(364年)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八卷 马可·安东尼努斯热心哲学卢西乌斯·维鲁斯去世后,由马可·安东尼努斯独自统治着国家。对这位安东尼努斯来说,让所有人敬仰自己比让他们赞美自己更容易一些。从一出生,他就是一位极其安静的人,自孩提时代起,他都喜怒不形于色。他随后投身于斯多噶派的哲学中,他自己不但在生活方式上是一位哲学家,而且还接受了哲学家式的教育。他年轻时受到的崇敬就已如此之多,以至于哈德良都打算选他做接班人了。虽然他仍然收了安东尼努斯·庇乌斯为继子,可是在那之后,哈德良转而就想让他成为庇乌斯的女婿,这么做为的是他能依此而获得皇位。马可·安东尼努斯的哲学由察尔斯顿的阿波罗尼乌斯(Apollonius Chalcedonius)教授,希腊语文学由来自喀罗尼亚( Chaeronensa)的普鲁塔克(Plutarchus)的孙子教授,而极富盛名的演说家弗隆托(Fronto)则指导他拉丁语文学。在罗马,慷慨大度的他对每一个人都能平等相待,而且从不因为手握最高权力而让自己变得傲慢。他以万分的仁慈与自律对待诸行省。在他出任元首期间,对日耳曼人的征战取得了进展。他本人仅发动过一场针对马科曼尼人的战争,但是那场战争的声势如此浩大,在历史上惟有同布匿人的战争才能与之并论,那次战争遭受的损失也是如此惨重,因为罗马人的部队全军覆灭。而在他的统治期间,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结果,就在波斯进行的战争得胜之后,罗马乃至全意大利和诸行省的绝大部分居民,连同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因虚脱而死。在卡侬吞待了整整三年之后,经历了极大艰辛与忍耐的马可·安东尼努斯结束了马科曼尼人的战争,夸迪人、汪达尔人、萨尔马提亚人、苏维汇人甚至每一个蛮族都曾与马科曼尼人一起参加了战争。他杀死了成千上万的人,又将沦为奴隶的潘诺尼亚人解放出来,随后,他在罗马与自己的儿子、那时已被他封为恺撒的康茂德·安东尼努斯([Lucius] Commodus Antoninus)一起举行了凯旋式。国库消耗殆尽之后,他已无法支付上述战争的军费开支,但他又不愿意向行省或元老院征集这笔款项;于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在图拉真广场上将皇室器物与饰品拍卖出去,这些物品包括:金制器皿、水晶杯、萤石杯、皇后甚至他本人的丝制及金织衣物,还有许多镶嵌宝石的饰品。这样的拍卖持续了前后两个月,许多金钱被换了回来。虽然如此,在取胜归来之后,他还是把钱还给了那些想要退货的买家;至于那些想要保留物品的买家,他也绝对不会烦扰到他们。马可·安东尼努斯允许声名显赫之人举办同皇家规格一样豪华的宴会并使用相同人数的侍者。他在取得胜利之后曾举办过相当规模的公众庆典,据说,那时他一次用了一百头狮子。后来,就在他以勇气和仁义让国家重归盛世之时,却在当政的第 18年辞别了人世,终年60岁。在所有人的热烈拥护下,他被列入了众神的行列。

后记

翻开国内介绍西方史学或古罗马文学的著作,往往会提到,对于有作品传世的古典时代的拉丁史学家来说,名扬四海者当属李维(Livius)、塔西佗(Tacitus)、撒路斯特(Sallustius);名气稍逊者(试排列之):奈波斯(Nepos)、恺撒(Caesar)、苏埃托尼乌斯(Suetonius)、维勒尤斯(Velleius)、昆图斯?卢弗斯(Quintus Rufus)、弗洛鲁斯(Florus)、阿米阿努斯(Ammianus)、拉克坦提乌斯(Lactantius)、“皇史六家”(Scriptores Historiae Augustae)、奥勒利乌斯?维克多(Aurelius Victor,尽管在他名下的那四本著作中较为出名的一本是否出自本人之手尚存争议)、奥罗修斯(Orosius)等。那么尤特罗庇乌斯之名该位列何处呢?国人对于他少有问津者,可这位生活在公元4世纪后期的古罗马史学家在拉丁文学乃至史学领域却有着崇高的地位。他对史实的筛选与把握影响到了后世的诸位基督教史学家,甚至中世纪的一些著名教会史家与学者都以他的著作和史料作为可以参考的依据[1];而他工整的句式、简洁而不失典雅的文笔,以及时而令人肃然、时而充满感情的描写与刻画,让这部涵盖了整个罗马上千年历史的十卷本著作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一直被作为拉丁语学习者的识读教材而流传至今。尤特罗庇乌斯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目前仅知他是瓦伦斯皇帝的机要秘书,并如他自己在书中最末所提及的那样,曾随同尤利安皇帝(背教者尤利安)一同出征过波斯。从这本史书的前言里我们可以看出,尤特罗庇乌斯遵从皇帝瓦伦斯之命而择罗马史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编撰了这本《罗马国史大纲》。由此,据后人推断,此著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370年前后。根据书中提到的史实,大致可以推定该著前半部分(前六卷)依据的是李维的《建城以来史》,而后半部分(后四卷)则参考了当时帝国时代的诸多史家及传记作家的著作,如:苏埃托尼乌斯的《罗马十二帝王传》以及据说已散佚的“埃曼皇史” ,甚至最后还包括了一些亲身的经历。前后两部分存在显著差异:前半部分尤特罗庇乌斯几乎都在描写战争,以期说明罗马是如何通过征服从一座小城发展成“拓展至整个世界的帝国”。这部分史实较为客观,部分人物的刻画生动鲜明。后半部分的皇史则侧重于对皇帝个人生平的简要概述,尤其着墨于帝王的个人秉性及他人对他的评价,显然尤特罗庇乌斯的目的在于能让自己的君主瓦伦斯“乐于追随先人的光辉伟业,并以此来统驭帝国”。因此,这部分史料就不免带上了道德说教的烙印:这位机要秘书开始用优美的辞藻和迂回盘绕的复杂句式对贤君进行歌颂,而对暴君他则不遗余力地用各种史料及恶毒的词语揭露他们的暴行。尤其让人感到惊喜的是,这部著作的皇史部分是相当完整的,特别是对于史料极度匮乏的3世纪帝国史来说,尤特罗庇乌斯的材料具有非常特殊的价值——在某些史料方面甚至是惟一可用于参考的依据。特别是最后一卷对戴克里先及其之后历史的记载,由于正逢这位作者身处的时代,记述较为详尽具体,其参考价值更应值得关注,这也是这本史著得以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当然,我们也看到,尤特罗庇乌斯在择取史料时仍存在不可避免的主观因素,极其个别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史实性的错误。譬如,他在前半部分由于过多涉及了战事的描写而遗漏了对内政的记述,以至于连一切史家都会提及的“格拉古改革”都被“忽略”了;而后半部分的皇史,这种主观性就更明显了,他过多地拘泥于对君王个人善恶的评判,尽管全部评价基本属于传统的道德范畴,并未彻底失去偏颇,但有个别地方,他仍会不免落入个人情感之中,而过分恭维贤君或贬低暴君。书中极个别地方,尤特罗庇乌斯对史料进行了错误的释读,如在一开始提到的努玛王制订的历法,将“一年定为了十个月”,而根据现在的通常说法,努玛王的历法改制应该是把原本一年十个月变更为了一年十二个月。还有第九卷第二节,他提到了两个戈尔狄安:他称其中曾出任阿非利加总督的老戈尔狄安是另一位在罗马被推举为帝的戈尔狄安的父亲。事实上,那时候曾同时出现了祖孙三位戈尔狄安,而他提到的老戈尔狄安总督实际上是那位在罗马称帝者的祖父,而第三位戈尔狄安(当时也在阿非利加)则是这位阿非利加总督的儿子。这是因为上述史实问题已在《罗马君王传?三戈尔狄安合传》(Historia Augusta: Gordiani Tres)中被尤利乌斯 ?卡庇托利努斯(Iulius Capitolinus)澄清过,并且尤利乌斯还提到,那些将三位戈尔狄安写成两位的历史学家主要参考了赫罗提安(Herodianus)及德克西普斯(Dexippus)的著作。[3]此外,由于该著所参考的史料的局限性,全书年份可能会与其他罗马史家的记载存在差异,尤其个别地方出入甚大,希望读者在阅读和引用时能够谨慎使用。除此之外,关于这本史书,还需特别注意到尤特罗庇乌斯在公元4世纪后半叶的非基督徒身份。虽然自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赦令》(公元313年)之后,基督教的地位得到承认,基督教时代降临了;可是我们发现这位生活在 4世纪后期的非基督徒历史学家在撰史的过程中,其态度仍极为公正客观,正如之前所说,他的全部评判大体符合传统的道德观念。至于由信仰而导致的评判问题,在这本书里基本见不到踪影。而对于基督教本身,尤特罗庇乌斯全文上下只在最后评述皇帝尤利安的时候提过一笔 [4],即便那一处也是为了描绘帝王的个人秉性而写到的,其余地方则只字未提,因此后人无法确切地了解到他对基督教持何种态度。不过,对于君士坦丁大帝,他并不如稍晚的、同为非基督徒的希腊历史学家佐西莫斯(Zosimus)那样,过多地着墨于这位承认基督教的君主的过失——通常都认为这是由于佐西莫斯本人的传统多神信仰而故意丑化那位君主,而与此相反,尤特罗庇乌斯仍或多或少地把他写成了一位传统观念塑造下的“贤君”。同样的情况还可以参照他对非基督徒君主尤利安和基督徒君主卓维安的评价,与之相较,佐西莫斯在对尤利安进行描述时则几乎用尽了一切赞美之辞。面对信仰基督教的主子瓦伦斯,他还能用如此恭敬(甚至多少有些低声下气)的言辞献上这部没有基督教的著作。或许在尤特罗庇乌斯的时代,至少在他本人看来,基督教取代传统多神信仰而产生的剧烈冲突并未发生,甚至连基督教受到承认所带来的影响也似乎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传统的道德观念还没有彻底消失,它仍可以作为纽带,让不同信仰的人之间进行沟通。[5]当然,这只是译者的猜测。之所以最后提到这个话题,是因为罗马历史到4世纪时,正经历一场浴火重生般的社会大变革,这场变革从经济到政治、从制度到文化,牵扯到帝国的方方面面,而其程度之大无异于时代转折的坐标。基督教取代传统多神信仰作为这一变革的重要一环,就完成于 4世纪,其动因众说纷纭(笼统地说,大部分人主张以基督教一神信仰取代传统的多神信仰是迎合了集权大帝国的需要),而对于这场变革的结果,当时两种信仰的冲突及演变也成为晚期罗马史研究的重点之一。此次迻译尤特罗庇乌斯的这部作品,希望能为钻研该领域的学者提供些许参考。本人翻译时使用的版本为柏林 1878年魏德曼( Weidmann)出版的汉斯?德罗伊森(Hans Droysen)拉丁文集注本。在初稿完成后进行校订的过程中,又有幸得到了于2008年2月发表的英文版译本,如此使我的校译工作有了可用于参考的对象。译本译名如遇常见者,诸如恺撒、奥古斯都、罗马、迦太基等,则一律采用已约定俗成的常见中文译名;如为罕见者,则尽量采用中文译名常用字符根据拉丁语读音译出。所有地名、民族名以及历史专有名词,全部变更成主格的形式,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列在文后译名对照表中。至于人名由于重名者较多,全部列在文后恐有碍阅读和理解,所以再三思虑之后仍保留在文内,因此,凡在该史书中首次出现之人,一律列出原名主格。目录上各卷的精彩提要(大事记)为林国华先生所加,深表谢意。原拉丁文的各节编号也均予保留,以方便读者阅览。拉丁语如其他古代语言一样,是世界上最艰涩难懂的语言之一,我着实从未幻想过学识及资历都尚浅的自己能有幸正式发表这部译文。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美满的结局,我想除了命运女神的襄助之外,还离不开在翻译该著过程中我曾得到过的诸位老师及友人的热忱帮助,尤其是我的拉丁语老师、意大利文学专家白思凡博士(Stefano Benedetti, Ph. D),感谢他对我在翻译时提出的问题总能及时且详尽地作答;还有林国华先生,感激他能赐予机会,让这部译稿得以出版;以及我的朋友、首先读到译稿的薛弘先生,感谢他永远以批评的眼光对待我的译文;还有姚人杰先生、王继雄先生、包中女士——是她在我人生陷入迷茫的时候,带我走进了拉丁语的广阔天空——等,没有他们的鼓励,是无法完成译稿的。特别感谢该著的英文译者布赖恩 ?吉本斯(Brian Gibbons)先生,当我针对他的译文发信探讨时,当天就得到了热情而仔细的回复,相信假如最后缺少了同他的交流与沟通这个环节,我的译文无法完全做到准确达意;此外,还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毛晓秋女士和复审编辑马晓玲女士(晓玲女士尤其指出了版本的重要性),没有她们这本书就无法以最优秀的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当然,在翻译过程中我得到的帮助远不止上述这些,其他所有的亲人、师长与朋友,包括那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我的,由于人数众多,实难穷尽,惟在此一并称谢。尽管如此,由于本人受制于各方面的原因,译本仍难以做到尽善尽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如读者发现译文存在任何不当之处,还望及时提出批评,以便修正。特此感谢。谢品巍2010年12月24日


编辑推荐

《海国图志•罗马国史大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罗马国史大纲 PDF格式下载



书不厚,纸张不错,除了头疼的人名,其他很好。果然是大纲,内容简洁,像一部编年史。称为 罗马大事记 也可以。看了他,对继续深入了解罗马史很有益


我很喜欢哦!好好研究罗马帝国的历史!


整体脉络清晰,便于查阅


书的纸质不错,感觉内容太简略了,没头没脑


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这书太浅了,也没什么史料价值。不过这是罗马人自己写的通史书(确切地说,是常识类小册子),还是值得看看的,因此我还是评价说“不错”。


薄薄的一本,虽然用膜包着在,可是里面有铅笔写的字...


流水帐。


现在正在收集古罗马方面的历史书籍,并且主要是罗马人自己写的历史,看看他们怎么看待自己的,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也许会感觉不同。就是不知道翻译得怎么样,这可是至关重要的。


书质量一般,不过还过得去!


唯一不足就是内容有点乱


书有点乱,翻译不对口味,且有讹误,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