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和谐世界论
2008-10
山东人民出版社
林辉基 著
423
310000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宽领域、多角度地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意义重大而又富于挑战的全新课题。本系列研究专著是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理论工程。本套研究专著以我们党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指导,对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揭示,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论述。 《科学发展观·和谐世界论》是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科学发展观研究系列专著之国际篇。作者山东社会科学院林辉基研究员多年从事国际政治和中国国际战略问题的观察、思考和研究。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与新世纪中国国际战略的新布局 一、科学发展观的国际战略价值和意义 二、中国的科学发展战略 三、中国的开放发展战略 四、中国的和谐发展战略 五、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第二章 对时代主题认识的新飞跃 一、新中国国际战略调整及对时代主题认识变化的轨迹 二、对时代主题认识发展及其理论渊源和历史演变 三、对和平发展主题观的纵横考察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时代主题认识的新发展第三章 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 一、世界格局及其基本特征 二、世界格局多极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演变 三、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客观依据和价值判断 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实现途径和根本保障第四章 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一、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准则 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逻辑演进和价值根据 三、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目标和保证第五章 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历史演变 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三、经济全球化的价值分析 四、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观念价值冲突 五、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第六章 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一、国际秩序的内涵和历史演变 二、国际新秩序的价值目标 三、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及其演变第七章 创立新型国际安全观 一、国际安全观的演进 二、当代国际安全的主要威胁 三、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四、中国新型国际安全观的实质和使命第八章 全面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一、中国与东盟 二、中国与东北亚 三、中国与中亚及上海合作组织 四、中国与南亚第九章 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 一、大国关系的历史和理论的演变 二、中美关系 三、中俄关系 四、中国欧盟关系 五、中日关系第十章 巩固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一、发展中国家概述 二、中非关系 三、中国拉美关系第十一章 努力构建和谐世界 一、和谐世界理论提出的历史渊源 二、和谐世界理论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三、构建和谐世界的现实基础和根本途径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与新世纪中国国际战略的新布局 进入新世纪短短几年问,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标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中国内政外交各条战线上的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引起了整个世界的高度关注。这既是上一世纪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物,又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励精图治、与时俱进、锐意创新、领导得力、充满希望的雄辩证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付诸实践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当代国际社会政治理论界也堪称奇迹。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科学论述和阐发。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前提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被确定为大会的主题,而且写进了新修改的党章。本书旨在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对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世纪中国国际战略的新调整、新布局、新发展和新目标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拓宽我们学习研究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视野。 一、科学发展观的国际战略价值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成果,作为新世纪中国新发展及优化国际大环境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其与此前全部人类文明成果的关系而言,当然源远流长。但是作为新的时代精神的升华和结晶,它又毫无疑问具有自身特殊的本质规定和直接的客观需要。几年前,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急速提升的中国置身在新旧世纪之交,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走到世界历史的十字路口。整个世界不仅从逻辑必然性上承认,中国的发展不仅改变着自身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3亿背负悠久历史传统的人民,也将对整个国际社会产生愈益深刻的广泛的影响,而且空前深刻地感受和体验到这一点。这个重大的世界历史现象不仅以抽象的可能性环绕着地球,而且以强烈的现实性和不可改变的必然性冲击着全球化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决不是自己的事,而是事关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的发展目标、方向和方式不仅是自身必须回答的问题,而且使国际社会切实认定,这也是整个世界的事情,应当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这种客观的态势和道理,使得整个中华民族获得极大的自觉性和责任心。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作为中华民族的最高代表正是适应了这种国情、世情和民意,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世纪硕果之大成,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数千年人类文明的成果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之精华融为一体,在分析总结中国和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发展大局,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本世纪头20年内把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以此不仅惠及整个中华民族,也为建设一个和平、公正、繁荣、和谐的新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是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正式提出的。在这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题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新发展的重要标志。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首次详细、明确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涵。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温家宝总理也发表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集中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思想。(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理论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5)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2006年3月,中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批准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首次将科学发展观转变为具体的行动规划。科学发展观的问世,为中国筹划未来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科学发展观不但准确把握了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势,抓住了中国国情的脉搏,而且集中体现了中国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社会保持持续、均衡、稳定、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将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确认其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而统筹兼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价值不仅体现在国内发展上,而且体现在中国国际战略的广阔视野上。作为新世纪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首先和主要是对中国国内的改革和发展而言,这是毫无疑义的。同时,它的价值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它是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了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它所应对和观照的对象就不仅仅是中国国内的发展,而且包含中国对外国际战略的大局,它还是新世纪新时期中国观察世界大局,应对处理对外事务的重要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解读和研究必须冲破国内问题的局限,而应以此为基础,把理论视野延伸拓宽到整个世界,用全球化的崭新时代精神和全人类共谋和平与发展的世界眼光,更加深刻、全面、系统、完整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目的、内涵、外延和科学价值。 要回答和把握好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国际战略的重大价值,涉及到极其广泛的方面。这里重点把握两条大的线索:一是科学发展观自身的价值依据,二是科学发展观应对和观照的客观对象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全球性。 其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首先取决于它自身的特质。众所周知,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21世纪的最新成果,具有深厚的理论底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德国化、法国化和英国化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具体结果一样,无疑都有各自的特殊性,但并没有改变其普遍本质。其作为全体进步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解决全人类共同的生存和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普遍本质,经过一个半世纪的考验,其正确性和科学性仍是无可置疑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积极成果只是对其根基的丰富、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否定。迄今为止,仍然找不到其他的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可以取代和否定马克思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虽然由于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而陷入发展的低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虽然历经艰难曲折,但是经过深沉的反思之后人们逐渐走到这样一个共同的结论上来。这些经验教训证明,巨大的反复曲折并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真理性和科学性,问题的根本在于民族化过程中没有“化”好。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继续在“化”上下工夫。以此为基础,纵观人类历史的进程,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世界性特质日益凸现出来。少数顽固的不识时务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对社会主义的挫折和低潮幸灾乐祸,仍在预言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破产。但是越来越多的具有超越意识和世界眼光的西方思想家和政治家却把解决全人类生存和发展,处理一系列根本性的国际社会矛盾的新思路转向马克思主义。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它们愈益明确地将自己的独立解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希望寄托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过去我们讲,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从根本上讲没有错,这正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普适性和世界性。后来社会主义出了问题,有人就认为这话讲得不对。其实真正不对和错误往往出在“放”的过程,即学习、运用和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世界性是与生俱来的。从历史上讲,它是诞生和前进于世界文明的大道上,是全部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它产生于横扫欧美大陆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它的三个或者更多直接思想来源不是局限于某一个狭小的地域,而是代表欧洲和世界文明的几个国家近代文明的最高成果。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称自己为“世界公民”,又称被认定为自己学说主体和心脏的代表全世界被压迫者的无产阶级是没有国籍的。在自己的主要著作中,他们总是大声疾呼:“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切都不是孤立偶然的,都是在宣示他们学说的世界性特质和品格。当然,他们生前就非常重视研究自己学说在具体运用过程中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他们的后继者,以列宁和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一代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非常注重这一学说在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但是,这与其世界性价值并不矛盾。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民族性、区域性品格和价值正是其世界性价值和特质的具体体现。从本质上,愈是有特色的民族性品格和价值,就愈是全局性的和世界性的。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还是而后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各具特色的民族化优秀成果,都毫无例外地具有世界性特质和价值,这也正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个发展史的永远不能放弃的着眼点和紧紧把握的关节点。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如此。也正因如此,我们今天解读科学发展观才应当突出强调这一根本点。 其次,科学发展观本身产生和提出的历史过程,同样要求我们在学习、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和理论价值时一定要突破狭隘的国内眼界。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同样可以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去理解。从宏观上讲,不妨称之为大发展观。因为任何社会科学,从最终意义上讲其根本目标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理论家在创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时,无论直接还是间接都要以对社会发展的功效来鉴定自己学说的真正价值。马克思主义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流派都是如此。在我们看来,从根本上讲,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科学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不仅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和方向,同时也关注具体国家一定社会制度下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问题。这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是马克思主义重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面貌和基本规律,揭示社会的宏观结构总体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同的基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更替,以及实现这一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至于对具体社会制度下的具体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战略的解决则只提供根本指导思想,而不是具体解决过程本身。二者的联系,这两个关注和解决又总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都不可能单独孤立地进行。而这后一种关注和解决,正是与宏观发展观相区别的具体发展观,不妨称之为小发展观。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确定和巩固,研究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不断涌现。大致说来,20世纪40-50年代占统治地位的是以工业化为目标的“增长第一”的发展观,是狭隘片面的数量发展观;20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以维护生态平衡为标志的“持续发展观”,比起前者,当然是一种不小的进步,但只看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和统一,仍然是一种相对片面的发展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发展视野扩展到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观念更新、生态平衡、生活方式健康、生活质量提高在内的“综合发展观”逐渐占主导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制度的局限,国外在发展问题上走过一段曲折的弯路。这些经验和教训分别从不同方面对中国的发展产生过复杂的影响。相对而言,中国对发展观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我们有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指导,虽然在实践和理论上也付出了相当代价,但我们的起点高,在总结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先进成果时主动性和自觉性较高,所以,我们党能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从而使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发展观的研究和运用能够站立在当代世界的制高点上。
《科学发展观和谐世界论》是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科学发展观研究系列专著之国际篇。作者山东社会科学院林辉基研究员多年从事国际政治和中国国际战略问题的观察、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