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权研究(第8卷)

徐显明 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徐显明 编  

页数:

391  

Tag标签:

无  

前言

  “人权”,乃是人因其为人即应享有的权利,它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中一个最能唤起内心激情与理想的词汇。人权,在今天已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而是已成为一门需要熟虑慎思的学问。在呼吁人权的激情稍稍冷却的时候,挑战我们的智慧与理性的时代已经来临。  近代以来国人对人权理想的追求,总难摆脱经济发展、民族复兴的夙愿,曾经的救亡图存激起的民族主义情绪,始终是我们面对“西方”人权观念时挥之不去的顾虑。在个人与社群、公民与国家、自由与秩序、普适价值与特殊国情之间,我们一直在做艰难的抉择。也正因此,为人权理想奔走呼号的人士固然可敬,那些秉持真诚的保留态度的人们也值得尊重。  人权不但张扬个人的自尊、自主、自强,也代表着一种不同于两千年中国法制传统的“现代”政治制度,它所依托的话语体系,既需要融合我们自已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对我们既有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严峻挑战。当意识到必须以一种近乎全新的政治法律制度迎接人权时代的来临之时,我们必须审慎思考自己脱胎换骨、破旧立新的方式。当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后,一个古老的中国无疑遇到了新的问题。在这种格局下,人权的支持者和怀疑者都需要交待内心的理由:人权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对于渴望民族复兴的中国来说,人权对公共权力的规训是否意味着削弱我们行动的能力?对于一个缺乏个人主义传统的国家来说,人权对个人价值的强调是否意味着鼓励放纵?对于一个较少理性主义的国家来说,人权是否意味着将割裂我们为之眷恋的传统之根?对于这一源自“西方”的观念,我们又如何既尊重其普适价值又能不罔顾国情?诸如此类的问题,人权主义者必须做出回答,批评者亦必须做出回应。

内容概要

  “人权”,乃是人因其为人即应享有的权利,它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中一个最能唤起内心激情与理想的词汇。人权,在今天已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而是已成为一门需要熟虑慎思的学问。在呼吁人权的激情稍稍冷却的时候,挑战我们的智慧与理性的时代已经来临。近代以来国人对人权理想的追求,总难摆脱经济发展、民族复兴的夙愿,曾经的救亡图存激起的民族主义情绪,始终是我们面对“西方”人权观念时挥之不去的顾虑。在个人与社群、公民与国家、自由与秩序、普适价值与特殊国情之间,我们一直在做艰难的抉择。也正因此,为人权理想奔走呼号的人士固然可敬,那些秉持真诚的保留态度的人们也值得尊重。

书籍目录

《人权研究》集刊序改革开放30年人权原理主要学说一、引言:人权理论与人权实践发展的30年二、关于人权概念的理论三、关于人权主体的学说四、关于人权内容的学说五、关于人权来源的学说六、关于人权属性的学说七、关于不同的人权观说八、关于人权与主权关系的学说九、关于人权形态的学说十、关于人权保障与人权实现的学说十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权的学说十二、结语:继往开来的人权研究胡适人权观的实验主义进路及其价值基本权利的两面性:现象及其基础——政治哲学对哈贝马斯法律商谈理论的一个说明一、基本权利的两面性现象二、两面性的基础当代违宪审查制度——一个综合的视角序论:违宪审查的价值一、谁来审查?二、审查的基准与对象三、审查的边界四、怎样审查?五、违宪审查与中国代结语:慎言国情论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体系的完善引言一、公民基本权利体系的比较研究二、完善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体系的基本思路三、我国基本权利的发展与完善安乐死权研究一、导论二、死亡谱系中的安乐死三、孕育安乐死权的观念与实践四、安乐死权利基础的讨论五、安乐死权的证成六、安乐死权的实现七、结语山东省妇女权益保障状况实证考察一、男女平等的法律意识二、妇女的政治权益三、妇女的文化教育权益四、劳动就业权益五、财产权益六、人身权益七、婚姻家庭权益八、总结贫困者的权利与国家的义务——公法视野中的福利权研究一、福利权的历史考察二、福利权的概念三、福利权的价值论证犯罪嫌疑人权利救济论一、犯罪嫌疑人救济权的含义及性质二、犯罪嫌疑人权利救济的功能三、犯罪嫌疑人权利救济的内容四、犯罪嫌疑人权利救济的方式欧洲区域组织对紧急状态下权利的保障和救济一、紧急状态下人权保障的欧洲标准的制定和内容二、欧洲人权机关对《欧洲人权公约》确立的相关标准的适用三、其他欧洲组织和机关的相关实践《世界人权宣言》两个中文本语言差异研究一、问题的提出二、研究的方法三、不同文本内容分析四、《世界人权宣言》建议本(《世界人权宣言》孙平华修订本)附录部分

章节摘录

  改革开放30年人权原理主要学说  一、引言:人权理论与人权实践发展的30年  人权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享有充分的人权,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争取人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但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权这个语词被贴上了资产阶级的标签,人权研究被视为禁区,人权概念被打人冷宫。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  以十年为一个阶段,1979~1988年这十年,是在矛盾冲突中探索人权突破的十年。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后,掀起了我国理论界思想解放的大潮。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伟大的历史转折,人权研究也得以逐渐开始展开。1978年1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李步云教授《坚持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文章,提出公民包括敌对阶级分子,这是法学界突破思想理论禁区的第一篇 文章。1979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又刊登了李步云与徐炳合作的《论我国罪犯的法律地位》的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罪犯的公民地位,首次提出了罪犯合法权利的保障问题。包括罪犯在内的公民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观点引起了人们思想上很大的震动,引发了法学理论界和法律实务界关于罪犯法律地位的大讨论。大讨论直接推动了法学界的思想解放,对当时的社会无疑是珍贵的人权启蒙。1979年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人权类文章达到40多篇,几乎是建国以来30年发表的人权类文章的总和。80年代初,哲学界和伦理学界展开了对人性、人道主义和人的异化问题的讨论,为人权研究的开展作了有益的铺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人权研究(第8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