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央苏区史

余伯流 凌步机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9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余伯流 凌步机  

页数:

117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央苏区史》主要内容包括:中央苏区的根基,中央苏区的开创,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中央苏区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中央苏区的发展巩固,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中央苏区的最终丧失等。

作者简介

  余伯流 1942年生,江西上饶人,大学文化,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研究员、大学兼职教授。曾任江西省委党校副校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革命根据地史。在井冈山、中央革命根据地研究领域造诣颇深,论著甚丰。著有《中央苏区经济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研究》、《中央革命根据地史稿》、《红土地史话》、《苏区美风录——老一辈革命家在江西》、《煤血井冈山——毛泽东的崛起》、《毛泽东在中央苏区》、《赣南革命三十年》等书。主编大型丛书《资政史鉴·治事卷》、《中国国倩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兴国卷》、《江西英烈》等。新著《毛泽东与他的接班人·邓小平卷》即将出版。发表有《邓小平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陈云在中央苏区》、《周恩来与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创》、《中央根据地的创建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红二十军的覆灭》、《长征前夕的一桩血案——季黄之死》等60余篇学术论文。著作、论文共计320余万字。所著立论公允,见地精当,思辨续密,文笔凝炼,受到美国、日本学者和国内专家的高度评价,称其著作“堪称学术上实事求是精神的典范”、“学术上已步入成熟境界”,多次荣获省部级优秀论著一等奖。其学术成就已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卷)、《世界文化名人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等辞书。  凌步机 男,1948年4月出生,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人。赣州市中共党史学会秘书长。1969年4月参加工作。先后任于都县宣传部新闻报导员,于都县委对台工作办公室干部,于都县委党史办公室干部,赣州地委党史办公室干部、副主任,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长期从事中央革命根据地史和地方党史研究。发表党史文章60余篇,累计发表作品300余万字。已出版《邓小平在赣南》、《中央苏区党的建设》、《岁岁重阳》(与人合著)、《血铸赤国——中华苏维动作共和国纪实》(与人合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主编之一)、《中共中央分局》、(资料专辑)、《赣南人民革命史》(副主编)、《中共革命根据地词典》等著作23部。2部专著(《邓小平在赣南》、《中央苏区党的建设》获省一等奖,另有11项成果获省、地奖励。1996年被评为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

书籍目录

总论第一章 中央苏区的根基第一节 大革命前后赣西南、闽西的社会经济状况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状况政治状况和社会组织第二节 工农革命运动的初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工农革命运动的初兴第三节 各地农民武装暴动大革命失败与共产党的新对策 中共江西省委武装割据计划的提出赣西南农民武装暴动闽西农民武装暴动第四节 小块红色割据区域的出现东固红色割据区域桥头等地的红色割据区域 永定溪南里红色割据区域第二章 中央苏区的开创第一节 朱毛红军出击赣南柏露会议的决策大余受挫圳下之溃 罗福嶂会议的应变举措鏖战大柏地东固会师第二节 红四军进军闽西红四军首次八闽 长汀红色政权的建立开辟赣南、闽西红色割据区域方针的确定第三节 瑞金会合与赣南三县红色政权的建立红五军井冈山突围红四、五军瑞金会合与中央“二月来信”前委“一年争取江西”计划的提出 于都红色政权的建立 兴国红色政权的建立 宁都红色政权的建立第四节 红四军第二次入闽首克龙岩 永定红色政权的建立二克龙岩与龙岩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四纵队的组建与三克龙岩 中共闽西“一大”的召开第五节 红四军党的“七大”、“八大”的召开红四军党内的纷争红四军党的“七大”的召开 出击闽中与攻克上杭红四军党的“八大”的召开第六节 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东江失利 陈教上海之行与中央“九月来信”的贯彻毛泽东重返前委领导岗位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第三章 中央苏区的初步形成第一节 陂头联席会议的召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表“赣水那边红一角”陂头联席会议的召开歼灭唐云山旅第二节 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的诞生中共赣西南“一大”的召开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赣西南红军和地方武装的发展壮大八打吉安与五打赣州第三节 《反对本本主义》的发表红四军回师赣南 红军“三月分兵”毛泽东作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的发表与党的思想路线的首次提出……

章节摘录

  1928年6月29日,暴动首先从湖雷发起。暴动队伍500余人在乡间收缴民团武装,镇压地主豪绅11人,焚烧田契债据。接着,暴动队伍开赴附近各乡。30日,在金砂赤竹坳店边集合的暴动队伍4000余人,肩扛土枪、土炮、梭镖和鸟铳,分3路前往攻打永定县城。7月1日清晨,县城被农军攻下,暴动农民涌入城内,直捣县衙和监狱。城内敌军凭着精良武器与暴动农民对抗。暴动农民无法打败敌军,激战几小时后,撤出城外,继续围困县城,拉锯3天未果,暴动农民方撤回各乡村。  这次暴动虽未攻占县城,但极大地鼓舞了永定及邻县广大人民的斗志。暴动后不久,即组建了闽西第一个红军营,为溪南苏维埃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第四节小块红色割据区域的出现  一、东固红色割据区域  东固暴动胜利后,赖经邦等率领暴动队伍于1927年11月下旬由富田返回东固。附近的几支绿林武装纷纷前来投奔游击队。1928年2月中共赣西特委决定将东龙游击队与永吉游击队合编,同时吸收吉安、吉水、永丰等县部分工农青年,组建成立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七纵队。纵队长吴江,党代表兼参谋长赖经邦。随后不久,纵队长改由段起风担任,党代表詹天龙,秘书长曾炳春、柏金吾,参谋长赖经邦,军需长邓浩春、钟昌艾。全纵队共150余人.80余支枪,除纵队部48人外,下分4个区队:第一区队长梁人杰.指导员朱继武;第二区队长肖大鹏,指导员郭枚;第三区队暂缺:第四区队长杨金芳,指导员邓知非。  第七纵队的成立,使东固的红色割据斗争有了一支坚强可靠的武装力量。七纵队成立后,以养军山为中心,积极向外开展游击战争,并与吉安县北部延福地区的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九纵队南北呼应,互相配合,打击反动势力。1928年3月至4月间,“永丰、兴国、于都三县交界处已形成割据”。①  同年5月,江西省委为加强对赣西南革命斗争的领导,决定在东固设立赣西南行动委员会,刘士奇任书记,肖韶、丘倜、詹天龙、赖经邦等为委员②。同时赣西特委调九纵队东渡赣江到东固,与七纵队配合作战,随后成立了七、九纵队总指挥部,总指挥叶天雷,以加强对七、九纵队军事行动的统一指挥③。6月30日,七纵队向兴国县枫边靖卫团进攻时,赖经邦不幸牺牲。  1928年7月间,国民党吉安县县长邹松为扑灭东固革命烈火,纠集吉安、吉水、永丰、泰和、兴国等县靖卫团武装,组织联合指挥部,兵分4路,向东固红色区域发动“五县会剿”。中共东龙区委和七纵队领导认真分析敌我形势,决定以敌进我退战术,组织七纵队和东固革命群众隐蔽在养军山上,使敌军寻找不到目标,然后寻机歼敌。敌军侵占东固后,四处骚扰20多天,却不见七纵队踪影,放出风声说要“招抚”七纵队下山。七纵队领导人将计就计,在东  固圩给列队“欢迎七纵队”下山“受编”的敌军以猛烈的突然袭击。敌军措手不及,被打得四处溃逃。指挥“会剿”的敌军头目除吉安县长邹松和吉水县靖卫团长郭子高逃走外,其余全部被歼。七纵队乘粉碎敌军“五县会剿”之势,积极向外扩展割据区域。  1928年8月,东固七纵队奉赣西特委命令西渡赣江,前往吉安县北部延福地区,与九纵队一起联合行动,游击分宜、安福、新余各县。9月,中共赣西特委命七、九纵队开赴吉水阜田进行短期休整。为适应武装斗争需要,便于统一指挥,赣西特委秘书长李文林奉命主持将七、九两纵队合编,正式成立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李文林任团长兼政治委员,段起风任副团长,刘泽明任团参谋长,曾炳春任团政治部主任兼宣传队队长。全团300多人,160余支枪,下设4个连、1个政治宣传队。红二团的成立,使赣西革命武装建设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以东固为中心的红色区域割据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红二团成立不久,就遭到集结在吉安的国民党军的进攻。红二团避实就虚,留下小部兵力在延福、阜田一带与当地农民武装坚持斗争,主力东渡赣江,12月10日攻占乐安县城,缴枪57支,毙敌6名,俘敌17名。随后经宁都黄陂等地,抵达兴国县东村,与于都桥头的红十五纵队会合。在兴国县党组织密切配合下,红二团与红十五纵队联合作战,采用里应外合战术,于12月20日凌晨突然攻占兴国县城,俘敌30多人,缴枪110余支,逮捕了大批反动分子,释放了100余名被关押的革命群众。此战胜利后,红二团有枪400余支。  随着革命武装的发展壮大,东固红色割据区域也迅速巩固发展。在党的建设方面,1928年2月成立中共东龙区委,同年8月改为中共东固区委,建立起20多个党支部,党员发展到300余人。在政权管理方面,虽未正式成立革命委员会或苏维埃政府,但成立了24个村农民协会和东固区农民协会。农民协会代替了旧有的政权组织。在战火纷飞的硝烟中,割据区域内开展了成绩卓著的经济文化建设。主要项目有:办起了小铁矿和小瓷土矿,建起了小兵工厂、锅炉厂、工具厂、农具修理厂、油墨蜡纸厂;创办了东固平民银行,红二团捐助现洋4000元,同时发动群众集资,以此为基金,先后发行一元、伍角、二百文、一百文4种面值的纸币在割据区域内流通,币值稳定,信誉很好;办起了东固消费合作社,有总社和南龙、东固两个分社,除经营军民生活用品如布匹、油盐、食糖、火柴、鞋袜、烟丝等外,还经营生产资料,收购贩运山货,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开展集市贸易,交易活跃,商品充足,物价稳定;创建了东固赤色邮政分局,邮路畅通,邮件投寄正常;兴办起一所平民小学,招收适龄儿童100余人入学,各村也陆续办起小学校,编写了《农民讲话》等课本,组织农民学文化,扫除文盲;1928年10月,红二团还在三彩山坑创办了红军医院,聘请当地草药郎中为红军伤病员看病治伤,1929年3月该医院迁至东固瑶下,后改为赣西第一后方医院。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斗争和探索,东固红色割据区域不仅成为赣西南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面旗帜,而且探索出了一些十分有益的红色割据经验。1929年4月13日红四军前委在于都县城给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写信时说:“依照两年的经验,在全国至少有一省用总暴动方法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权以前,小区域苏维埃政权公开的割据是有害而无益的。如湘潭、醴陵、平江、永新、莲花、遂川不仅失掉群众,连党也几乎失掉完了,不仅不能解脱群众若干的经济痛苦,农村城市的经济基础一齐毁败完了,即此问题即是使群众失掉而有余。这番我们到东固则另是一种形式,反动势力已驱逐了,权利完全是我们的,但公开的政权机关和固定的赤卫队都没有,邮路是照常的,商业贸易是照常的,边界所受的痛苦此地完全没有,敌军到来寻不到目标,党的组织和群众的组织(农民协会)完全秘密着,在接近总暴动之前,这种形式是最好的,因为这种形式取得群众不致失掉群众。”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毛泽东19M年1月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曾指出:“中国苏维埃区域是全中国反帝国主义的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是全中国反帝国主义的主力军”,“至于中央苏区,这里是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①这是毛泽东当年对中央苏区的看法和定位。  中央苏区是由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两块苏维埃区域组成的。其鼎盛时期,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省60个行政县.内有江西省22县,福建省15县,闽赣省(含闽北苏区)16县,粤赣省7县。中央苏区长期占有的县城有江西的瑞金、兴国、宁都、于都、石城、会昌、寻乌、信丰、安远、广昌、黎川、上犹、崇义和福建的长汀、上杭、龙岩、永定、连城、建宁、泰宁、宁化、清流、归化、武平等24座赤色县城。中央苏区的面积和人口,据我们新近研究和较为精确的统计,总面积为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53万,其版图之大、人口之众,在同时期的全国革命根据地中是首屈一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朱德同志直接领导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党中央的这一科学论断,是对中央苏区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客观评价。  中央苏区的历史,有骄人的辉煌与伟大的胜利,也有沉郁的曲折与惨痛的失败。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赣南、闽西的农民武装暴动开始,到1937年抗战爆发后赣粤边、闽西等地三年游击战争的结束,中央苏区的斗争前后经历了lO年之久。中央苏区lO年的历史,时间长,跨度大,风云激荡,岁月峥嵘,对敌斗争惊心动魄,党内纷争错综复杂。为全面、准确地叙述这段历史,我们拟划分若干阶段概述如下:  奠基开创阶段:1927年8月至1929年12月。  中央苏区是毛泽东、朱德等直接领导苏区军民在赣南、闽西小缺红色割据区域的基础上开辟、打造出来的。  大革命时期,赣南、闽西地区就有袁玉冰、陈赞贤、朱由铿、陈奇涵、邓子恢、郭滴人、朱积垒等一批共产党人,在积极领导工农运动,创建党的组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共“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引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赣南先后举行了南康潭口暴动、赣县大埠暴动、信丰暴动、于都暴动、寻乌暴动、兴国暴动等,闽西先后举行了龙岩后田暴动、平和暴动、上杭蛟洋暴动、永定暴动等,建立了红色地方武装,初创了东固、桥头、永定溪南里等小块“工农武装割据”的红色区域。赣南、闽西的这些小块红色割据区域,奠定了中央苏区的基础。这就是中央苏区的“根基”。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人率领红四军下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红军部队占崇义,取大余,入定南,首战大柏地,击毙郭凤鸣,军心大振,威震闽西,建立了长汀县红色政权。3月20日,毛泽东在长汀辛耕别墅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决定“以赣南闽西20余县为范围,以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认为这是“前进的基础”。这一战略方针的确定,揭开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此后,赣南、闽西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地向前发展。红军攻占于都、兴国、宁都县城,建立了赣南三县红色政权;随后,红军第二次入闽,三克龙岩,攻占上杭,建立了永定、龙岩、上杭红色政权。朱毛红军由此在赣南、闽西站稳脚跟,安营扎寨。尤为重要的是,毛泽东在经受了红四军党的“七大”风波后,在党中央和周恩来的支持下,重回红四军前委领导岗位,并于1929年12月召开古田会议,贯彻中央“九月来信”,总结红军初创经验,从而统一了党内认识,确定了建军纲领。中央苏区的定势、规模始露端倪。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央苏区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