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实践和发展

郭杰忠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郭杰忠  

页数:

336  

前言

  繁荣社会科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也是社会科学研究在中国发展和繁荣的过程。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集中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科学的生命在于创造,在于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新的世纪,新的千年,呼唤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呼唤着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换言之,没有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也就没有社会科学真正的发展和繁荣。理论贵在创新,创新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执著的追求和艰辛的探索;理论重在创新,创新需要有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理论功在创新,只有创新的理论成果,才能探索规律、把握规律,才能启示实践、指导实践,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坚持理论创新,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内容概要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为主要线索,以生产力理论形成的逻辑、逻辑的结构、发展的逻辑和发展的成果为主要内容,以生产力概念、生产力要素、生产力结构、生产力作用分析为切入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方法,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探索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揭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发展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客观基础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前提的内在逻辑的统一性,并从中总结规律性的认识。

作者简介

  郭杰忠,原江西省社科院、省社联党组成员,原江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原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教授、博士,兼任江西省哲学学会会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以及应用对策课题研究,主持完成的研究课题有10余项,其中有“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研究”等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该课题鉴定为国家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在中国的新发展研究”等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3项省委、省政府委托课题,2项江西省经济社会重大招标课题,6项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在完成这些课题的基础上,在国家级刊物《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邓小平理论研究》、《人民日报》、《前沿》、《求实》、《江西日报》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就80余篇,有3项成果获省一等奖,5项获省二等奖,多项获三等奖,有的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性批示,有的被有关部门采纳。作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课题的主持人之一,撰写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战略的目标、意义、原则、内容、布局和方法,该报告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作为向国家申报的主要材料。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成为江西崛起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2005年他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进行了定义,得到学术界的认同。2006年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前夕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内容,被中宣部收录并报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和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参阅。

书籍目录

导言 一、理论基石 二、理论和实践的反思 三、研究和探索 四、体系和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形成 第一节 西方古代思想家对生产力问题的探索 第二节 近代思想家对生产力问题的思考 一、生产力问题的哲学探索 二、生产力问题的经济学探讨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形成逻辑 一、对生产力问题思考的三个基本视域及其展开 二、“异化劳动”观及其对生产力概念生成的实质指引 三、科学生产力概念的制定及其意义 第二章 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逻辑结构 第一节 生产力的科学规定性 一、生产力本质上的客观性 二、生产力的类型 三、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四、生产力的系统结构和功能 五、生产力中包括科学 第二节 生产力的规律 一、生产力规律的性质和体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运动模式和主要规律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链 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第三节 生产力与社会存在和发展 一、生产力与社会 二、作为社会主体的本质力量的生产力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上)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前苏联的实践和发展 一、列宁、斯大林关于生产力的思想 二、列宁和斯大林的生产力思想比较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一、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二、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创新和突破 三、江泽民关于生产力的思想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生产力思想比较 一、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二、关于生产力的发展动力问题 三、关于生产力的科学本质和社会作用的认识问题 四、关于生产力标准问题 五、关于生产力发展战略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下)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提出 一、理论依据 二、时代背景 三、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的发展轨迹 一、科学界定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先进生产力主体的发展要求 三、先进生产力客体的发展要求 四、先进生产力关系的发展要求 五、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一、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原则和要求 二、从宏观层次分析中国共产党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三、从微观层次看中国共产党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四节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科学发展观是对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四、科学的发展是和谐的发展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实践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性理论 一、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 三、生产力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一、生产力理论认识的偏差 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方法论启示 二、研究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运用的方法论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生产力概念的制定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  附录二:论邓小平关于生产力思想的逻辑  附录三: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论江泽民的科学技术观  附录四:科学发展观的生产力意蕴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是在直面历史问题、并在对历史问题的解答中,通过生产力理论这一理论基点,而获得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视野、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达到对历史本来面目的揭示的。当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时,他的这一判断的真实意义如果没有生产力理论作为支撑,“改变世界”仍然不过是一个理论上的口号,其新唯物主义仍然不过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哲学,“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就失去了立脚点。“改变世界”是通过切实的行动来进行的,生产力理论构成了行动的核心。因而,完全可以这样说,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通过生产力理论这一核心而实现了对“改变世界”这一“历史现象学”。的哲学思考的。由此可见,没有生产力理论内涵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空洞的、抽象的,因而是没有实践意义的。  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生产力理论的理论渊源和历史前提进行研究,是将生产力理论置于历史发展的根基之上,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生产力理论得到历史发展的印证,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对待问题的基本精神、基本态度和基本思路。


编辑推荐

  《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研究》作者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实践和发展 PDF格式下载



关于马克思的理论都是经典之作,这本也不列外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