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史研究

张振亭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张振亭  

页数:

254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6年,方汉奇先生牵头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大招标课题“1978-2008:中国新闻传播发展史研究”。在讨论课题的架构与内容安排时,我特意提到“教育和学术都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一部分”,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成,于是,在该课题中,新闻传播教育和学术都被列为子课题。  我一直有上述想法的原因是,教育使我们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学术则是我们这门学科的安身立命之根本,学术往往又是新闻传播实践革新的先导。因此,从长远看,今天的新闻传播教育和学术决定着明天的新闻传播事业。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当张振亭提出以“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发展史”为题目做博士论文时,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就将其纳入上述那个重大课题之中,以支持、鼓励他不但要有勇气和毅力去完成,而且要将其置于新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发展史这一生态环境中去审视。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专著,即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学术史,顾名思义,是学术研究的历史,即所谓“研究之研究”,其前提是有了一定数量和深度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对其条分缕析、系统总结并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内容概要

  2006年,方汉奇先生牵头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大招标课题“1978-2008:中国新闻传播发展史研究”。在讨论课题的架构与内容安排时,我特意提到“教育和学术都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一部分”,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成,于是,在该课题中,新闻传播教育和学术都被列为子课题。  我一直有上述想法的原因是,教育使我们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学术则是我们这门学科的安身立命之根本,学术往往又是新闻传播实践革新的先导。因此,从长远看,今天的新闻传播教育和学术决定着明天的新闻传播事业。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当张振亭提出以“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发展史”为题目做博士论文时,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就将其纳入上述那个重大课题之中,以支持、鼓励他不但要有勇气和毅力去完成,而且要将其置于新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发展史这一生态环境中去审视。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专著,即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书籍目录

敲门砖与试金石(吴廷俊)1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目的1.2 关键概念界定1.2.1 新闻学、传播学与新闻传播学1.2.2 研究、学术、学术史1.3 研究现状1.3.1 关于新时期新闻传播研究的研究1.3.2 阶段划分方法1.3.3 研究途径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4.1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1.5 选题的意义与主要限制1.5.1 选题的意义1.5.2 创新之处1.5.3 研究难点2 发展阶段论2.1 1978——1982:学术研究逐步恢复2.2 1983——1988:新闻改革引发学术论争2.3 1989——1991:学术研究曲折前行2.4 1992——1996:“为学术而学术”2.5 1997至今:在新的起点上迈向多元化3 研究主体论3.1 新时期新闻传播研究主体的构成及变化3.1.1 考察新闻传播研究主体构成及变化的一种新思路3.1.2 新时期之前新闻传播研究主体的构成3.1.3 新时期新闻传播研究主体的变化3.2 研究主体的互动3.2.1 学术论争3.2.2 学术期刊3.2.3 学会、学术团体及学术会议4 研究内容论4.1 对研究论文的内容分析4.1.1 类目的建构4.1.2 研究资料的获取与研究程序4.2 几大分支研究领域分析4.2.1 新闻理论研究:超越狭隘的事业性论述4.2.2 新闻史研究:反思与创新4.2.3 新闻业务研究:上升到较高理论层次4.2.4 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研究:突破对策性研究4.2.5 广播与电视研究:媒介文化研究的切入点4.2.6 传播学研究:关注本土情境4.2.7 其他研究5 研究方法论5.1 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含义亟待澄清5.2 新时期之前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5.3 新时期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发展5.3.1 1978-1982:开始恢复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5.3.2 1983-1995:新闻调查风起云涌,系统科学全面渗透,传播学作为方法论导入5.3.3 1996年至今:重视并讨论研究方法问题,研究方法逐渐多样化6 研究效果论6.1 建构学科体系6.1.1 从内在标准看新闻传播学科发展6.1.2 从外在标准看新闻传播学科发展6.2 推进新闻改革6.2.1 1942和1956年两次新闻改革与新闻学研究6.2.2 新时期新闻改革的三次跨越与新闻传播研究的互动7 结语7.1 主要成就7.2 新闻传播学术发展变化的特征7.3 亟待思考及解决的问题:新闻传播研究如何深入?主要参考文献附录1 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发展史大事记1978-2007附录2 历届吴玉章奖获奖成果(新闻传播学)附录3 历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新闻传播学)附录4 近十年出版的新闻学概论类著作、教材(1997-2006)后记

章节摘录

  学会、团体和学术会议作为一个学术互动平台,在我国新闻传播学术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它是学术共同体的基本存在方式,也是新闻传播研究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体现。尤其是学术会议,与会者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讨论、争鸣,有利于学术视野的拓展和研究问题的深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首先,专业学术学会、团体经费严重短缺,得不到政府、企业必要的赞助。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压缩会期,致使发言时间非常有限,交流不充分,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其次,论文评审不严格,凡是投稿的几乎都能被采用,只要交了会务费就能与会、发表论文,有违学术会议的根本宗旨,沦为“公关会”、“答谢会”。最后,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学会团体没有发挥学术仲裁的功能,在树立学术规范、整饬学术不规方面可以有更大作为。  本章以布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分析了我国新闻传播研究主体的变化。1978年以来,新闻传播研究逐渐超越了单纯的经验范畴,开始迈人专业化的学术门槛,它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基本的教育训练,并有一定的学术产品。因此,教育和学术资本逐渐成为新时期新闻传播研究者最关键的资本,但新闻传播学术场域对政治场域依然保有依附性。  20世纪80年代新闻传播学术论争是由实践不断超越既有政策框架而引发的,90年代中后期更多的是因为学科自身的发展以及学术界自律、反思导致的。作为一种互动机制,基于科学研究意义上的学术争鸣近几年呈式微态势。  1994年之前,新闻传播学术刊物学术性不强,以业务研究为主。此后开始转向以发表理论研究文章为主。1999年之后,学术刊物逐渐增多,更加注重学术规范,匿名评审制普遍建立。但从国际视野来看,新闻传播学术期刊还可以在促进学术发展上有更大作为。  20世纪80年代,我国新闻传播学术团体以北京新闻学会为核心。1990年以来,学术性团体相继成立,学术活动持续化、固定化。但学会、团体没有发挥学术仲裁的功能,可以在树立学术规范、整饬学术不规方面有更大作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史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