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红色记忆(第1辑)

田延光,孙弘安 主编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田延光,孙弘安 主编  

页数:

238  

内容概要

赣南,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赣南人民一起,怀揣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艰苦卓绝,前仆后继,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革命故事。这些事迹和故事,反映了赣南苏区的光辉岁月和革命火种的燎原之势,折射出革命前辈与赣南人民追求真理、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的豪迈气概。
赣南师范学院组织学生分赴瑞金、兴国、于都、安远、会昌、寻乌、崇义等赣南革命老区,开展了以寻访老红军(红军后代)、重走红军路、探寻革命旧址、查阅党史资料、收集苏区故事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在红乡故土和浩瀚史海中整理出了80余个生动感人的中央苏区故事,汇编成这本《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第一辑)》予以出版。
《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第一辑)》是赣南师范学院广大同学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献礼之作,凝聚了大学生缅怀先烈之情和爱党爱国之心。本书由田延光、孙弘安主编。

书籍目录

山坳里的“开国大典”
李坚真巧设“一苏大”假会场
“毛主席”称谓从这里叫起
红井
主席也交食宿费
红军桥
一扇奇特的“窗户”
兴国名菜“四星望月”的红色佳话
一座不同寻常的书院
一棵吊茄树的故事
周恩来中央苏区时的一次“临危受命”
朱德天心整军
朱军长在寻乌现身演讲
红都瑞金的第一任“京官”
校长与学员同条板凳
“大老刘”
陈毅梅岭脱险
彭德怀“度量为海”的轶事
长眠在虎形岭上的红军参谋长
瞿秋白苏区时特有的戏剧情缘
张闻天自带番薯下乡办公
徐特立管童养媳“闲事”
谢觉哉苏区立法惩贪
苏区时期的贺子珍
毛泽民为苏区纸币防伪
湘赣苏区的“好政委”
红都瑞金响起的反贪第一枪
李富春纠冤救人
陈奇涵厢房避险记
二十三枚铜板买黄瓜
看过堂智取情报
杨俊生“虎穴”巧侦察
耿飚带病踏上长征路
“再世猴王”杨力智夺枪
刘锦平特殊的“身份证”
重义轻财的将军
不贪财的真革命者
胡灿与“也是居”
蔡畅苏区破迷信抓生产
“飞将军”黄公略大义灭亲
信念筑起的博生堡
“红色华佗”深夜救主席
血凝的历史丰碑
红军办“红埔”
中央苏区新生的红色军团
半部电台起家的红军无线电通信队伍
红军龙冈活捉张辉瓒
石城阻击战
一张红军布告珍藏着的故事
创造第一等工作的“模范兴国”
万里长征第一山
竹篙寨峭壁上的枪眼
八兄弟争着当红军
红色邮路上谢德桃舍身护信
于都的“刘胡兰”
一对光荣的红色兄弟
脚趾写下的临终誓言
儿童队长陈美福送信参军
“真享福”的机枪手
马前托孤的母亲
赣南红土地上的“望夫石”
李新辉悲壮的赤色生涯
蓝衫团里的红色花旦
苏区女豪杰马贵连
童养媳长成红军“巾帼英雄”
盘山红军壮士
红军第三次反“围剿”中的兴国战场
棺木当桥板——发生在长征第一渡的故事
芒槌石峰上的忠魂
一双绣球草鞋的情思
张招英老人的“儿童团”岁月
“放牛娃”迎来春天后的苏区记忆
苏区时期的铁山垄人
血盐
罗塘谈判
许先沐夫妇买公债
两位苏区红嫂
救回红军当儿子
兴国婆婆
参加自己的追悼会
腰缠万贯的“乞丐”
红色“小摇篮”的故事
女红军罗继才机智骗敌
兴国山歌力无穷
树叶报
后记

章节摘录

  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里,陈列着几支破旧的用于空袭报警的土铳土炮,对空射击的老式步枪,还有土制的防毒气口罩、护目镜,以及防空防毒文件。在中央苏区党政军机关旧址及周边村镇老祠堂旁边,存留着一座座深邃的老式防空洞。这一件件革命文物和遗址,见证着当年中央苏区防空防毒作战的艰辛和创举。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以瑞金为中心,领导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并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对此,国民党蒋介石恐慌不已,不惜重金从英、美、德等国购买大量的军用飞机,在中央苏区周边的重要城市修建飞机场,编制组建航空队,对中央苏区进行狂轰滥炸,甚至是投放毒气等,企图把红色革命政权扼杀于摇篮之中。如何防空防毒,此时已成为中央苏区战略防御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中央苏区领导人日夜思考的问题。  1931年12月底,周恩来由上海辗转抵达瑞金,就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2年2月,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会议上,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提议认真研究一下防空防毒问题。  “有没有建立我们的防空机构?”刚来不久的周恩来关切地问。  “目前的防空工作由总参谋部作战科兼管。”朱德回答,又道。“这种设置显然是不能适应防空工作的需要了。”  周恩来短暂沉思一下后说:“是啊,首先要把机构组建起来,在我们的红军司令部要有专门的防空防毒研究机构,负责加大培养我们的防空人才,建立相当规模的防空部队。”说到这,周恩来环视了大家一番,看到大家赞许的目光,继续说:“当前,我们中央苏区最为重要的是必须开展防空防毒知识的宣传,发动和组织苏区军民一起加入到防空队伍中来,形成全民防空的局面。”听了周恩来的一番话后,与会的全体同志集思广益,形成了关于尽快建立中央苏区战略防御体系的若干决议。  随后,在周恩来、朱德、项英等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各级防空组织迅速建立和健全起来。并于1933年5月,中革军委总司令部设立了作战局和防空科,由张云逸任局长,王智涛任科长;同时还设立了化学研究室,对国民党军队施用的毒瓦斯种类、性能及防护、消毒、救治的方法进行研究。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红军大学、红军特种学校和地方游击队干部学校增设防空课目,大量培训防空人才。各县还成立5-7人组成的防空防毒委员会,具体指导居民群众防御敌人飞机轰炸的各种必要事项,例如设立号炮所、构筑飞机洞、准备防毒用具等。  1932年7月7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了《建立劳动与战争委员会》的第六号命令,宣布“特于人民委员会之下,设立劳动与战争委员会以计划并指挥关于革命战争的一切军事上经济上财政上劳动上的动员事宜,并选任周恩来、项英、朱德、邓发、邓子恢等五同志为劳动与战争委员会委员,以周恩来同志为主席,自后凡与战争动员有关之各项问题,该委员会指挥人民委员会之下各部委,特此令知,望一体遵行此令”。  周恩来这次可谓是“临危受命”。委员会成立后,周恩来重点领导组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防空工作:一是在各级领导机关驻地及城镇制高点设立对空观察哨;二是制定和颁布防空报警、疏散隐蔽、警报解除信号;三是规划布置挖掘防空洞和制作必要的防毒用具;四是组织建立对空射击防空排;五是广泛开展防空防毒知识的宣传教育和防空防毒演习。  1933年8月,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前夕,周恩来召集苏区各省委、红军各军团宣传部长和劳动与战争委员会委员会议。会上,周恩来异常严肃地说:“这次,蒋介石增派了30架飞机对我根据地实施空袭。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让苏区军民把警觉性提高起来,让他们尽早掌握防空防毒的常识,增强自救能力。只有很好地保护自己,我们才能有效地战胜敌人。”之后,在周恩来的指令下,各机关和中央苏区宣传队迅速行动起来,开展广泛的防空防毒宣传活动。  11月20日,《红色中华》报以“加紧防空防毒运动,以最紧张的战争动员来回答敌人飞机的炸弹”为通栏大标题,刊载了《催泪毒瓦斯防御法》《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的兽性的白色恐怖》《加紧战争动员加紧防空防毒来回答白色恐怖》等文章。与此同时,苏区各列宁室、阅览室组织了一大批防空宣传文章。防空作战宣传队走村串户,他们或用歌舞、或用对口词、或作模拟演示进行表演,使苏区群众很快就掌握了简易的防空自救办法。  此外,中央苏区还充分发挥苏区军民的聪明才智,因陋就简制作简易防空用具,直接用于防空作战。例如:用果壳、茶壳及杉樟木等烧制成炭,碎成黄豆粒大,与碱粉一起装人布袋,制成呼吸道防护用的防毒具(炭包);玻璃瓶去底装填炭粒,用棉絮密封,含住瓶口可防毒气进入人体;茶油、花生油加蜡涂于皮肤,可防糜烂性毒气“伊泊里脱”(芥子气);等等。  为进一步提高全民防空防毒意识和技巧,中央苏区还在瑞金组织了一次规模最大的防空演练。1933年7月23日凌晨7时,瑞金的城镇、乡村顿时响起了敲锣声,云集、沙洲坝、乌石垅、安治、大柏地等地燃起烟火。顷刻间,中央各机关单位,各乡村、工厂和列宁小学响起了口哨,男女老幼迅速钻进防空洞。红军大学防空指挥所组织部队迅速架起机枪,瑞金赤卫军架起了土铳土炮,实施对空射击。半个小时光景,各处响起了悦耳的钟声,人们谈笑着走出了防空洞。  1934年5月,敌人在瑞金沙洲坝的老茶亭投掷毒瓦斯,这里驻有中央教育部、列宁小学,附近还有60多户群众。由于事先挖好了一个可容纳200多人的防空洞,加上干部群众都能熟练地使用防毒用具,所以无一人中毒死亡。  在周恩来等人的英明领导下,在当时那种艰难环境中,中央苏区因地制宜地打起了一场具有创造性意义的防空防毒战,成功地粉碎了敌人想靠飞机狂轰滥炸扼杀中央苏区红色政权的阴谋,这为后来建立完备的防空体系奠定了基础。  ……


编辑推荐

  赣南,拥有得天独厚的中央苏区红色资源。为积极推进“红色资源进校园”工作,坚持以红色资源办学育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打造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品牌,学校党委提出了将苏区精神融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并初步提出了“十个一”的工作推进体系。其中之一,就是每年组织大学生深入当年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在寻访老红军及后代,考察红色旧址的基础上,编撰《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第1辑)》。这既是对中央苏区红色资源的挖掘和保护,也是对赣南红色文化的宣传和传承。本书由田延光、孙弘安主编。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红色记忆(第1辑) PDF格式下载



红色教育的资料,是师范学院的学生们搜集整理的,故事虽然谈不上精彩,文字也算不上优美,但内容是真实可信的,大学生通过通过亲身实践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值得肯定。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