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思想的镜像

江怡 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

江怡  

页数:

30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该书从哲学拓扑学的宏大视角讨论了当代哲学面临的各种问题,既有西方哲学的主要传统和当代发展,也有中国哲学的文本理解和现实关怀,还有中西比较的热点话题,更有类似科学与宗教、道德与伦理、国家与个人、民主与程序等难解问题。作者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对任何一个哲学问题的研究,只有超越了这个问题所在的哲学传统才是可能的。作者认为,从概念上把握一种哲学传统,就是要理解来自不同传统的各种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差异理解同一,借助关系把握性质。该书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哲学拓扑学”的构想。该书立意深远,观点独辟蹊径,论证详实可信,表达自然流畅,体现了作者一贯的清新风格,既适合哲学爱好者阅读,也可作为哲学专业人员的参考。

作者简介

江怡,男,四川宜宾人,1961年生于辽宁,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长、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中方委员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哲学、分析哲学、当代美国哲学、形而上学、英美哲学与欧陆哲学比较研究等。主要著作:《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1996)、《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主编,1998)、《维特根斯坦》(1999)、《现代英美分析哲学》(主编,2005)等。主要译著:《弗雷格》、《理性主义者》、《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解读欧陆哲学》等,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

书籍目录

序导论 哲学拓扑学的方法 一、斯特劳森思想的启发:寻求一种哲学拓扑学 二、论概念空间 三、什么是概念的拓扑空间 四、如何把握思想的脉络:一种哲学拓扑学的视角上篇 比较研究的视野 一、如何建立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对话的哲学基础 二、论实践推理中的非理性悖论 三、实证主义在当代中国哲学中的命运 四、分析哲学在中国 五、《论语》中“仁”与“人”的用法分析 六、试析“天人合一”中的“天”与“人”概念 七、“他者”语境中的孔子形象 八、中国文化背景中的“无限”概念 九、走出西方语境的中国哲学中篇 当代英美哲学研究 一、从蒯因的观点看 二、透视世纪末的美国哲学 三、当代美国哲学:实用主义传统的继续 四、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现状及其分析 五、杜威哲学和人的问题 六、康德的“图式”概念及其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演变 七、略论西方哲学的主要传统 八、形而上学与第一哲学 九、重新勘定西方哲学地图下篇 从理论到现实 一、“真”是一种符合吗?——对“真之符合论”的一种质疑 二、存在普遍客观的道德原则吗? 三、胡塞尔是如何反对心理主义的?——对《逻辑研究》第一卷的一种解释 四、究竟应当如何理解“科学” 五、如何解释科学与神学之间的对立?——以进化论争论为例 六、中国哲学中有解释学传统吗? 七、如何理解道德感? 八、国家如何保障个人的权利? 九、民主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上篇 比较研究的视野  一、如何建立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对话的哲学基础  1.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是从西方开始的。西方的现代化过程,从经济上说开始于工业革命;从社会上说开始于公民社会的形成;从思想文化上说则开始于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结束,其标志是确立了科学理性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可以说,西方的现代化进程有着自身深厚的文化根据和思想基础。但随着现代化从西方推进到整个世界,特别是随着工业化的普及和世界贸易市场的形成,西方的现代化过程所依据的文化观念在伴随着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却遭遇到文化上的挑战和冲突。这特别明显地体现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上。因而,问题就由此产生: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现代化过程如何能够推进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其他国家?或者说,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东西方文化之间会如何互动?我在这里只是简要地从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提出分析,而不是给出答案。  (1)文明的冲突与“全球伦理”理想的建构  亨廷顿以西方文明的立场对各种文明冲突提出的悲观论断,在东方文明的话语系统中遭到了批判。但如果从方法论上说,我们对亨廷顿的批判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犯的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对自身文明的特殊性给予了更多的考虑而忽略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同性。  作为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对立面,“全球伦理”理念的提出正是充分强调了文明之间的共同性,希望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能够得到可以为全人类共同承认和遵守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思想的镜像 PDF格式下载



书不错,第二天就送到了,挺及时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