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和平崛起论

杨守明 杨守明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8-12出版)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杨守明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8-12出版)  

作者:

杨守明  

页数:

24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和平崛起论》针对国际社会一波又一波的“中国威胁论”。首先,通过对时代主题的探讨,论证国际社会制约因素“不容许”中国以“战争”方式崛起,只能以“和平”方式发展,从而说明不管中国主观“愿不愿”威胁世界,国际社会制约因素将使中国“不能”威胁世界。其次,通过对中国国际战略思想、中国坚持本国利益与外国利益兼顾思想的考察,说明中国始终秉承“和平”、“合作”的理念,说明中国是以和平、合作的方式崛起。再次,对中西方两种传统文化理念进行探讨,以中西两种传统文化理念来认识“中国崛起”,从而说明西方人对中国“崛起”认识上的偏差。最后,强调国家互动过程中建构的共有观念是影响中国崛起方式的重要因素。

作者简介

杨守明,1962年生,安徽亳州人。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1987年获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学位,1994年获河北大学法学第二学士学位,2001年获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华中师范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理论和中国国际战略的教学与研究。代表性论文有:《毛泽东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美国国家利益与霸权政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毛泽东邓小平时代观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时代主题的演变与中国和平发展》、《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还有《毛泽东邓小平时代观比较研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以及有关时代主題的“研究报告”被中国外交部采纳。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时代主题的演变与中国和平崛起第一节 时代主题的内涵、结构及新发展一、时代主题的内涵二、时代主题的结构三、“合作”已成为时代主题的一部分第二节 新中国几代领导人时代观的演变一、毛泽东的时代观二、邓小平的时代观三、江泽民的时代观四、胡锦涛的时代观第三节 “和平、发展”及“合作”的时代主题与中国的和平崛起一、“和平、发展”及“合作”的时代主题决定着中国只能以和平方式崛起二、从当前中国的实力状况和发展趋势看,中国不能走“战争崛起”的道路第二章 中国国际战略思想与中国和平崛起第一节 国际环境与中国的定位一、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所处的国际环境及其对中国的定位二、新中国第二代领导人所处的国际环境及其对中国的定位三、新中国第三代领导人所处的国际环境及其对中国的定位第二节 国家利益与国家目标一、新中国三代领导人对中国国家利益的认识二、新中国三代领导人所确定的中国国家目标第三节 外交政策和策略一、中国国际战略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和策略中的传承二、中国国际战略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和策略中的发展第三章 本国利益与外国利益兼顾思想与中国和平崛起第一节 美国国家利益与其崛起方式一、美国国家利益观的思想渊源二、美国国家利益的扩大,需要扩张方式来实现三、美国外向性扩张政策的推行,将使其遭受挫折第二节 中国领导人的本国利益与外国利益兼顾思想及其形成一、本国利益与外国利益兼顾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二、中国领导人的本国利益与外国利益兼顾思想第三节 本国利益与外国利益兼顾思想在中国和平崛起过程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实践中的体现一、本国利益与外国利益兼顾思想在中国和平崛起过程的外交政策中的体现二、本国利益与外国利益兼顾思想在中国和平崛起过程的外交实践中的体现第四章 中西两种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和平崛起第一节 文化的概述一、文化的概念二、文化的起源与演变三、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二节 西方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崛起一、西方传统文化的內核及其传承和发展二、西方文化内核决定的道德伦理、政治文化理念与其外交思想三、西方外交思想视野下的中国崛起第三节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崛起一、中华传统文化及其中的国际关系原则主张二、中华传统文化在晚清政府外交思想中的传承三、中华传统文化在民国时期外交思想中的传承四、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思想中的传承第五章 共有观念与中国和平崛起第一节 中国崛起对世界产生何种影响取决于观念和观念建构的利益第二节 中国的角色身份是在与其他国家互动中建构的第三节 中国倡导的有利于国际体系进步的“和谐文化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建设”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文化”是一汉语古典词,又在近来被用来翻译西方对应词,从而被赋予新的内涵。“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刘向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中国古代“文化”一词,是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文治教化”的简称,其意思是指固有的伦理道德、礼乐典章制度对人的制约与感化。这种对“文化”的理解,在我国一直保持到近代。我们今天常用的“文化”一词,其意义显然与古代不同。它是19世纪末的“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大规模翻译介绍西方学术,期间多借助汉字意译西方术语,其中选择“文化”对译英语和法语中的Culture。由此“文化”在汉字古典意义的基础上,注入了来自西方的新内涵。英语和法语中的Cuhure一词源于拉丁文Cuhura,其原形为动词,本义指耕种,后引申出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意思,以物质生产为主,并涉及精神生产,总的意思是通过努力摆脱自然状态。16、17世纪,英语和法语中的Culture词义逐渐由耕种引申为树木禾苗的培养,进而指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从重在物质生产转向重在精神生产。现在的英语、法语等仍保留了上述基本涵义。由于文化涵盖极广而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文化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概言之,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关于文化的分类,有着不同的观点,这里就简单把文化分成两类:一是广义文化。

后记

《中国和平崛起论》是我的博士论文选题。围绕这一选题,我曾先逐篇写定阶段性论文,并将它们以单篇的形式公开发表。现在统一整理成本书。可以说,从公开发表的每一篇论文到本书的书名、提纲的拟定、观点的把握,无不浸透了我的博士生导师程又中教授的心血和汗水。程老师本人既有业务工作又有行政工作,虽然他工作十分繁忙,但总要抽出时间对我的每篇论文的写作进行悉心指导,甚至不顾严寒和酷暑,多次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亲自来到学生宿舍为我指导论文。这些都使我铭心刻骨,终身难忘。另外,《中国和平崛起论》也是我所承担的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在申报这一课题时,张传开教授对我的《申请评审书》进行了关键的指导。张老师的指导,不仅使我申报的这一课题得以批准,也使我学会了申报课题的论证方法,可以说使我终身受益。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再者,为了本书的出版,责任编辑吴顺安、秦宗才老师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同时,编辑部其他各位老师,也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另外,该书的出版也得到了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科研专项基金给予的资助,在此一并感谢!


编辑推荐

《中国和平崛起论》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和平崛起论 PDF格式下载



这部专著实在是太好了,结构清晰,思路明了,逻辑缜密。见解具有独创性,是从国际格局,国际体系,国际秩序的角度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