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有理想就有疼痛

高晓春 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

高晓春  

页数:

256  

字数:

135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是一部采访集,是一部原生态的关于当代中国文化的真实底稿。 高晓春曾是一名记者,与我相识于上世纪90年代初。我时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她常到新闻出版总署来采访。在我讲话的时候,偶然间发现她在台下拍照、做笔记;后来我调到人民日报任职,在报社的院子里又看到她行色匆匆地来去。没有想到一晃近二十年过去了,再见到她时,是为这部书的出版写序。 在近二十年里,她采访了众多名人。这些被访者中,有文化学者、作家、艺术家、外交家、科学家等等,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符号。采访他们的这些文字曾陆续发表在相关报刊上,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少关注。然而当时代的列车承载中华民族跨入新的世纪,当我们以世界眼光和全新的视角审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时候,重读这些采访所记录的内容,仍然能感受到它带给人们的思想智慧和文化力量。 在这些充满真挚感情的文字中,我又一次看到了作者的身影,看到了她的敬业精神。本书涉及很多名人,各行各业的都有,他们是这些行业的专家,与他们对话,仅有表面上的一些知识和资料往往是不够的,这就需要作者深入地去阅读,去研究,去采访。做好这些功课并善于倾听使她完成了许多采访及约稿任务。 作者向我提起过她去金克木先生家约稿的事情。那时候,金先生除了给《读书》杂志写文章外,几乎不给别的媒体写东西。那一天,她约好了时间去金先生家,却因堵车迟到了半个多小时。金先生很不高兴,第一句话就问:“为什么不守时?”她做好了约不到稿子的准备,站在门口,使劲儿搓着已经冻得麻木的双手。他看了她一眼,走过来握了她的手,一触到冷,他便知道了她在三九严寒的天气里辛苦赶路的情形。他让了座。他的领域她事先了解了一些,因此没有答非所闻。他很高兴,但他最高兴的并不是她回答出了他的问题,他告诉她:可以给她写两篇稿子,就因为她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 高晓春告诉我,她始终忘不了她去北大的那一天,去金先生家住的朗润园。她看见未名湖上那厚厚的冰,还有冰面上郡片三点多钟的、黄灿灿的阳光和金先生对她的鼓励。而我看见的却是一她静静地坐在那里,带着敬重之心,用她的表情去回应他所说的每一件事情,用智慧去寻找她需要的答案。 这本书集中展现了她采写的这些人物多彩的内心世界,也阐释了他们对生命、艺术、财富及文化的理解。相信读者会有多种理由喜欢这本集子,喜欢它给我们带来的文字享受,喜欢它给了我们知识与智慧,喜欢它的理性思维和哲学的高度。 就像从一个细节进入一个世界,从一个句子进入一首诗,从一个音符进入一段旋律一样,从这本书中,读者能看到中国的文化人,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紧跟时代步伐,为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的丰富多彩所做的不懈努力;从这本书中,读者能看到这些文化人的爱国情怀、高尚情操、价值追求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从这本书中,读者能窥见中国的发展、社会的风貌,以及文字的芳香。

内容概要

  这是一份关于当代中国文化的最真实底稿,收录了高晓春与白先勇、冯骥才、余华、莫言、余秋雨、陈忠实等20位当代中国文化大家的对话。通过近距离的访谈,展现了这些文化大家多彩的内心世界,也阐释了他们对生命、艺术、财富及文化的理解。

作者简介

  高晓春,从事记者、编辑工作二十多年,采访中国当代文化名人一百多名。其精彩深入的访谈直面受访者的精神世界,既洞察入微,又通达宏观。不仅突显出受访者的思想轮廓与精神之光,而且真切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印记。已出版作品有《直面中国文化名流》等。

书籍目录

白先勇:是古典的美,是爱情打动了年轻的心
冯骥才:眼睁睁看着文化消失,我的心里充满了失败感
雷抒雁:精神是一种有力量的存在
韩美林:哪怕是添一声美鸣,也算没白活一世
阿 来:写《尘埃落定》,是一次隆重的精神洗礼
莫 言:我把要讲的故事放在高粱地里
毕飞宇:有理想就会有疼痛
周海婴:父亲那么老了,我还这么小
郑欣淼:诚惶诚恐到故宫
孔庆东:幽默是一种从容的态度
阮次山:每一个外国政要都是一本书
余 华:《兄弟》的荒诞与真实
梅葆玖:父亲说做人一定要真,在舞台上也一样
毕淑敏:我的心灵有三间屋
熊召政:这十年我和张居正朝夕相处
余秋雨:我的不少书都是走出来的
陈忠实:我用四年的时间写了《白鹿原》
厉以宁:经济学应该以人为本
吴晓波:记录“小人物”,总结商业历史
沈昌文:书牵涉到灵魂,对待灵魂的事情,要慎重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莫言:我把要讲的故事放在高粱地里 原本想趁火打劫,谁知道弄假成真 高晓春:无论是在由您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红高粱》《暖》里,还是在您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里,我们都不难看到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不难看到您与高密东北乡那酽酽的化都化不开的“血地”深情。因此,文学评论界的人们称您为“高密东北乡”开天辟地的皇帝。 莫言:是的,就是在《白狗秋千架》这部小说里,我第一次战战兢兢地打起了“高密东北乡”的旗号,从此便开始了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文学生涯,原本想趁火打劫,谁知道弄假成真。我成了文学的“高密东北乡”的开天辟地的皇帝,发号施令,颐指气使,要谁死谁就死,要谁活谁就活,饱尝了君临天下的乐趣。什么钢琴、面包、原子弹、臭狗屎、摩登女郎、地痞流氓、皇亲国戚、假洋鬼子、真传教士……统统都塞到高粱地里去了。 高晓春:一位作家说过,莫言的小说都是从高密东北乡这条破麻袋里摸出来的。 莫言:他的本意是讥讽我,但我却把这讥讽当成了对我的最高的嘉奖。这条破麻袋,可真是好宝贝,狠狠一摸,摸出一部长篇;轻轻一摸,摸出一部中篇;伸进一个指头,拈出几个短篇。 高晓春:一个作家难以逃脱自己的经历,而最难逃脱的是故乡经历。您说过这句话。 莫言:所谓经历,大致是指一个人在某段时间内,在某个环境里,干了一件什么事,并与某些人发生了这样那样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作家很少原封不动地使用这些经历,除非这经历本身就已经比较完整。 在这个问题上,故乡与写作的关系并不特别重要,因为有许多作家在逃离故乡后,也许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事。但对我个人而言,离开故乡后的经历平淡无奇,所以就特别看重故乡的经历。我的小说中,直接利用了故乡经历的,是短篇小说《枯河》和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 “文革”期间,12岁的我在一个桥梁工地上当小工,起初砸石子,后来给铁匠拉风箱。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铁匠们和石匠们躺在桥洞里休息,因为腹中饥饿难挨,我溜到生产队的萝卜地里,拔了一个红萝卜,正要吃时,被一个贫下中农抓住了。他揍了我一顿,把我脚上那双半新的鞋子剥走,送到工地领导那儿。我因为怕丢了鞋子回家挨揍,只好去找领导要鞋。领导是个猿猴模样的人,他集合起队伍,200多人站成黑压压的一片。太阳正在落山,半边天都烧红了,像梦境一样。领导把毛主席像挂起来,让我请罪。 我哭着,跪在毛主席像前结结巴巴地说:“毛主席……我偷了一个红萝卜……犯了罪……罪该万死……” 民工们都低着头,不说话。 张领导说:“认识还比较深刻,饶了你吧。” 张领导把鞋子还给了我。 我忐忑不安地往家走。回家后就挨了一顿毒打。出现在《枯河》中的这段文字,几乎是当时情景的再现: 哥哥把他扔到院子里,对准他的屁股用力踢了一脚,喊道:“起来,你专门给家里闯祸!”他躺在地上不肯动,哥哥很用力地连续踢着他的屁股,说:“滚起来,你作了孽还有功啦是不?” 他奇迹般站起来(在小说中,他此时已被村支部书记打了个半死),一步步倒退到墙角,站定后惊恐地看着瘦长的哥哥。哥哥愤怒地对母亲说:“砸死他算了,留着也是个祸害。本来今年我还有希望去当个兵,这下全完了。” 他悲哀地看着母亲。母亲从来没有打过他。母亲流着眼泪走过来。他委屈地叫了一声娘。 看过《枯河》的人也许还记得,那个名叫小虎的孩子,最终是被自己的亲人活活打死的,而真实的情况是:当父亲用沾了盐水的绳子打我时,爷爷赶来解救了我。爷爷当时愤愤地说:“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嘛!还用得着这样打?”父亲是好父亲,母亲是好母亲,促使他们痛打我的原因,一是因为我在毛主席像前当众请罪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二是因为我家出身上中农,必须老老实实,才能苟且偷安。 当然,并非只有挨过毒打才能写出小说,但如果没有这段故乡经历,我绝写不出《枯河》。 高晓春:再谈谈长篇小说《檀香刑》。《檀香刑》是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入围作品,并且是全票入选。《檀香刑》述说的是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的事儿,发生在1900年前后,与您的经历无关。对于这类体裁,您如何把握? 莫言:我想,你说的是历史小说的问题。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堆传奇故事,越是久远的历史,距离真相越远,距离文学越近。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在民间口头流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传奇化的过程,每一个传说者,为了感染他的听众,都在不自觉地添油加醋,再到后来,麻雀变成了凤凰,野兔变成了麒麟。我的小说大概也就是这类东西。我把要讲的故事放在高密东北乡、放在高粱地里--就像孙犁把故事放在荷花淀里、老舍把故事放在小羊圈胡同里、沈从文把故事放在凤凰城里一样,然后,再把往昔传奇化的传说,用我的思维方式去讲述。


编辑推荐

《有理想就有疼痛: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访谈录》编辑推荐:只要你内心有源源不断的理想,疼痛就会继续下去。因为疼痛,我们才活得如此真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讲述高粱地里的故事,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倾吐《白鹿原》的四年创作艰辛……20位文化名人敞开心扉,谈理想说疼痛,勾勒中国当代文化的沧海桑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有理想就有疼痛 PDF格式下载



有理想就有疼痛!人都是有理想的。这本书给人向上的力量!


一般般,没留下太多印象


这个名字吸引了我~~


这本书的由内而外的粗糙,封面粗糙的剌手,书的开头作者没有开篇语,最后结尾也没有结尾语,甚至连个编后记都没有,感觉每篇文章的删节很多,读起来跳跃性太大,名人的介绍部分字体太小,看起来费力。如果类似于吴晓波这样的商界精英都可以成为中国文化大家,那么中国将有多少文化大家啊???有些内容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读这样一本粗糙的书,闹心啊,省了午饭钱买的一本书竟是这么粗糙,麻烦小编了解清楚内容再在首页上推荐好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