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华一万年(全二册)

郭志坤,陈雪良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

郭志坤,陈雪良 著  

页数:

74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从300万年前的“八公山人”,到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我们的远古祖先已经艰难地走过了至今为止历史的99.99%以上的行程。这个行程是缓慢的,曲折而艰辛,同时也是极为伟大的。当“山顶洞人”的脖子上挂上叮当作响的兽骨项链的时候,他们的饱经风霜的脸上一定是绽放着充满自信和自豪的灿烂的笑容。抬头远望,人类文明的曙光已经依稀可见了。 再过些时候,到距今1万年时,这里的人们将是怎样的呢?我们要跟大家一起巡视的就是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的人们近万年来走过的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

书籍目录

历史序曲第一卷 陶铸文明 华夏第一“陶” 制陶源起的猜想 殉陶者宁封子 陶中乾坤 女娲抟黄土造“人” 鹳、鱼、斧组合中的寓意 “四个太阳” “圆”的世界 传说中的陶神第二卷 原始村落 走出洞穴去! 半地穴 民居,在地平线上升起 “高干栏式”建筑 榫卯的发明 大地湾的“混凝土” 门·门坎·窄门洞 匏形釜 以土为床 村落有多大 村落构架 部落生活掠影第三卷 女人天下  8000年前的“中华老祖母” 知母不知父 里里外外一把手 丰乳肥臀的女裸像 孤寂的单人葬 和合之美 女性首领的尊严 “世上只有妈妈好” 厚葬的小女孩 人母和地母第四卷 人体包装 留在陶器上的织品印痕 精致的纺轮 原始的“腰织机” 丝绸的源头 无领无袖的“贯头衣” “衣”与“裳” 帽·鞋·靴 发笄和梳子 爱美的天性第五卷 农耕初始 “南稻北粟” 稻的人工育种 北方的粟和稷 “高高”的红高粱 “圃”中天地 神农氏 手握耒耜的神农 耦耕 犁耕初始 陶仓·地窖·石磨 精致的石镰第六卷 六畜兴旺 “畜圈”与畜舍 猪为六畜之首 狗为人类最早朋友 “金鸡报晓” “羊大为美” 牛和“牺牲” 驭马助猎 驯化的代价 最古老的烹调师 别在腰际的餐匙 餐叉的故乡第七卷 慎终追远 人死为“鬼” “阴阳沟” “魂归西天” “古不墓祭”和“杀牲献祭” “瓮中精灵” 龟灵崇拜 占卜习俗 神圣的祭坛 “黄土之神”第八卷 氏族变迁 大坑套小坑的墓葬 家庭裂变 男耕女织 夫妻合葬墓 最早的殉夫者 陶且 酒事之盛 “六畜”之外 井的开掘 封土为“坟” “乱葬坑”内的尸骨第九卷 城市雏形 “中华第一城” 夯土城墙 土坯砖 墙基冤魂 城市规划 “日中为市” 最早的货币第十卷 东西南北 “东西” 有客自闽南来 北首岭的榧螺 “海贝之路” 良渚玉石何处来 “高高在上”的卡若文化 流落大草原的“和田玉”第十一卷 艺术人生 劳动器具的美化 造物的形似和神似 变异的纹饰 舞姿婀娜 马马岩崖画 七音齐备的贾湖骨笛 磬声阵阵 彩陶腰鼓第十二卷 文字滥觞 结绳记事 积石记事和“记事桩” 最原始的刻符龟甲 画在悬崖上的图文 器形与造字 从陶符到陶文 人类的自名——“人”第十三卷 中华神龙 图腾 龙的“九似” 龙师龙名的部落 最古的飞龙图案 玉猪龙 用黄土夯筑的巨龙 “人骑龙”蚌塑 彩绘龙盘第十四卷 人文始祖 雷神的儿子 为和平而战 各族共祖 巡视四方 播撒“人文” “黄帝四面” 子孙万万代第十五卷 五帝一脉 黄帝子孙 “静渊有谋”的颛顼 “修身而天下服”的高辛 “历象日月”的尧 尧舜禅让 大孝子舜 大禹治水 禹铸九鼎第十六卷 “三代”时势 开创新局面的“启” 征讨有扈氏 少康中兴 暴虐夏桀 何处是“夏墟” 神秘的“楼兰美女” 三星堆的黄金手杖 “东方特洛伊” 殷“革”夏“命” 帝太甲悔过自责 盘庚迁殷 武丁复兴 司母戊鼎 甲骨文中的殷史 暴君纣王 武王伐纣 周公制礼作乐 “学在官府” 召公棠下决狱 周初大分封 “无逸”之训 楚的崛起 厉王弭谤 “始勤后怠”的周宣王 烽火戏诸侯第十七卷 大国争霸 平王东迁 郑庄公“小霸” 齐鲁长勺之战 齐桓公用管仲为相 管仲改革齐政 秦晋之好 宋襄公的“仁义” 晋文公称霸 秦穆公霸西戎 楚庄王问鼎中原 鲁宣公“初税亩” 向戌弭兵 子产“铸刑鼎” 伍子胥“十年归报楚王仇” 勾践卧薪尝胆 “学术下移”第十八卷 儒墨显学 文士“蜂出并作” 学无常师的孔丘 首创私学 孔门“十贤”和弟子三千 孔子严斥赖学的人 文化寻根苦旅 “孔子之谓集大成者” “平民圣人”墨翟 反战宣言《非攻》 强本节用的“兼爱”之路第十九卷 战国史诗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魏文侯改革图强 西门豹治邺 公仲连促赵侯改革 楚国吴起变法 致力“俗之一改”的屈原 申不害“修术行道” 商鞅变法 诸侯国先后称王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西帝和东帝 合纵与连横第二十卷 百家争鸣第二十一卷 大秦帝国第二十二卷 楚汉之争第二十三卷 汉家气象第二十四卷 汉武雄风第二十五卷 英雄时代第二十六卷 文化融合第二十七卷 短暂隋代第二十八卷 大唐盛世第二十九卷 两宋格局第三十卷 百年蒙元第三十一卷 专制皇权第三十二卷 帝国末国第三十三卷 振兴中华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卷 陶铸文明华夏第一“陶”在江西省万年县,有个大源镇。在大源镇的一座不太高的小山上,有个宽敞深邃的仙人洞。仙人洞中烟气升腾,自有一番神仙境象,难怪人们要以此命名了。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在这个洞穴中发掘和采集到了200余块陶器的残片。经碳-14测定,这是1万多年以前留存下来的陶片,专家断言这是中华最为古老的陶器残片,可称为华夏第一“陶”。这是一些十分古朴的破碎陶片,它也许是那个时代的原始人若干件陶品器物被砸碎后弃置的物件。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现在已经将其中的一些碎片,修复成为一只古朴的圆底陶罐,使人得以重睹1万多年前先民的杰作。这种圆底陶罐的底部比较平直,重心很稳,不易翻倒。它的容量不算大,大致够盛一个人一顿食物的容量。据此,专家认为这是最原始的食器,相当于后来的碗,既可盛各种食物,又可盛水,因为陶器口大,食用起来十分方便。可见,陶器的发明是直接与人类的饮食等生活相关联的。当时的原始人还居住在洞穴中,洞穴既是他们居住的场所,又是他们制作陶器的工场。中华先民在洞穴中制作了陶器的毛坯后,再到洞前的场地上进行烧制,然后又将成品藏在洞中,因为洞里避开了阳光雨水,不易风化。最早的陶制品能保存在洞穴中,正是这个道理。万年县仙人洞中出土的陶片呈赤红色,上有疏密不等的不规则的绳纹状图案。可见,当时还没有特定的制陶工具。正像小孩子玩家家差不多,随意得很。发明创造从来不会是刻意而为,远古的先民更是这样。仔细看,陶片上还有不少大小不一的孔洞,可见这些陶片是相当的疏松和粗糙。尽管如此,它既是生活之工具,也是一种艺术。这些绳纹粗细不一。粗的有半根手指头那么粗,细的像一根头发丝那样细。绳纹的排列也交错混杂,没有一定的规则。据考古学家推断,这无规则花纹正是那时的原始美学。在陶片的表层有明显的泥条盘筑痕迹。原始先民先是将淘稠了的黏土搓成泥条,然后一圈一圈地盘成器皿的形状,再用手抚平,最后是烧制成器。居处在“仙人洞”中的先民显然还是制陶生手,他们搓成的泥条粗的粗、细的细,用手抚平时能用就行了,制出的陶器的器壁高低不平、厚薄不均。但是,就那样的随意,更可见其制作时的浑然天成和盎然童趣了。


编辑推荐

《中华一万年(上下)》是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华一万年(全二册) PDF格式下载



帮人买的,觉得一定是好书!!赞


书挺好的,,不过来的时候有破损,,书像旧的


这个书感觉像个大杂烩,我一开始以为是最近一些年的研究论文汇编,总体有点失望。书的印刷质量还是可以的,光盘里还有完整的电子版。


非常好的一本书,收藏了


不错不错,不过光盘还没有看过


希望光盘内容配套书本有视频讲解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