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2008年中国理财市场年度报告

孙从海,翟立宏 主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作者:

孙从海,翟立宏 主编  

页数:

322  

内容概要

从2004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逐步涌现,与此前兴起的股票、基金和信托等金融产品一起构成了当今中国理财市场的主流金融产品。一个新兴的、发展迅速的竞争性理财市场在中国已初具规模,成为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不仅影响着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和经营绩效,以及货币政策的运行效率,而且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理财文化,以及社会公众的金融意识,金融产品供求双方对理财市场的关注与参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整体上看,中国理财市场呈快速和健康发展的态势,其间虽有被称为“问题”的现象不时出现,但应当说还没产生大规模违约,有关“问题”的出现需要从市场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角度去认识。这表明理财市场的价格发现、分散风险等功能正在逐步显现。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理财市场的发展与成熟需要完善的制度建设和理财文化培育,这不仅需要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也必不可少。它有利于中国理财市场走向成熟。  面对着日趋复杂的金融理财产品和变化莫测的理财市场环境,中国的理财市场参与者需要做好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设计、运行、营销和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尚有研究和改进的空间。而普通投资者在理财产品选择、跨市场套利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更是多少显得有些“无知”与茫然。如果说普通投资者对于股票、基金亏损的坦然或无奈源于对此类产品风险与收益特征缺少理解,那么对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零收益”、“负收益”等事件的“反应强烈”则多少说明普通投资者对此类产品风险收益特征等金融知识的匮乏。近年来在实践中,间或有人对此类理财产品信息披露表示不满。应当说,中国理财市场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都与信息不对称有关,换句话说与理财市场的交易费用或理财文化相关。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强制性的制度供给之外,市场化运行的第三方理财服务机构的建立健全及提高服务质量才可能有助于解决理财市场知识或信息供给不足的问题,才能促进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  现象的解释要受理论的约束。由于中国理财市场起步较晚且发展迅速,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以及借鉴西方模式的特征,非自然演进的制度变迁与本土文化的某些冲突尚无法完全避免。所以,对于目前中国理财市场发生的各种现象,无论是从经济理论层面,还是从传统文化层面,都需要寻求符合逻辑的解释。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看,中国目前理财市场理论研究的滞后不仅仅在于金融理论基础模型构建的不足,也不完全是西方资产组合或风险管理理论本土化改进的缺失,而更多的是有关理财市场的信息成本过高,基础数据的缺失,约束着中国理财市场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同时也约束着不同风险偏好的普通投资者资产配置的选择。  本书由普益财富金融研究所研究人员编写而成,对2008年中国理财市场的诸多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与分析,如果说本书的一些理论分析与结论也许还值得商榷,有关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也许还有待提高,但是,本书所呈现的中国理财市场统计资料、事件描述等基础数据,从一定意义上讲,填补了目前中国理财市场研究的空白。

书籍目录

第一篇 2008年度理财市场宏观环境概览 第一章 理财市场宏观环境的回顾与展望 第二章 宏观环境变化给理财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章 货币市场发展状况 第四章 债券与股票市场发展状况 第五章 2008年度国际黄金与关联市场发展状况第二篇 2008年度商业银行理财市场报告 第六章 银行理财市场的竞争态势与参与者变化 第七章 银行理财业务规制演变的解读与研判 第八章 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与管理评价 第九章 银行理财产品分类评价讨 第十章 2008年度到期理财产品排行榜第三篇 2008年度信托理财市场报告 第十一章 信托业制度建设年度回顾 第十二章 信托理财市场整体态势分析 第十三章 理财(信托)产品的发行、管理与兑付情况 第十四章 21109年信托理财市场展望第四篇 2008年度证券投资基金与券商集合理财市场报告 第十五章 证券投资基金监管制度演变 第十六章 基金产品发行市场 第十七章 基金业绩及其变化 第十八章 基金分红与基金规模 第十九章 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规模 第二十章 基金管理公司股权及基金经理变动 第二十一章 2009年证券基金投资策略分析 第二十二章 券商集合理财市场第五篇 2008年度保险理财市场报告 第二十三章 保险行业发展概述 第二十四章 保险行业竞争分析 第二十五章 保险理财产品的发行与收益 第二十六章 保险市场资金运用情况分析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从大量的财务数据来看,投资银行业正处在30年来最为严重的危机之中,各家投资银行在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投资失败导致大量资产减记。更糟糕的是,很多投资银行机构的传统业务出现明显的收人萎缩,整个行业遭受的损失已相当于6个财政季度的收益。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主要来自企业客户的投资银行主流业务收入预计仍将继续下滑。投资银行收入的下滑速度与危机的蔓延程度呈高度相关关系,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深化,预计投资银行的处境将变得更加艰难。  (2)对贷款类金融机构和保险业运行状况的回顾与展望。2008年9月8日,美国政府将政府支持的抵押贷款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收归国有。同月,美联储宣布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陷于破产边缘的世界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提供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由于美国政府持有该集团80%的股份,从实质上说,美国国际集团已被收归国有。而成立于1889年的华盛顿互惠银行在成立119周年纪念日那天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储蓄银行倒闭案的主角。上述事件表明,美国的贷款类金融机构和保险业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同时,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又出现了向国有化轨道回归的趋势。  贷款类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中所遭受的亏损的规模变得明确之后,预计可能会有更多的美国银行倒闭。从目前市场上的财务数据来看,银行业的健康状况令投资者担忧的时间将会较长。  (3)对外汇市场运行状况的回顾与展望。2008年上半年,由于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实体经济未出现明显衰退,美元对欧元、日元等货币持续贬值。进入2008年下半年,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金融市场出于流动性和规避风险的需求,纷纷增持美元资产,导致美元持续走强。因日本金融体系受到的影响较小,且日元降息空间受限,日元与其他货币利差缩小,从而引发了大量套利平仓交易,最终推动日元大幅度升值。同时,欧洲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越来越深,实体经济也出现了衰退,因而货币转升为贬。  2008年下半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华尔街投资银行“五去三”,美国“两房”由政府接管,世界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寻求政府担保注资,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宣布破产,这一系列事件对金融市场造成了重创,资本市场出现了持续的暴跌。随着金融危机从美国扩散至全球范围,各国不得不通过大幅度降息来对抗流动性的不足,从而导致上半年强势的高息币种(例如澳元、新西兰元)对美元的汇率大幅度下跌。此外,“安全第一”成为主流投资思路,而作为避险货币的美元以及被当成“套利借贷货币”的日元逆势上扬。  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暴露以及对人们信心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增大,预计美元和日元上扬的趋势将会保持较长的时间。  (4)对股票市场运行状况的回顾与展望。在全球金融机构“去杠杆化”的浪潮中,金融市场流动性出现了严重短缺。各类金融资产价格高台跳水,资本市场经历了深度调整的过程。其中,美国股市在10月15日暴跌,并创下了自1987年股灾之后最大的单日跌幅。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底,摩根士丹利资本市场国际指数较年初累计跌幅超过45%,全球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等金融资产累计损失超过50万亿美元,接近全球GDP(见图1-8)。  随着金融危机在2008年下半年的全面爆发,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变得枯竭。尽管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拯救金融市场:美国暂停做空交易、俄罗斯不时关闭股票市场、中国下调印花税等等,但因对投资者信心的丧失回天无力,这些政策终究难以发挥理想作用,预计全球资产价格在短期内难以结束下滑的趋势。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2008年中国理财市场年度报告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