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德化瓷

陈建中,陈冬珑,王文章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

陈建中,陈冬珑,王文章 著  

页数:

215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存和发展我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有效地参与到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之中,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在汹涌澎湃的现代化大潮中,重视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尤其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各国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损毁和加速消失,这会像许多物种灭绝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影响文化生态的平衡,而且还将束缚人类思想的创造性,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既是对各民族文化之根的追溯,也是保持文化发展延续性的前提,同时也为现在与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本土文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防止盲目的、急功近利的、破坏性的开发,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愿意与各国交流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探寻国际合作的方式,促使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不断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既包括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目前,关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协作机制和国内立法已经比较完备,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专门国内法的国家还很少,国际间的合作也还很不够。值得赞赏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充分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并且已经开始努力推动世界性的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程。

内容概要

  《德化瓷》从田野考古调查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全面探索德化瓷烧制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全书共分9个章节,主要对德化瓷的基础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德化瓷文化溯源、德化瓷制作技艺、德化窑瓷烧成技艺、德化陶瓷文化的传播、德化瓷艺术品鉴赏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第一章 千年瓷都——德化瓷文化溯源第一节 资源概况第二节 历史沿革第三节 德化窑瓷的起源第四节 考古与研究第二章 瓷艺春秋——德化瓷制作技艺第一节 取土第二节 坯泥的制作第三节 制坯第四节 施釉工艺第五节 装饰工艺第三章 化土为金——德化窑瓷烧成技艺第一节 窑炉第二节 装窑第三节 烧成第四节 出窑、选瓷第五节 包装第四章 文明足迹——德化陶瓷文化的传播第一节 外销背景第二节 宋元时期德化瓷的外销与文化互动第三节 明清时期德化瓷带给世界的惊喜第四节 国内市场中的德化瓷第五节 交易方式第六节 运输方式第五章 迷人艺术——德化瓷艺术品鉴赏第一节 瓷种第二节 年代特征第三节 艺术鉴赏第四节 鉴赏要点第六章 魅力文化——德化陶瓷文化的民情风俗第一节 窑神和窑坊公第二节 窑神祭祀第三节 窑炉点火仪式第四节 敬拜场所第五节 民间故事第六节 诗词、楹联第七节 谚语、俗语第八节 陶瓷节第九节 德化窑瓷著述第七章 薪火相承——德化窑烧造技艺代代相传第一节 家传第二节 师承第三节 学校教育第四节 外传第五节 雕塑艺术流派第六节 陶瓷历史人物第八章 幸存的记忆——德化瓷的历史遗迹第一节 窑址第二节 古器物第三节 古沉船中的德化瓷第四节 收藏品第九章 无限风光——德化瓷传统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第一节 支柱产业的形成第二节 新一代瓷艺人才茁壮成长第三节 传承人谱系后继有人第四节 政府保护措施第五节 保护工作的组织实施第六节 五年规划的内容和目标第七节 城市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明代初期,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地位,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泉州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造船业和航海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五谷、杂粮、茶叶等农产品丰富,棉布、丝绸、陶瓷、铜、铁器等手工艺品品种齐全,远销海内外。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海禁”下的朝贡贸易,严禁私人出海,由官方包办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自成化八年(1472)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往福州后,泉州港走向衰退。郑和下西洋是“朝贡贸易”下的产物。自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他率领舟师,七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在下西洋中曾多次到泉州停靠,补充给养,并招募船员、火长、杂役、武装人员等。所以,在泉州的许多族谱中都有他们的祖先曾参与郑和下西洋的记录。“泉人自织丝,玄光若镜,先朝士大夫恒贵尚之,商贾贸丝者,大都为航海互市”,王云在《闽游纪略》中如是说。泉州为边远海疆之地,在“朝贡贸易”的高压下,仍会有人为求生计,铤而走险,进行走私贸易或私商互市,正如《安海志》中所述的游商“富家挟财本置绵葛等,有胡椒、木香牙、明珠、翡翠等货,以往两京、苏杭、临清、川陕、江广等处发卖”;明正德至万历年间有“漳泉商船,每年至少有三四十艘,停泊于马尼剌,运来各种生丝和丝织品”。《安溪县志》载:“若夫出铁之人,以入海货诸东南夷,人走死地如鹜,何论犯禁也。”可见走私贸易之一斑。清代初期,朝廷为了统一台湾,实行了迁界和海禁政策,不允许民间与海外商人贸易,阻碍了泉州的对外贸易,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统一后,才有所缓解。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放海禁,在东南沿海设立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和粤海关,泉州府属各口归闽海关管辖。国内外贸易日益活跃,其中郊行在对外贸易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他们利用同业和同一地区组织行会,足迹遍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另外,明清时期的华侨在对外贸易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旅居地的市场,与家乡商人进行买卖贸易。泉州港自唐以降,一直是古代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之一,据赵汝适((诸蕃志》、汪大渊《岛夷志略》的记载,南宋时,同泉州港存在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58个,至元时已达百个。在中世纪四大西方旅行家的游记中无不盛赞泉州港的富庶与繁华,称之为“东方第一大港”或“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德化瓷的外销路线与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航线相一致,概而言之有两条航线,北线经浙江、江苏、山东沿岸,横渡大海,到达东北亚的朝鲜和日本;南线经澎湖,至东南亚诸国,循印度半岛海岸,抵达波斯湾、红海一带亚非地区。

后记

2008年春夏间,有幸陪同郑长铃先生到福建德化调研德化瓷烧制技艺,在途中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一事,承蒙长铃先生厚爱,推荐承担德化瓷烧制技艺的撰写人。经过协商,我与小女冬珑于2008年6月应承这一任务,并开始进行资料搜集、田野调查、组织撰写工作。我们之所以答应接受这一任务,一方面是我们长期生活、工作在德化这一陶瓷文化积淀非常丰厚的地方,对德化、德化瓷烧制技艺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并长期从事德化窑瓷的田野考古、研究工作,曾到英国、新加坡作专题学术报告,已经编撰、出版有关德化窑瓷的学术专著11本;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对德化瓷烧制技艺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正是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和德化这片热土给我们提供学习、研究的机会,我们才更有信心来完成本书的撰写任务,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德化的养育之恩。本书从田野考古调查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全面探索德化瓷烧制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第一章至第三章由陈冬珑负责,第四章至第九章由陈建中负责。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采集到了一批新的口口相传的资料,有部分资料是首次对外公开,实属珍贵。现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这一撰写工作,但愿该书的撰写能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德化瓷的烧制,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书稿付梓之际,我们心存感激之情:首先感谢我们的入门导师叶文程教授、徐本章研究员(已故):感谢主编王文章先生、副主编郑长铃先生对我们的信任;感谢中共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宋长青先生,泉州市文化局龚万全局长、陈健鹰副局长,泉州市文物局出宝阳副局长,德化县文体局陈金殿局长、郑志聪副局长长期对研究工作的支持;感谢英国大英博物馆、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泉州市文物局、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泉州市博物馆、德化县文体局、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德化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所提供的帮助;感谢为本书文字、图片资料采集提供帮助的林睦柱先生、陈仁杰先生、张奎如先生、王金雷先生、英国的Jean Martin Jacica Harunsion Hall、法国的Monic Crick、新加坡的郭勤逊先生等,以及关心、支持本书撰写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感谢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陈丽华研究员为本书文字的校对及部分结构的调整。感谢我们的家人邱素华女士对我们事业的一贯支持。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周向潮先生一年多来的联系、指导和为本书的顺利出版所付出的无私的辛勤劳动。


编辑推荐

《德化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德化瓷》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德化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