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晚清奇案百变

卢群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6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

卢群  

页数:

288  

Tag标签:

无  

前言

  创刊于1884年5月,终刊于1898年8月的《点石斋画报》,十五年间,共刊出四千余幅带文的图画,这对于今人之直接触摸“晚清”,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个不可多得的宝库。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专门家及文化人所理解——“晚清写照”丛书的出版,再次印证了这一事实。  关于《点石斋画报》的演进轨迹——其崛起与消逝、创刊宗旨以及与《申报》的关系、如何突出时事与新知、协调图像与文字,还有众多后学怎样迅速跟进、花样翻新,所有这些文化史或艺术史的重大话题,均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不妨取巧,提供三首有趣的小诗,略加点染,以见时代风气之一斑。  就在《点石斋画报》创刊的同一年,《申报》馆附属的申昌书画室发售上海点石斋印行的上下两卷《申江胜景图》。上卷第三十图题为《点石斋),其配诗很好地表达了时人对于此一新工艺的强烈兴趣:  古时经文皆勒石,盂蜀始以木版易;  兹乃翻新更出奇,又从石上创新格:  不用切磋与琢磨.不用雕镂与刻画.  赤文青简顷刻成,神工鬼斧泯无迹。  机轧轧,石粼粼,搜罗简策付贞珉。  点石成金何足算,将以嘉惠百千万亿之后人。早在1838年,就已经有传教士在中国采用石印方式制作出版物;而1878年点石斋主人美查(ErnestMajor)购进新式石印机器,更开始了成功的商业运营。此等新工艺,因能使所印书画“皆能与元本不爽锱铢,且神采更觉焕发”(《点石斋印售书籍图画碑帖楹联价目》,见1879年7月27日《申报》),迅速得到推广。此前印刷图像,必须先有画稿,再据以木刻,或镂以铜版,费时费力不说,还不能保证不走样,更不要说无法做到“细若蚕丝”、“明同犀理”(参见委宛书佣《秘探石室》,见1887年2月5日《申报》)。而今有了石印技术,这一切都成为举手之劳。正所谓:“蝇头细字看分明,万卷图书立印成。若使始皇今复出,欲烧顽石亦经营。”(慈溪辰桥《申江百咏》)画报之所以能在中国立足,并迅速推广开来,这一技术因素至关重要。  最早谈论泰西画报的中国文人,很可能是热心接受西方文化的出使英法大臣郭嵩焘。《点石斋画报》创刊前六年——光绪四年(1878年)正月初七,郭嵩焘在听取关于画报历史及制作方式的演讲后,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刻画三法:用铜、用石、用木。铜版价昂。石板起于一千八百三十年,价廉费省,故近来印画多用石板。木板用黄杨木凑合成之,用螺丝钳接,可以分段镌刻,刻毕斗合,尤易集事,《伦敦画报》专用之。各国新奇事,皆遣画工驰赴其地摹绘。……继《伦敦画报》起者《克来非其》。与《伦敦画报》相仿則有《机器》新报、《攀趣》新报、《凡匿台绯阿》新报。或详器物,或主讽刺,或绘名人小像,其用意又各不同也。早期在华传教士所办画报,有采用黄杨木版的(如1875年创刊的《小孩画报》),也有择用铜刻版的(如1880年创刊的《画图新报》),因其画面没有时间性,也不涉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虽属“杂志”,却非“新闻”。《点石斋画报》的意义,在于其开启了以“价廉费省”的石印方式报道“各国新奇事”的新时代。  载1883年5月28日《申报》上的《申江纪游》(招隐山人),已在歌咏申报馆之传播“时事”以及点石斋之印行“书画”,只是那时两者还没找到图文结合的最佳方式:“时事都登报馆来,蝇头小字费编排。文人事业才人笔,书画争夸点石斋。”至于1887年春醉楼刊本(申江百咏》(慈溪辰桥),则对于《点石斋画报》之“大半采《申报》中事有可绘图者,一事一页,描写入神,用石印印行”,大加赞叹:  一事新闻一页图,双钩精细费工夫。  丹青确有传神笔,中外情形着手摹。因中法战事的刺激而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对“战争风云”、“中外交涉”以及“租界印象”等给予特殊关照,自在情理之中。除了事关国家安危以及黎民百姓的生死存亡最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外,还因画报的新闻性质在此类事件的报道中可以得到最为充分的表现。《点石斋画报》存在的十五年间,正是晚期中华帝国的多事之秋。身处“门户开放”的最前线,上海的士绅与民众,自是最能体会,也最为关注与外国列强的接触。不管是关系重大的军事战争、外交谈判、租界协议,还是近在眼前的变动不居的华洋杂处局面,都与上海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到中日甲午海战的悲壮场面以及前因后果,小到租界里某次西兵会操或某领事捉拿赌博的过程,都在画家的笔下得到呈现。在这个意义上,郑振铎称其为“画史”(参见《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193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一点都不过分。  为满足民众了解战事的兴趣而创办的《点石斋画报》,配合新闻,注重时事,图文之间互相诠释,方才是其最大的特色以及成功的秘诀。当然,其中也有风土人情、琐事逸闻、幻想故事等,但对于时事的强烈关注,始终是画报有别于一般图册的地方。与新闻结盟,使得画报的时间意识非常突出,文字中因而常见“本月”、“上月”字样。而以《力攻北宁》开篇,也很能表明编者与作者的兴奋点之所在。1889年,尊闻阁主人离沪归国,后继者基本上是萧规曹随,《点石斋画报》依旧保持关注时事的特点。前期报道中法战役,固然令人拍案叫绝;后期追踪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台湾民众之反抗日军,也有绝佳的表现。一直到倒数第二号之以(强夺公所》、《法人残忍》描摹四明公所事件,都还能看出其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强烈关注。  在众多关于《点石斋画报》的论述中,鲁迅的意见值得注意。同样对吴友如的“时事画”感兴趣,鲁迅不只关注题材,更强调观察的眼光与绘画的技巧。他一方面批评吴友如对外国事情不太了解,故笔下多有纰漏,另一方面又承认《点石斋画报》在晚清传播“新学”的意义(参见鲁迅《题〈漫游随录图记〉残本》及《上海文艺之一瞥》二文)。我以为,如此立说,比较稳妥——既表彰其功绩,又避免刻意拔高。从绘画史角度看,1890年后的《点石斋画报》,虽保留了吴友如时代严谨细密的画风,但线条相对呆滞些,技巧上不若吴转而自创的《飞影阁画报》娴熟,也不像潘达微、高剑父等主持的《时事画报》之侧重漫画,挥洒自如。但其注重写实、不事喧哗、平实而低调的叙述,以及追求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密切配合,使得其文化史及社会史意义在晚清画报中独占鳌头。  相对于石印术的成功引进,画师绘画技巧的提升以及编辑新闻眼光的养成,当更为艰难。但毕竟风气已开,像《点石斋画报》那样,以图像解说时事,传播新知,渲染“果报”与“奇闻”,逐渐成为晚清的一大时尚。二十年后,画报作为新的出版形式,已在神州大地四处开花。于是,又有兰陵忧患生于1909年撰《京华百二竹枝词》,对此盛况作了精彩描述:  各家画报售纷纷,销路争夸最出群。  纵是花丛不识字,亦持一纸说新闻。所谓花界中人,指的当然是妓女。不过,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二回中,就有良家妇女阅读《点石斋画报》的描写;美查渲染画报的作用时,称“故士夫可读也,下而贩夫牧竖,亦可助科头跣足之倾谈;男子可观也,内而螓首蛾眉,自必添妆罢针余之雅谑”(申报馆主:《第六号画报出售》,见1884年6月26日《申报》);《论画报可以启蒙》也有类似说法:“不特士夫宜阅,商贾亦何不可阅;不特乡愚宜阅,妇女亦何不可阅。”(1898年8月29日《申报》)可见,画报在渗透下层社会以及进入深闺方面,确实占有明显的优势。也许可以这么说,比起著述之文来,报刊文章显得“浅显”;而有了以图像为中心的画报,日报又相对“高深”起来。  其实,从实用以及启蒙的角度来看待书籍之配图,正是古来中国人的阅读趣味。见所见斋称中国书籍之有画者,虽不若泰西多,可名物象数、小说戏曲以及因果报应之书,不乏采用图像者。“所以须图画者,圣贤诱人为善,无间智愚,文字所不达者,以象示之而已。然则书之有画,大旨不外乎此矣。”(所见斋:《阅画报书后》,见1884年6月19日《申报》)因为“无间智愚”,方才必须兼及书画——言下之意,下愚与图像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此后创办画报的人,也多喜欢在这里大做文章。如1902年创刊于北京的《启蒙画报》、1905年创办于广州的《时事画报》、1906年创刊于京师的《开通画报》,以及1909年创刊于上海的《图画日报》,都曾开宗明义地强调其“开愚”与“启蒙”的宗旨。  从石印术的引进,到以图像解说新闻,再到图文并茂有利于识字无多的妇女,如此三诗,无意中凸显了晚清人接受画报体式的三大要素。  受《点石斋画报》成功范例的鼓舞,晚清出现一股画报热。20世纪20年代以后,摄影画报逐渐占据主流地位,虽偶有“忽发思古之幽情,也想仿效《点石斋画报》那样”办一种石印线装而“绝不用照相铜版图画”的,恐怕都难逃失败的厄运。这里用得着包天笑的自我总结:“无他,时代不同,颇难勉强也。”(参见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113、380页,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随着石印线装这一出版形式的迅速衰落,以《点石斋画报》为代表的晚清画报,早就被后来者所超越;但其开启的以图文并茂方式报道时事、传播新知这一新兴事业,时至今日仍很有生命力。  《点石斋画报》的价值,并非今天才被发现。早在1910年代,便已出现德文的编译本。最近三十年,台湾、香港和大陆更是出现各种重刊或选编本,而日文、英文、德文的新译本也纷纷问世。对于这些刊本的利弊得失,我在《点石斋画报选》(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的导论中略有评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  几年前,我和夏晓虹合作编注《图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在该书的导论(以“图像”解说“晚清”》中,我曾提及“所有研究者都是带着自己的问题意识来面对这四千幅图像的,不存在一个可供对照评判的‘标准答案’”。这里既有显而易见的学科分野——比如美术史家、文学史家、科学史家、宗教史家、社会史家、风俗史家眼中的《点石斋画报》,必然千差万别;也包括时代氛围与拟想读者的限制。因而,所有的品味与阐发,均“有所见也有所蔽”。  在以图像解说晚清方面,苏州王稼句兄与我有同好。这回江苏人民出版社刊行的“晚清写照”丛书,便是由其策划并参与编写的。丛书包括《晚清奇案百变》《晚清洋相百出》《晚清官场百态》《晚清民风百俗》四册,均采用《点石斋画报》图版,点录文字,略加评说,以便读者对照欣赏。此等图文并置、新旧杂陈、文白参差的“闲书”,既有趣味性,也不乏幽默感,有心人自能神游冥想,读出历史的“酸甜苦辣”来。

内容概要

《点石斋画报》是晚清在上海出版的风行一时的、中国第一部时事风俗画报。创刊于1884年5月,终刊于1898年8月,主笔是苏州画家吴友如。在内容上,它真实地记录了一次重大历史转型在一般中国人心目中留下的各种图像,既有鸦片战争后、戊戌变法前这一特殊历史阶段中,中西方在政治、军事、文化、民俗上的冲撞、对峙和交融,又有中国方面的民间疾苦、风土人情、官场腐败,西方方面的社会要闻、科技成果和生活习俗。“晚清写照丛书”以《点石斋画报》为基础,从中编为四本,分别为《晚清洋相百出》、《晚清民风百俗》、《晚清官场百态》《晚清奇案百变》,以“旧闻”与“ 新说”的形式,图文并茂地介绍晚清世情民风,既有趣味性,又不乏幽默感。 一个王朝行将谢幕的时候,稀奇古怪的事情就多了,《晚清奇案百变》就是证明。本书为《晚清写照》丛书之一,《晚清写照》以《点石斋画报》为基础,从中编为四本,分别为《晚清洋相百出》《晚清民风百俗》《晚清官场百态》《晚清奇案百变》,以“旧闻”与“新说”的形式,图文并茂地介绍晚清世情民风,让现在的读者了解。

书籍目录

命案传疑刨棺破案盗棺奇案天理难容剪绺肆毒杀子下酒忍心杀子有心杀弟奇门捉贼破案述奇贼胆如天烟壶破案拐匪邪术剧盗成擒捕贼有术虐妾宜办抢亲述奇抢亲奇事借赈索贿骗术志奇骗子神通骗局翻新种银受骗设局骗财奸夫捉奸红线犹存争笋杀妻盗认年伯淫凶破案包探私刑枷示劣探与犬同枷拐匪横行扑盗以智女贼谲计贤令捉赌卷逃可恶杀婿骇闻瞎子串骗冒丧图骗学究作贼行窃寻欢二女遇救二人同桌卜居宜慎拿获拐妇姘新拆旧妹报兄仇毕命志奇严惩枪替伶人获盗犬能获贼拐孩匿窖赖婚狡计强夺公所钦使验骨持筹诱奸匪棍横行拐妻谋命律重诛心嫁祸于人艳妇偷羊翁婿皆非强劫闺女酒色酿祸放鸽未成天网难逃捕役诬良忍心害理闹房启衅闹房肇祸闹房酿命完璧归赵妒奸酿命鸠鹊争巢刃伤五命打破龟巢龟子杀人打靶中人舟子不法无常行劫装须冒考舟子捉鬼忍饥诈死赚 赃讼师受骗伸冤遇拐解犯脱逃冤沉孽海诬窃酿命大姐含冤烧香被围堕桃鸣冤西捕不法西人遭砍欢娱如梦贼遭贼算迷药宜防谋产滴血冒兵诈妓墙中有女抢媳奇闻吃梦笑柄龟鸨游湖卤莽肇事狭路遇救控妻笑柄赛会肇祸控象奇案狼子野心雌雄莫辨乔装可恶改装作贼奇案奇闻罪疑惟轻自投罗网瓜棚异事得子奇缘索妇述异打退神仙幸离虎口无衣无褐抢女得僧遭诬索命天谴可畏争水酿命蓟州奇案花丛蟊贼妓女作贼花丛获盗花案贿和查酒殒命主翁虐婢拦舆伸冤拦柩请验盗劫僧寺大盗狡谋淫棍无法因疯酿命水贼难擒黠贼兔脱杀盗成仇劫案可疑后记

章节摘录

  谁日不宜?今天的人都会说不宜。  李惠贞身为男子,乔装女性,过去是曾有过以此骗钱的前科,但这一次他似乎并未重操旧业,至少从上文交代中看不出来。他被那位葛同转大人判打屁股,荷枷示众,罪名也仅是“男扮女装”,这在差役扛的牌上写得清清楚楚。至于沈剃头匠,更是冤乎枉哉,哪怕他是有点色心,也只是误将李某当做了还俗的尼姑,他又不曾强迫小“尼姑”开房间,他犯的是哪门子罪?将他与李某连枷游行,葛大人真是滥施淫威了,作者竟然夸这位大人宽厚,白昼呓语耳!  什么叫“人妖”?男人喜欢穿女衣就是人妖,中国的人妖也太好做了。幸亏当时还很闭塞,即使上海这个得风气之先的地方,即使最善于接触新鲜事物的记者,也还不知道人妖应是泰国为正宗,做人妖比做咱们的太监费事得多。如果那时有个货真价实的人妖给这位记者和葛大人看到,他们说不定会当场昏厥。此文一口一个“无奇不有一愈出愈奇”,真是少见多怪了。哪怕不拿泰国人妖来说事,中国古代传奇中男扮女装的情节也曾有之,葛大人不看稗书,记者先生总不至于不读一两本吧?何必故作大惊小怪,卖野人头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晚清奇案百变 PDF格式下载



代同学买的


每篇都很短,有图有文,能增长些阅历吧


本书取的的《点石斋画报》里面的百则小故事集成出书,并配以清代图画。对我们了解晚清社会民风十分有帮助。但编者高估了读者的文言文功底以及阅读耐心,只是对选取的某段新闻做下评论,只有下不了评论的时候才翻译原文。看的那叫一个累!我们买书并不是看你的评价,而是为着历史真实的记录去的。试问现在有几个能像读白话文一样读古文的人?编者为什么不翻译一下呢?只是通篇大书特书你的独家见解,本来这些故事都是见仁见智的事,编者完全可以制作注解,并就古今不同之处加以解析,这样才能吸引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