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读品2007

【读品】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8月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

【读品】  

页数:

35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读品】是一群热爱阅读的年轻人发起的一个公益项目,用来记录和分享我们的阅读、思考以及一切与书有关的生活。追求原创,主要刊登与书有关的评论、笔记、感悟、访谈、书目,特别是批评意见,鼓励读书融入生活的姿态,倡导真实客观的读书评论。  【读品】是开放的团队,我们愿意和一切爱书、读书人结交朋友,共享读书的快乐。

作者简介

【 读品】创立于2006年2月14日,是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下属的公益项目,【读品】旨在记录和分享我们的阅读、思考以及一切与书有关的生活,以"阅读-记录-分享"推动“阅读融入生活”。2007年,【读品】在电子刊物的基础上,扩展了沙龙和图书馆以及访问者项目,持续推动网络及现实中的阅读与写作,为学者、媒体以及公众提供了大量智识,成为一股新兴的改变社会的知识力量。
【读品】主要刊登与书有关的评论、笔记、感悟、访谈、书目,特别是批评意见。追求原创,保持独立,非营利、无稿酬。【读品】是一个开放的团队,我们愿意和一切爱书、读书人结交朋友,共享读书的快乐。撰稿与合作事项请联系:dupinjournal@gmail.com 。
更多详情访问【读品】豆瓣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dp/

书籍目录

序言知识的私有化及其超越读品与破品阅读+生活 易丹尼的读书生活 香港还有个读书人 夜火催人醒 人文主义的荒田 没有红旗,绿旗也行 见面不如闻名 有多少书可以重来? 我的心灵史思想+科学 动物权利与理性暴政  人类欠下进化的债 一言难尽的中医 施特劳斯的邪恶轴心:—个偏执的自由主义者的妄想 德国史学的轴心与突破 从“多数人的暴政”中解放出采 经济学是否科学 从计划到市场:尚未完成的改革之路 庞兹骗局及其中国意义 狐狸的尖刺:伯林与俄国思想家 霍布斯的一生文学+文化 谁惧怕埃利亚斯·卡内蒂? 萨拉·凯恩的爱与死之歌 悼念波德里亚 玻璃工厂的世俗神话 文化的失落与重建 关于罗兰·巴特《恋人絮语》的絮语 死人回忆录 写字三惑 路遥的温暖与伤感历史+现实回顾+展望后记

章节摘录

  阅读+生活  易丹尼的读书生活  探访易丹尼(Danny Yee)是在悉尼的7月。南半球的冬天,乍寒还暖。我呼吸着达令港吹来的清凉空气,一路按图索骥,从中央火车站附近的青年旅馆步行至几里开外的悉尼大学。易丹尼的办公室位于一座环型建筑内。走入其中,只见英式古典风格的教学楼环绕四围,院内的大草坪一眼望穿,让我遥想到中世纪的修道院。  我上上下下转了几遭都找不着易丹尼的房间号码,恰好碰到两个长相秀气的女生,赶忙上前打听。“你是说‘电脑丹尼’?他在一楼。”我下楼敲开门,一位着蓝大褂的技工从一大堆电脑部件里转过身来:“田,欢迎你。”他待客的表情多少有点僵硬,我却异常开心--终于见到这个读书广博的家伙了,即使不是最广博的一个。  生逢网络时代,这些年来我通过BIBS和MSN结识了一些朋友。和易丹尼的缘分则很特别,他是我google出来的。用google搜索“书评”(bookre-view)一词,你在第二页就会看到易丹尼的书评网站链接(dannyreviews.com),排在此前的是“纽约时报周日书评”等大站,他的个人网站可能是网上书评圈子里最知名的一家。  易丹尼的网站收有900多篇书评,几乎涉及所,有图书门类。单小说类(fiction)就有20种,非小说类更有70种之多,分类之细甚至超过许多规模较大的书店。笔者常以读书之杂自夸于朋辈,发现易丹尼的网站之后,我才知道什么叫夜郎自大。网站上的近千篇书评全由易丹尼一人花费十年光阴写成,并且仍在以每周两三篇的速度更新。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读品2007 PDF格式下载



李华芳距《读品2006》出版有一年了,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先是几位参与创立【读品】的撰稿人离开了团队,然后是新的撰稿人源源不断加入。不变的是,读书如恒。作者们记录下关于读书的点点滴滴,散落在媒体、书籍与网络的各个角落里,等待志同道合者跨越时空,相会于这些文字之前。这本《读品2007》就是为了文字前的相遇而准备的。我们希望能与读者一起分享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读品】的撰稿人尽管已有百数,但相比于庞大而又沉默的大多数而言,只能算是少数派,所以这份《读品2007》也只能算是一份“少数派阅读报告”。她既不流行也不时尚,而是集中于文化思想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阅读与写作,但又不像一些学术论文一样孤芳自赏,而是在努力寻找一条“去学术化”和“去媒体化”之间的均衡之道。网络时代的阅读不可避免会陷入肤浅的深渊而不自知,但同时又提供给我们更多机会去探索未知的领地。【读品】的成员就是一群在未知之域上下求索的人。这些遍布全球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的人,人数虽不多,但闯劲十足,总是迫不及待想要告诉他人自己的冒险经历,与他人分享阅读的喜悦。不过,这个年代对于阅读本身来说并非一个好年代。整个国民阅读群体的数量本来就小,细分出文化思想和社会科学之后,人数就更加少。而愿意“阅读-记录-分享”的人那就是凤毛麟角了。【读品】成员的坚持和努力,旨在提倡阅读融入生活,把“阅读-记录-分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读书的愉悦也能“一传十,十传百”进行分享,那么对于书的需求亦会相应增长。由此,整个读书市场及其上下游产业才能进一步发展,而读书的愉悦会给社会带来正面的溢出效应。对于【读品】而言,这意味着扩大市场的增量。增量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增的作者、读者和分享者;二是原有的作者、读者和分享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两个方面都非常重要。对【读品】成员来说,自身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所产生的增量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扩展新的作者、读者和分享者有困难时,增加自身的参与度,这正是【读品】的使命所在。而一旦更多人参与到“阅读-记录-分享”的过程中,就会使“阅读-记录-分享”这个圈不断扩大。《读品2007》的意义也在于为“阅读-记录-分享”的扩展添砖加瓦。这份“少数派阅读报告”若能吹皱书评江湖,泛起涟漪并层层扩散出去,让更多人体会到阅读的愉悦,便已达其目的了。最后,《读品2007》要感谢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和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所有【读品】成员的热情奉献,感谢汪丁丁先生和高全喜先生为我们欣然作序,还要感谢责任编辑蒋卫国女士的悉心工作。正是这些诚挚善意的支持,让【读品】在“阅读-记录-分享”之路上继续前行。2008年6月18日于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


有人说中国的出版界有“三读”——《读书》《读库》《读品》都是很有品位的读物。《读品》还推出电子版,每月两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到《读品》的博客或是豆瓣小组看看。在此大力推荐!


读品是一群青年人写的,观点让我折服


不管是2006还是2007,都是上好的“精神毒品”,一读便上瘾!


布什我喜欢的类型,所以没读多少,至少布什我现在喜欢的类型


送到手里,内封全皱到一起,要多难看有多难看。毁心情


我不能抱怨这书,也不能抱怨这书的推荐者。
只是,我不适合读这类过于学术或是专深的书。
我能读文学,但我读不了文学理论和这类深奥的评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