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日] 城山智子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3月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

[日] 城山智子  

页数:

250  

译者:

孟凡礼,尚国敏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一次全球性事件,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历史。由于当时各国都已纷纷摆脱银本位,世界货币体系由金本位主导,而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几乎唯一仍采用银本位的国家,因此当世界上其他国家作为商品的白银价格发生波动。就会对中国的金融和经济生产带来直接的冲击。本书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棉纺业、缫丝业在大萧条中的表现具体演示了这种传导效应。当终于无法承受这种;中击之时,国民政府不得不积极地进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这场由政府主导的币制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和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的挑战。尽管以摆脱银本位的法币改革初时颇见成效,但外汇储备始终不足、对财政金融管控不力,都为中国经济后来更大的混乱埋下伏笔。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城山智子 译者:孟凡礼 尚国敏 注释 解说词:唐磊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导论银本位的中国: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大众预期与金融危机市场、政府和货币体系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两次危机及其后本书结构上卷通货膨胀与自由放任的年代:1931年之前的经济趋势第一章银本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国中国的银本位作为货币或商品的白银作为白银交易商的银行:平价与市场汇率白银价格及其对中国货币供应的影响小结第二章工?化的到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纺织业棉纺业缫丝业小结第三章公司负债:资本积累问题资本积累:企业家的初始问题寻求贷款与银行贷款合同条款债务与公司管理小结下卷萧条年代,1931—1937年:经济与政治的转变第四章农村崩溃农产品价格的下降农村地区的贸易状况农村金融机构的崩溃农村的崩溃:一个城市问题小结第五章工业萧条缫丝业棉纺业小结第六章上海金融恐慌(1934—1935年)城市繁荣的幻象:1929年10月至1931?8月银行延误清偿:1931年9月至1934年6月上海金融恐慌:1934年6月至1935年11月小结第七章应对危机:1935年11月的币制改革币制改革的外交背景1935年11月4日的币制改革从大萧条中复苏小结2第八章成就与局限:经济政策与国民政府再考查缫丝业的复苏棉纺业的复苏农村金融的重建小结结论银本位与中国的工业化货币体系的政治经济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译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陷入困境的银行也请求政府支持。1935年6月,三家最大的私营银行,宁波商业储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和中国实业银行,由于不能兑现钞票,每家都从政府那里得到了500万元的借款。政府将每家银行的负责人都替换为自己人。对金融系统的改组来说,1935年6月是一个转折点。据当时关于中国经济的权威出版物《金融与商业》指出,较之以前,钱庄和银行在运作上同政府的联系更多,彼此间的业务往来也更为密切。为防止整个金融系统崩溃,政府为陷入困难的银行注入资金,显然,政府对经济已经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但是,金融危机是由银价上涨引起的,政府对金融部门的干预只是小修小补。为了克服危机,政府必须要处理被证明是非常棘手的银本位问题。小结这场危机表明,中国在国际银价下跌中显得十分脆弱。信贷的萎缩、资金高度向城市银行集中、资本的国际流动都是对困境的理性反应。只要人们试图通过利用国内外白银的自由交易来减少损失,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就不会终止。当通货紧缩的压力增加时,通货膨胀时期形成的信贷关系就无法继续维持。但是又没有一个机构能够制止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

后记

本书翻译分工如下:导论、唐磊、孟凡礼译;上卷(第1-3章),尚国敏译;下卷(第4-8章)及结论,孟凡礼译。全书由唐磊统校。限于译者水平,本书难免舛错之处,祈请方家指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PDF格式下载



极少有如此专业的分析与论述来讲述这段历史,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有这样一本书来重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中受到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成功的币值改革来摆脱大萧条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本介绍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重要学科专著。


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


以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全是真实的历史,值得大多说对民国经济发展史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一读


这个时期中国政治与市场


对民国的经济有了一个新的视野,能让我们看到不同的民国解读


外国人写中国经济史,比较的眼光进入研究,打破条框,对史料的掌握较充分,值得细读的一本书。


海外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力作


内容 虽然不太生动,但是真的是可以让你明白那时的中国


这本书以前看过 再留个纪念


帮别人买的 ,他说很好


就是作者的宏观角度 和必然性分析的不够


看过以后很悲哀,难不成近代无智者?


虽然不常看经济类的书籍,但这本书却正是我想拜读的:简单而细腻。通过分析中国特定时期的经济政策,总结了特定时期中国政府采取的各种措施以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对如今仍有借鉴意义。因为本书通篇评论当时中国经济状况,并没有深奥的经济术语,简单易懂。全书数据扎实、多方引用、分析了世界经济动荡对国家改变经济政策的影响以及国家经济政策对地方经济的影响,论述详尽,文笔细腻。对于此书,我爱不释手。


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一个全球性现象:每一个与国际金融与商品市场相联系的经济体都受到了冲击。本书不仅意在表明中国无法逃避资金流动和贸易急剧下降的后果,而且还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中国历史的新视角。大萧条是现代中国的分水岭。在以金本位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中国是唯一使用银本位的国家。国际银价的波动侵蚀了中国的货币体系,并破坏着中国的经济稳定。为了应对严重的通货紧缩,国家对市场从自由放任转向调控干预。用不同的外汇标准构建新的货币体系,要求审慎的政府管理;最终经济复苏与币制改革的进程导致了整个中国经济政治化。通过对大萧条冲击与其后经济复苏过程的分析,本书考察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关联下,国家—市场关系的转变。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