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农业血防的实践与探索

李史斌,刘恩勇 编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2  

出版社: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李史斌,刘恩勇 编  

页数:

153  

内容概要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湖北省疫区人民身体健康的一种地方病。长期以来,疫区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高度重视下,经过四十多年的反复斗争,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区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村的社会、生活、生态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特别是“八五”以来,疫区各地“围绕农业抓血防,送走瘟神奔小康”,坚持综合治理,科学防治,把治病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血防工作的新路子。《农业血防的实践与探索》一书,以四十多年血防工作的具体实践为背景,以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变迁为轴线,纪实性地描写了“农业血防”新概念的形成与实施,提出了在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下,血吸虫病控制必须要采取以“四个突破”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血防综合措施。同时对农业血防实施过程中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体对策与建议。  《农业血防的实践与探索》的作者长期从事农业血防工作,编写《农业血防的实践与探索》的目的,是为了和广大血防工作者共同来关心、探讨血防工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发血吸虫病简况第一节 血吸虫病概况第二节 动物血吸虫病的发生及治疗第三节 血吸虫病国内外研究动态第二章 湖北省动物血吸虫病的流行状况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经济概况第二节 疫情分布情况第三节 流行特点与类型第三章 湖北省动物血吸虫病的防制实践第一节 单纯查病治病阶段第二节 查病治病与易感地带灭螺相结合阶段第三节 农业综合治理阶段第四节 以“四个突破”为主题的农业血防阶段第四章 农业血防的效益评估及农业血防模式第一节 农业血防主要措施的效益分析第二节 农业血防的模式及选择第五章 思考与对策第一节 影响血吸虫病防治的主要因素第二节 农业血防的对策研究附录1:近十年湖北农业血防大事记附录2:农业血防工作主要论文汇编

章节摘录

  二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及成虫等发育阶段。日本分体吸虫的生活史必须通过钉螺为中间宿主。成虫寄生于人或家畜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一般雌雄合抱。雌虫交配受精后,在肠系膜小静脉末梢产卵,产出的虫卵一部分顺血流到肝脏,到达其他器官,一部分沉积于小静脉中。虫卵在血管中发育成熟,内含毛蚴,由于毛蚴分泌的溶细胞性物质能透过卵壳,破坏血管壁并使周围的肠粘膜组织发炎、坏死,加上肠蠕动,腹内压力和血管内压的增加,而导致坏死组织向肠腔溃破,虫卵即随破溃组织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其他不能排出体外的虫卵则沉积在局部组织中,逐渐死亡、钙化。  排出的虫卵如落入水中,在一定条件下即可孵出毛蚴。毛蚴呈梨形,周身被纤毛,能  在水中迅速游动,如遇到中间宿主--钉螺,则靠头腺分泌的溶蛋白酶作用,钻入钉螺的软体组织内,继续发育,如未遇到钉螺,一般在孵出后1~2天自行死亡。毛蚴侵入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先形成袋形的母胞蚴,母胞蚴体内含有子胞蚴胚团,5~6周以后,子胞蚴开始从母胞蚴体中破裂而出。子胞蚴体内的胚细胞逐渐发育成尾蚴,尾蚴成熟后离开子胞蚴,自钉螺体中逸出。从螺体逸出的尾蚴,常分布在水的表层,如果有机会碰到人、家畜等宿主动物的皮肤,便利用其腹吸盘的前后两组穿刺腺分泌物,再借助尾部摆动及体部的伸缩作用,侵入宿主皮层,进而发育成童虫。尾蚴也可因喂带尾蚴的饲草或饮用水时,通过口腔黏膜侵入。童虫借穿刺腺的分泌物溶解组织,侵入小血管或淋巴管,随血流或淋巴液进入右心、肺脏,再经左心而后进入大循环,到达肝门的静脉系统,在该处继续发育。到快发育成熟时,多移行至肠系膜静脉内寄生,此时童虫肠支开始分支,性器官初步分化,即逆门脉血流而移行,进入宿主后的第15~16天,如遇到异性的虫体即开始合抱。在异性分泌物的刺激下,两性童虫的性器官和其他器官逐渐成熟,发育为成虫,开始产卵。成虫在动物体内的寿命尚不能肯定,在人体内一般可生活3~4年,也可能10年以上。  三 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湖北钉螺  钉螺是一种很小型的螺蛳,其平均长度不到1CM,平均宽度0.25~0.35CM。螺壳褐色或淡黄色,螺壳有6~8个螺旋的最多。螺旋上有直纹的叫有肋钉螺,无直纹的叫光壳钉螺。钉螺是两栖淡水螺类。肋壳钉螺孳生在水涨水落、水流缓慢、杂草从生的洲滩、湖、河畔、塘边、水田、沟渠边等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农业血防的实践与探索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